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破冰史上的铁娘子:李爱珍仅用7年做出斐然的成绩,凭啥?

电子PCB 2022-09-19
5039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前不久,刘德音之所以敢对大陆“叫嚣”,就是因为大陆半导体多年来的“积贫积弱”。事实上,建国以来,东方大国还是涌现了不少半导体顶级人才,比如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芯片铁娘子”李爱珍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科技水平的提升对于综合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众多杰出的老一辈科学家当中,李爱珍用一己之力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科研事业。

在李爱珍的努力下,我国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可如此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却先后四次落选了中科院院士,最后竟然还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美国院士。

不过李爱珍并没有因此加入美国,反而一直默默在国内继续奉献,在这位半导体功勋的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聊聊。

四次落选

一位记者在采访李爱珍院士时,就李爱珍未能评上中科院院士提出了疑问,记者询问李爱珍:

“您在科学界做出了那么多杰出的工作,最终却没能够评上院士,您的心里会有落差吗?”

“我只记得国家给了我什么,从不记得国家没给我什么。”

李爱珍院士的回答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思想觉悟。

记者继续询问道:“您在获得美国院士之前,自己是否有事先进行过许多的筹备工作?”

李爱珍则淡淡地表示:“我当时没评上国内的中科院院士,之后也没想过要再去参加其他国家的院士评选了。”

对于这位老前辈而言,名利于她而言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才是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

李爱珍院士即便是获得了美国的荣誉,但是从未将其放在心上,依然还是默默地在国内科学界发光发热,继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当时的李爱珍已经是享誉全球的著名科研人员,她在专业领域已经工作了50多年,写过200多篇论文,还获得过20多个专利。

除此之外,国内外的奖项她都拿过了,可是唯独没能够评上中科院的院士。

当她开始申请中科院院士的时候,由于申请条件过于苛刻,第一次申请未能通过,此后三次也接连落选。

李爱珍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在科研界早已经功成名就,为何还会落选中科院院士?

这是因为中科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界最高的学术称号,想要成为院士的条件十分困难。

首先就是要有极为丰富的履历和辉煌的成就,其次就是需要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申请人需要有3位或以上的院士推荐,其中两位还要是本学部的。

不过这些对于李爱珍来说还只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年龄限制,因为入选院士的要求是不得超过65岁。

李爱珍之所以多次申请都被拒绝,主要还是因为在她研究出量子级激光器时已经64岁了,这就已经很接近要求的红线了。

她最后一次申请的时候更是已经69岁高龄,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入选院士规定的年龄限制。

正因如此,4次申请过后,李爱珍就再也没有申请过了。

国内的院士申请有年龄限制,美国的则没有,2007年李爱珍入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的美国院士,这也算是对她没能当选中国院士的一种弥补吧。

现如今李爱珍院士已经年过八旬了,她自踏入科研领域之后,就一直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从未因为年纪和荣誉而停下脚步。

据说有一次大年初一的时候,有同事向李爱珍发去了新年祝福,可是电话打了很久都没有人接,家里面也没有找到李爱珍的身影。

最终同事在实验室里面找到了正在埋头苦干的李爱珍,对于她而言,只要能够工作,就把握好每一天的时间,即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

曾经的李爱珍在读书的时候很喜欢文学,课余时间经常会浏览文学作品,后来当记者询问李爱珍还有没有继续阅读的时候,她却表示毕业之后的时间连工作都忙不过来,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业余生活了。

寥寥几句话就足以看出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现在李爱珍依旧奋战在实验室的最前线,而现在国内很多顶级的半导体专家则都曾经接受过李爱珍的指点,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能够获得美国科学院的认可,李爱珍院士曾经取得过怎么样的成就?

杰出贡献

1980年,李爱珍获得了一次出国的机会,前往美国梅隆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这位复旦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自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这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也算是一份嘉奖。

李爱珍十分感激国家给她一个如此宝贵的机会,她本人也十分珍惜这一次机会。

对于很多没出过国的人来说,去到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就容易迷失其中。

不过李爱珍并没有忘记此行的任务,她在国外没有一刻放松过学习,每当其他人在玩的时候,李爱珍都在抓紧时间学习。

她会抓紧每一个能够学习的机会,废寝忘食地进行学习,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一颗未来半导体领域的明星就这样冉冉升起。

在当时出国访问的队伍当中,有许多比李爱珍更具天赋的学员,但是要说哪一个是学习最认真的,那必然是李爱珍。

其实在李爱珍的心中,一直有一口气想要争,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归国华侨,很多人都怀疑李爱珍的爱国之心。

因此她十分渴望证明自己,希望能够学成归来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用行动来向所有质疑她的人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

李爱珍的母亲从小就教育她要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每当有人怀疑李爱珍的时候,她总会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她不能容许任何人攻击自己的爱国之心。

1982年交流访问结束之后,李爱珍出色的表现引得了梅隆大学的关注,校方表示希望能够将其留在校内继续进修。

不过李爱珍拒绝了梅隆大学的邀请,并且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

因为此前李爱珍曾经在美国见识过极为先进的半导体工程,而且还曾经在实验室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她十分渴望将这项先进的技术带回祖国。

半导体技术是每个国家发展科技的基础,它在现代很多科研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现代科技都是从半导体研发而来。

当时李爱珍接触的分子束外延是半导体技术中最主要的材料一种,正因如此,不愿看到中国强大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拒绝将这项技术出售给中国。

当时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分子束外延”技术,而且全部都拒绝对我国出售。

李爱珍和前辈钱学森等人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她不相信外国人能够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做不出来。

于是李爱珍结合在国外学习到的知识,带领国内一众研究院组成了一个科研团队,开始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

从美国回来之后,李爱珍马上针对该设备成立实验室,想要争分夺秒做出相同的设备,解除美国的技术封锁。

1985年后,李爱珍实验室在半导体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获得了不少国家类奖项。

随后她的团队又研发出5-8毫米波段的量子级激光器,填补了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之后,李爱珍开始加快在半导体领域研究的步伐,仅仅过了5年时间,再一次到达了新的高峰。

李爱珍团体成功研发出了半导体激光技术,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独立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李爱珍团队的成果再一次让全世界震惊,当时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该项技术的团队寥寥无几,李爱珍团队为国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只可惜,后来李爱珍在申请中科院院士时不幸落选,成为了我国科研领域的一大遗憾。

那么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中国半导体科技奠基人,有着怎么样的经历?

生逢乱世,却充满希望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福建的一个华侨家庭,,生逢乱世,经历抗战,却始终怀抱着“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的理想勤奋学习。好在李爱珍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也足够重视,她的父母早年在海外做生意,家里面条件比较优越。

由于她的父母都曾经接触过西方的思想,在她们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于是夫妇二人不管条件多么苛刻,都会让孩子去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李爱珍的父母在国外打拼多年,看到不少国人受到欺辱的场面,因此两人都怀有深深的爱国情怀。

因此,便想方设法地让李爱珍接受了教育,李爱珍也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从小便刻苦努力学习,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勤奋的李爱珍在学校里,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并且在1954年,顺利地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

彼时正值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的大学生,李爱珍成为了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天之骄子”,在爱国情怀的激励下,李爱珍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发奋学习。

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只要自己再加把劲好好努力,将来就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四年的大学生涯结束了,李爱珍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工作,刚刚开始工作的李爱珍需要从基层员工做起,积累工作经验。

斐然的成绩

虽然投身基层工作,但李爱珍同样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期间还不忘继续学习,一边读书一边实践。

很快李爱珍就从一个新入行的实习生一直升任研究员,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后来李爱珍在海外学成归来,并且带领团队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的半导体科研事业也因为她的努力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取得辉煌成就之后,李爱珍依旧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她多次组建了新型的实验室,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半导体专业人才,继续为国家半导体事业作出贡献。

1963年,李爱珍从金属方面逐步转向半导体领域研究方向,而这与她访美学习的方向相吻合,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学习,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半导体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回国后,李爱珍在上海创建了分子、气态源束外延半导体实验室,争分夺秒在此领域上做出突破,打破美国对我国的限制出口。

1958年到1980年,在22个春秋里李爱珍没有休息过一天,在研究所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十分敬业。

她对待工作和学习没有任何一丝松懈,相反,越是深入的工作则越容易遇到问题。

李爱珍从不逃避,反而更加谦虚地进行学习,她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1980年李爱珍获得了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当时这个机会的名额并不多,大家都十分渴望能够被公派学习。

要论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李爱珍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但是影响她的却不是自身的因素。

当时有人对李爱珍的家庭背景进行抨击,认为她的父母都是归国华侨,一旦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学成之后就会留在国外。

正因如此,李爱珍在当时并非是理想的人选,而内敛的李爱珍则不善于表达,她只知道默默低头做事,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

李爱珍能够获得这个宝贵的机会,还要感谢她导师力排众议的推荐,在导师看来这个孩子是公派留学的不二人选,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1984年,在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上,李爱珍将国产半导体设备作为实验基础的论文引得全场震惊,同时也让西方国家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李爱珍用七年时间推动我国半导体领域向前迈进一大步。随后,李爱珍带领团队又研发出了5-8毫米波段量子级激光器,这无疑是给中国科研事业挣足了底气。

回国之后李爱珍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虽然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未能成功,但是却获得了美国的院士。

当时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标准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李爱珍能够入选说明她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级别。

虽然在评选制度方面,李爱珍院士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她在获得美国院士之后,依旧能够不忘初心,坚持奉献。

这比起院士头衔,更加值得后世的尊敬。

“铁娘子”的心性

2007年,李爱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且是第一个中国人当选的外籍院士,由此可见,李爱珍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美方抛来的橄榄枝,李爱珍一直都是严词拒绝,且表示会坚定选择祖国。如此言论,如此做派,对于潘石屹此类心口不一,身在中国心在美的人来说,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早年潘石屹通过中国房地产起家,成了富豪圈内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这些年关于他即将跑路的言论层出不穷,而他本身行为也是引人“唾弃”。疫情当下,面对武汉的艰难,他只有一句轻飘飘的“加油”,中国企业家慈善从未见过他的身影,转身在美国哈佛,耶鲁名校毫掷6亿资金捐助。

关于这些资金的流向,从他的访谈中得知是捐助给中国留学生一类,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潘石屹更为看重的是美国名校实验室的生命物质,想要抢先获得类似某东平台“竹宏康纯”前沿科技的体验,不惜砸下重金。而这也恰好昭示了他的“永生梦”在异国已经得到试验。

不得不说,富豪圈内的疯狂又岂止是潘石屹一人。美国微生物博士Brian.Hanley为了实现“永生”,五年接受两次基因注射治疗;生命极客梅耶,流行天后格莱姆斯也加入到了这个尝鲜行列;而哈佛抗老中心教授David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在潘石屹之前也亲身尝试了上述物质。

同时,来自顶尖期刊《细胞》也曾公开发布“竹宏康纯”前沿科技可以通过激活线粒体,重新激发细胞能量,让哺乳类机体状态重返年轻。对此,国外顶尖实验室哈佛、东京等也证实了:此物质在逆转衰老中有积极正向作用,可额外延长哺乳类机体1/4生命长度。日本NHK电视台也称之或将引发一场长寿“革命”。

这一权威的验证,对众多渴望长寿的富豪来说,无疑充满了致命诱惑,随后电商平台公布的数据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不少媒体报道,自从2019年此类前沿科技落地某东、某猫等后,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超10万+群体成了竹宏康纯落地成品的忠实复购者,且一度多次引发售罄,被业内视为“现象级爆款”。

不可否认,无论是David尝试的生命技术,还是各路富豪们的基因注射,他们共同的心愿都是为寿命“充值”,而潘石屹这6亿巨额资金,最终受益方也会指向自身。可反观80多岁高龄的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科研,只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即便被美国抛橄榄枝也同样不为心动,这难道不足以让潘石屹此类人物脸红吗?

屡次与中国院士擦肩而过后,李爱珍却收获了美国的院士称号,不少人对此非议连连。但面对记者的采访,李爱珍却表示:只想低调地继续做科研,她只会记得祖国给予过她什么帮助,而不会记得祖国没给她什么。如此心态让人钦佩,不少科研人员也表示,这就是“铁娘子”李爱珍的心性。

除了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寻,李爱珍最让人钦佩的莫过于一颗爱国心。她从小奉行的教育理念是“做学问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着实令人动容。

文章来源: 议史纪,科技小笛,夏星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PCB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