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蠢蠢欲动”向储能:万亿级蓝海,巨头都是如何布局储能的?

电力大力士 2022-09-14
3363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面临爆发中的万亿储能市场,各路玩家”你追我赶”,纷纷加大储能赛道布局力度。储能业务也成为企业又一重要增长极。

据报道,比亚迪储能部门相关负责人近日对外表示,公司基于刀片电池的全新储能系统产品将于明年在国内外同步上市。目前这套新的储能系统产品正在国内接受相关测试,用上刀片电池后,其性能和安全性将得到极大提高。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储能的当家产品,是其于2020年发布的电网级Cube储能系统。Cube 储能系统占地仅16.66平方米,电池容量 2800KWh,相较于行业内一般40尺标准集装储能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了90% 以上,能够实现12000次循环,支持1300V直流电压,匹配不同品牌的高电压换流器。2020 年发布至今,Cube 储能系统在全球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GWh。

国内方面,截至目前已超23省区发布新能源配储政策。“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中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达30GW以上,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元以上。目前,国内储能招标及装机维持高景气,储能市场持续爆发。

自2008年至今,比亚迪入局储能行业已经13年,已为国内外数百个储能项目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已经走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全球出货量超5GWh。

新能源赛道中的很多玩家早早就瞄准了储能,并暗自发力,不管是产业链上游的能源企业,还是中游的电池企业,再到下游的车企都试图想在储能赛道分一杯羹。

据起点研究院(SPIR)统计,2021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中,比亚迪位居第四。而随着国内新型储能爆发,曾经放言放弃国内市场的比亚迪“回归”之心更加明显。

1、各家企业的储能路径

1)特斯拉:大举收购

要说到布局储能,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称,特斯拉将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太阳能和更广泛的能源业务上,最终可能会超过汽车业务。

特斯拉从2012年开启储能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2015年发布了其储能产品:能量墙Powerwall和能量包Powerpack。其中,Powerwall可以简单理解为家庭备用电池,可以储能,利用阳光充电。Powerpack则是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的储能电池组,可以提供超过100KWh的电能。这两个产品要搭配着光伏屋顶收集太阳能。

2016年特斯拉收购了太阳能组件生产商和安装商SolarCity,完成了“电动车+光伏屋顶+储能墙”这一离网储能系统中关键一环的布局。

2017年初,“特斯拉汽车”正式更名为“特斯拉”。可见,马斯克不想将特斯拉局限在汽车领域,而是尝试完成能源生产、储存与利用的闭环,将触手伸向了潜力更大、机会更多的市场。

2019年7月又设计并生产了可用于公用事业规模的储能产品Megapack,相比powerpack,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集成度。

2019年底,又收购了以生产超级电容器而闻名Maxwell公司,特斯拉计划将该公司的干电极技术用于自身的电池改进,这项技术能将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升至 300 Wh/kg 以上,未来甚至有可能将现有的能量密度翻番,直接增加至500 Wh/kg。

自2020年起,美国加州要求所有新房屋的建设都要包含太阳能系统,这对于特斯拉来讲无疑是一项政策利好,让其在储能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2)比亚迪:全栈自研

比亚迪早在2009年,就在深圳坪山厂区内打造了一个由风电、光伏、电池储能组成的能源试验田“未来村”——零碳别墅:24小时内的用电,均来自绿色能源,经储能电站进行能量储存和转化后,能够实现零碳排放。

在随后的几年里,比亚迪则是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海外市场,因为彼时国内的储能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下游的应用空间有限,低价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公司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精力,与其在国内和同行们“内卷”,不如瞄准利润更高的国际市场。

2011年比亚迪接到了与美国雪佛龙的4MWh的储能订单,向海外出口了第一个集装箱,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仅2015年一年,比亚迪总共向美国储能市场出口了100个集装箱,共132MW的储能电池产品,价格也是当时国内市场的2倍。

产品也从家庭储能系统,到工商业储能产品,再到公用级别的集装箱系统几乎实现了市场全方位的覆盖。截至2019年年底,从全球累计装机量来看,比亚迪可以和LG、三星、特斯拉等巨头站在第一梯队。

随着国内政策不断鼓励,储能赛道的蓝图逐渐清晰。在风光电储一体化的趋势下,储能必将成为新能源的标配。

比亚迪也顺势以“系统集成商”的身份回归中国市场,此时的比亚迪,从电芯到PCS、BMS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生产,除了向电网等个别客户提供电池外,比亚迪并不单独销售其电芯和模组,只提供集成化的储能系统。

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早期的市场环境不成熟,没有产业链配套和相关标准。为保证产品的及时交付和安全运行,由自身来做全产业链的系统集成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当然,后期若想将国内储能市场做大,技术和业务的共享、开放也是大势所趋。比亚迪旗下子品牌“弗迪”的成立,也是其开始对外销售储能零部件的关键信号。

2020年8月,比亚迪首次将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公布于众,产品形态一改过去的集装箱式,而是更加模块化和标准化,业内人士也将其视为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认为比亚迪把造动力电池的创新,应用在了储能系统上,把车规级电池上对空间的极致压缩,投射在了集装箱体积的储能产品上,以“降维打击”的思路,推动储能发展。

2021年,后续的BYD Cube还将搭载比亚迪的拳头产品“刀片电池”,能够进一步缩小储能电站的占地面积。

“掌门人”王传福曾不止一次谈及他在新能源上的愿景,打造一个围绕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帝国。这与特斯拉“光伏+电动车+储能”的战略布局如出一辙。

比亚迪储能业务总经理尹韶文在储能大会上表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光伏组件企业出现在中国,最有竞争力的逆变器公司出现在中国,我们相信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储能公司一定也在中国。”言下之意,比亚迪在这场“储能竞赛”中也将势在必得。

3)宁德蔚来: 抱团取暖

能够像比亚迪一样,做到全产业链自研自销的企业,还是少数,但这并不影响玩家们“抱团取暖”进军储能的决心。在此前《6200亿业绩考核目标,宁德时代能否靠储能实现》一文中也提到,宁德时代对储能也是虎视眈眈,凭借其超强的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从上游与国有能源巨头在风电、光伏、水电储能等领域展开合作,下游与新能源车企合资建立电池运营公司,化身储能“运营商”,通过B2B2C的形式,提供“风/光/水-储/换/充“的全套服务。

而身为“新势力”的蔚来汽车,虽不及前辈们的“财大气粗”,但却有着与前辈们同样的储能野心。

蔚来在2021年上半年成功牵手中石化,规划在中石化加油站网点布局5000座充换电站。

二者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一方面也是中石化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因为在牵手蔚来之前,中石化早已布局太阳能产业,投资了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所以,利用星罗棋布的网点,构筑一条由太阳能发电、电池储电、电桩充电组成的“能源传导链”,将那些抛弃加油站的电动车主们吸引回来,是中石化的新战略。

另一方面,蔚来一直走的是对标BBA的高端路线,若想既维持高昂的售价,又享受新能源补贴的福利,唯有走“以租代售”的换电模式才行得通。加上,蔚来汽车向来以服务著称,必然少不了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当然,前期的成本投入也是巨大的。但想到,随着中石化的太阳能发电初具规模后,海量的过剩电能可以储存在蔚来的换电站中,不仅可以为蔚来车主提供换电服务,甚至可以为其他车企的充电桩供电,这块储能“肥肉”,想必蔚来是不会拱手让人的。

由此可见,新能源赛道的主流玩家都在暗自发力储能市场,因为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连续、不稳定。所以,如果不研究储能,清洁能源将很难被大规模使用。

2、万亿市场空间,现实困局急需破解

随着TWh时代的到来,储能行业迎来了高速增长红利,发展空间一片蓝海。根据东吴证券估算,预计到2025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达到34.4GW/86.2GWh,到2030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达到175.6GW/534.4GWh,国内储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3左右。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划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电侧可分为传统电源侧和新能源侧两个场景;电网侧主要安装在变电站及其附近;用户侧以工商业储能为主。具体到应用场景的装机测算,在储能装机需求中,发电侧为主要推动力。

高增长的趋势下,必然会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安全、成本、商业模式等。安全与成本是储能攻关的难点,尤其对于安全性来说,是目前储能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

今年四月份北京市一储能电站起火,致两名消防员牺牲,一名员工失联,类似事件在各个储能应用场景都有发生。对于储能电站这一新兴行业来说,若要在市场上大规模发展安全是第一要义,其次是经济性。

对于储能成本来说,以电化学储能为例,2020年电化学储能的度电成本在每次0.5元左右,距离规模应用的目标度电成本0.3—0.4元还有20%至40%的差距。

这一数值从直观感受来看相距不大,但是从储能产业链来看,降本的趋势必然是越降越难。这关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多方面协作,共同推进。而目前储能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分工合作,各大企业以垂直一体化为主,难以规模化降本。

所以储能若要大规模的市场化发展,这两点现实困境急需解决。

文章来源: 起点储能网,投中网,EnergyTrend储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大力士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