商业逻辑渐趋清晰,人工智能赛道谁能率先 " 起飞 "?

AI小助手 2022-09-05
2816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人工智能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全球各国家、企业都纷纷抢占技术制高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已经具备,各应用场景的技术研发及落地也进展顺利,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趋势日趋明朗。人工智能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大多数的领域的发展还依赖于国家技术战略的推动以及资本的推动。人工智能的市场分割性主要存在于技术应用场景方面,巨头大而全的布局难以深度介入,这也正是初创企业以及正在转型的非巨头上市公司机会所在。

“人工智能产业元年”之说,并不意味着其技术与商业模式发展已告完美,而是指其供给侧成熟度与需求侧市场发育已能匹配,两端的合力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回顾202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亮点颇多:产业元宇宙、自动驾驶、先进制程、生物医疗、大算力、国产 AI 芯片等集中亮相。

1 元宇宙全产业

元宇宙是今年大会当仁不让的 " 主角 ",这一点从大会主题—— " 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 " 中便可见一斑。

大会现场,快手、中国联通、网易、影眸科技、视辰信息科技(视 +AR)等多家企业展示元宇宙领域的相关产品与应用。" 元宇宙 " 新闻主播、AI 数字人、VR 探索游戏应用等纷纷亮相,吸引一众线下观众体验。

关于元宇宙的应用,会上有不少展示。京东探索研究院首次提出了产业元宇宙概念,将元宇宙跟零售业、物流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相结合。

百度智能云也展示了其在元宇宙、数字人、区块链等领域的解决方案。既去年 12 月推出希壤元宇宙后,过去大半年百度智能云打造了超过 20 个 " 数字人 ",目前也在金融、运营商、政务、文旅、广电、互娱、航天等领域有所应用。

产业发展论坛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 " 中国信通院 ")牵头发起的 " 元宇宙创新探索方阵 " 正式成立,会上同时发布了《2022 元宇宙产业图谱》。

2021 年被认为是 " 元宇宙元年 ",科技巨头、资本一时间蜂拥而至,元宇宙概念随即火爆。

Meta 大中华区 CEO 梁幼莓引述 2022 年上半年发布的元宇宙报告表示,到 2030 年,元宇宙经济为世界 GDP 贡献预计超过 3 万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元宇宙 GDP 将超过 1 万亿美元。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质量与转型官刘明华指出,2030 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 40 万亿元,将是 GDP 的 20%,元宇宙中的电子产品和可穿戴设备将价值 1,000 亿美元。

2  先进制程、大算力,国产 AI 芯片

在传统芯片行业格局竞争激烈,头部效应明显的当下,AI 芯片、ASIC 芯片等专用芯片,先后成为国内造芯企业换道超车的发力点。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馆现场,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导体、寒武纪、地平线一众国产芯片等企业,先后参与展出,俨然造就了 AI 企业展览的另一 " 芯展馆 ",成为本次展台核心亮点。

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 赵立东在发表演讲时指出,在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和算力三大驱动力中,中国在数据方面拥有长期优势,在算法方面也具有竞争实力。但是,在高性能算力芯片方面,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取决于长久的坚持。

他还就国产 AI 芯片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思考与建议:一是拥抱开放生态,要在硬件架构上实现原始创新,才能真正开放、打破垄断,让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二是要算尽其用,把算力运用到实际业务中,真正创造出社会价值,不能只是堆砌板卡;三是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品形态和合作模式;四是希望政府与行业协会发挥牵引作用,建设相关标准及测试平台,企业也会积极参与,承担行业责任。

瀚博创始人兼 CEO 钱军在参加相关论坛时也表示,希望未来出现一些领袖型企业,引导整个行业建立一个开放标准化的生态,将更加有利于行业内的有效竞争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发展。

3、人工智能赛道谁能率先 " 起飞 "?

细看高德纳曲线,语义搜索、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对话机器人是目前最接近大众市场普及的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其中的对话机器人(Chatbots),还是高德纳唯一标注为 " 小于两年内 " 全面普及的技术。

暂且不表按场景纵向切分的自动驾驶,按技术领域划分,智能视觉(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语义识别、语音合成、Chatbots),显然是目前高德纳最看好的赛道,相关赛道厂商强弱分化也日趋明显,头部厂商正加速发展。

以智能视觉为例,云从科技是这一赛道典型代表,在计算机视觉技术上有深厚积累,其跨镜追踪(Re-ID)、人脸识别、3D 人体重建等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云从科技近期还成为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

而智能语音领域,无论是 B 端客服 / 营销 / 企业信息服务等场景代替人工,还是在涉及 C 端的元宇宙、智能驾驶等完整方案中进行人机交互,都对对话式人工智能有巨大需求,甚至堪称 " 刚需 "。

以国内智能语音头部企业思必驰为例,作为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深耕行业十余年。思必驰自主研发了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着力为智能家电 / 汽车 / 消费电子等场景化智能终端和金融 / 物流 / 政务等行业领域提供 " 云 + 芯 " 一体化服务及多样化解决方案,加速技术的产业赋能落地。截至 2021 年底,思必驰已经拥有各类已授权知识产权 900 余件,其中已授权专利近 400 项,软件著作权近 300 项。其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口语对话系统等技术曾多次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国际研究机构评测中夺得冠军。2022 年国际口语机器翻译评测比赛(IWSLT)中,思必驰 - 上海交大联合团队 ( AISP-SJTU ) 获得 " 英 - 中同声传译 "(Speech-to-Text)赛道冠军。

随着产业转折点的到来,相关赛道头部厂商将会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AI 商业逻辑渐趋清晰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 " 起飞 ",不少外界观察者仍然抱有深深的怀疑,一如 2018 年前公众对 AI 投融资泡沫的充耳不闻。

不可否认,AI 商业落地与其愿景启示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过正如高德纳炒作曲线所折射的,任何新技术的渗透普及,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人工智能这样基础性、使能型的技术要素尤其如此,由于其基础性和普适性,使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层次、形态与价值往往将经历比单点技术更曲折的磨合过程。

历史上看,自动化、信息化的渗透普及,就同样经历了 " 起飞 " 之前漫长的商业模式与落地场景探索,历经数十年的演进,至今也未能将其初始的乌托邦化愿景化为现实,但却深刻改变了人类制造业乃至整体社会运行形态。

镜鉴历史经验," 人工智能产业元年 " 之说,并不意味着其技术与商业模式发展已告完美,而是指其供给侧成熟度与需求侧市场发育已能匹配,两端的合力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AI 厂商在此前的 " 寒冬 " 中,打磨出来的不仅是参数以亿为单位的超大模型,也不仅是单片算力向 PFLOPS 迈进的超级芯片,在商业模式上,也已经沉淀出宝贵经验。

打通端到端全栈技术、提供下沉行业的完整解决方案,是 AI 厂商穿越周期、守望曙光的必由之路。

云从科技与思必驰,尽管起步于不同技术领域,但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近期接受媒体专访时,就系统阐释了这条路径背后的商业逻辑。

姚志强认为,AI 产业前期发展的主要教训,就是单点技术很容易被企业整体运营链条稀释,难以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自然也难以走向商业成功。因此 AI 企业除了找到解决客户价值痛点的 " 杀手应用 ",更需要实打实地帮助客户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二浪需要形成人工智能和行业充分结合的闭环,而非单点技术突破。"

无独有偶,思必驰基于 DUI 平台,通过 " 云 + 芯 " 的方式持续提升其完整解决方案交付能力和落地效率。据悉,今年国家科技部宣布将依托思必驰建设 " 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优势,全面提升语言计算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水平、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的先行探路。

文章来源: Techweb,月萱论市,Wind资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AI小助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