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上海AI是这样“炼就”的

AI新讯 2022-09-22
7224 字丨阅读本文需 16 分钟

近日,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覆盖了技术创新、产业应用、法治伦理和生态建设四大领域。上海,距离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的目标越来越近。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仍然在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增长到2021年3036亿元,并且预计未来仍然会快速提升。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到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

上海,作为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1-8月,上海共发生了187起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220亿元。上海正在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01 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产业生态发展

2016年和2017年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新高潮。2016年谷歌围棋机器人AlphaGo战胜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2017年它在浙江乌镇,再度战胜顶尖围棋选手柯洁。AlphaGo的两次胜利,如同一匹黑马闯入世人视野,让人看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同时也说明着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AlphaGo大放异彩后的第一年,2018年,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地上海。这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显示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并且是政企合作推进新兴产业的重要尝试,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彼时,中国的AI产业仍然处于“孕育期”,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吸引了4万余名嘉宾、17万人次参会和观展。

经过了五年时间发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迎来了它的5岁生日,而它的影响力也极大增强。2022年9月,第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全网在线观看总人次6.38亿,吸引了500多位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以及150亿元的投资。

从第一届到第五届,人工智能大会经历了“AI畅想”到“AI落地”的变化。腾讯集团经历了五届大会,回顾五届大会的内容变化,腾讯副总裁张立军在今年大会上表示,前一两届大会,很多企业都在科普AI知识,显示技术进展、技术将如何布局等等;到了这届大会,讨论内容明显转向AI可以应用于哪些场景、如何实现等等。

大会内容变化的背后,是人工智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技术上看,AI的核心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它们的全面成熟就在不久的将来。

根据Gartner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2016-2021年,作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走出了萌芽期,经过了膨胀期,进入到了幻灭期,并且未来5-10年将进入生产成熟期;计算机视觉在2018年进入到幻灭期,并且未来2-5年即将进入生产成熟期;知识图谱技术也走出了萌芽期,进入到膨胀期,未来5-10年进入生产成熟期。

从公司上看,中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AI企业。

科大讯飞自2016年推出首款翻译机以来,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语音提供商,稳居中国AI语音语义市场第一的位置;商汤科技2018年参加第一届大会时,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五年过去,商汤科技总部迁至上海,并且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他AI创新公司也逐渐步入IPO阶段,旷视科技、云从科技、格灵深瞳、云天励飞等已经进入上交所注册阶段;第四范式、创新奇智已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从产业链上看,中国的AI产业生态逐渐趋于成熟。

一方面,产业集群显现,第一届大会时,张江人工智能岛还是一片工地,如今人工智能岛第二期已经投建,也已吸引百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

另一方面,AI产业链已然成熟,形成了上游AI芯片和算力基础设施,中游技术平台和各类技术,下游AI应用的产业链。

上游是AI硬件设备,主要指向AI芯片和算力基础设施,AI芯片主要指专供于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而算力基础设施是对智能计算进行大规模计算的计算中心。中游是AI技术,主要指向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和Pytorch& TensorFlow的算法框架等。下游应用是指让AI技术实现具体应用,如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让AI在各种商业场景中落地。

在上游硬件层中,AI芯片技术逐渐发展出GPA、FPGA和ASIC三种类型,而算力基础设施大量出现,截止2021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经达到400余万架,5年平均增速超过30%。

在中游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AI框架方面,国外形成了Tensor Flow和PyTorch两大框架,而国内百度和华为等科技企业纷纷推出了框架和大模型,助力算法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上游和中游的软硬件基础逐步成熟,为下游AI技术的行业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领域,不仅有智能驾驶、机器人等热门赛道,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伸到物流、零售、教育、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02 187起AI融资,彰显资本对上海的信心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金额为714.7亿美元,同比增长90.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为2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4%。

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上海已然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资本市场对上海AI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

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今年1-8月,上海共出现了187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融资,融资金额达220亿元(未披露除外)。其中68起为A轮、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23起为B轮融资,13起为C轮融资,8起为D轮及以后融资,其余均为战略融资。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今年1-8月融资(部分展示)

人工智能作为新兴行业,有近六成获得融资的企业成立于2017年及以后,同时在产业布局上呈聚集性特点。其中,张江的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效应正进一步加强,在这八个月时间内,共有38家张江企业获得融资,占据上海市各个园区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临港、紫竹、金桥、漕河泾,分别有25家、13家、6家和4家获得融资。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上游硬件环节,共有29家获得了融资;中游技术环节,共有18家获得了融资;下游应用环节,则有140家企业获得融资。

上游硬件环节中,此芯科技在7月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领投方为蔚来资本、启明创投、BAI资本等。

此芯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制作通用智能计算芯片的企业,在CPU内核研发、SoC(Systemon Chip,系统级芯片)、全栈软件开发等领域具备雄厚的技术积累,致力于开发兼容ARM指令集的智能计算解决方案,这些芯片可用于人工智能、元宇宙、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当中。

中游技术环节中,上海汇像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的公司,此前获得了1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是字节跳动。

上海汇像始终坚持将AI和生命科学及高通量实验相结合,致力于为生物化学,医疗医药及安全检验检测提供从分子到细胞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产品范围涵盖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到生命科学领域的智能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全流程检验检测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整合系统以及配套自动化等。

在下游环节,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最多,涉及到的行业广泛,包括机器人、智能驾驶、医疗健康、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融资最多的行业分别是智能驾驶、机器人和医疗健康,分别有31家、20家、18家企业获得融资。另外,工业制造、文娱传媒、客户服务、教育等多个其他赛道,都有多家企业获得融资。

在智能驾驶领域,嬴彻科技此前获得了1.88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君联资本、斯道资本等。

嬴彻科技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公司,业务聚焦于干线物流场景。它与国内卡车OEM合作,选择市场上主流车型,集成了自主研发了全栈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2021年底实现量产,成为全球最早的智能卡车。

在机器人领域,上海节卡机器人在半年多时间内获得了两笔融资,分别是数亿元的战略融资和约10亿元的D轮融资。其中战略融资方包括星宇股份、AramcoVentures,D轮融资包括淡马锡、软银集团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

上海节卡机器人创立于2014年,业务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数字化工厂3个方面,主要业务制造工业机器人并且在在驱控一体化、一体化关节、拖拽编程、无线互联等多项应用上取得了突破。目前,上海节卡机器人在全球部署了过万台机器人,服务于汽车、电子、半导体等企业的生产制造。

在医疗健康领域,英矽智能在今年6月和8月获得了D轮和D+轮融资,受到注资6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端到端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深度强化学习(RL)、预训练模型(Transformer)和其他机器学习技术,识别靶点并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分子结构的候选药物。

除了智能汽车、医疗健康和机器人外,还有一些细分赛道值得一提。比如在教育领域,上海锡鼎智能,聚焦于打造AI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它在今年8月获得数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有中叶资本、中科创星、苏高新创投等。

上海锡鼎智能自研了AI智能赋分实验教学与考评系统,通过摄像头对实验内容和过程进行实时无感式采集,AI算法自动识别实验器材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分,整个过程进行数据化归档及留存管理。该公司获得了30项实用新型专利,8个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

03 人工智能“第一城”名副其实

最近八个月,上海AI企业的融资成绩“亮眼”,而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聚集效应。

为了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上海政府领全国之先,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发布,从人才建设、数据利用、产业布局、投融资等方面,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几年,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算法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政策文件,全方面体系化得助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上海还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建设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除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人才选择上海,协同效应逐渐出现。

在产业聚集方面:上海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2019年,浦东新区成为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在这三年时间里,浦东新区推动了人工智能岛、机器人谷、在线经济园、浦东软件园和御桥科创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大集群。浦东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一直高歌猛进,今年,浦东新区人工智能重点项目签约仪式集中签约了20多个项目,拟总投资额50亿元。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最为聚集的单体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一期已经吸引了IBM、微软、英飞凌、阿里巴巴平头哥、云从科技、小蚁科技等一批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入驻,企业数量达到100多家,7000多位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工作于此。人工智能岛二期也在今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在不远未来,还有更多优秀企业选择张江的人工智能岛,助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进一步发展。

此外,顶尖人工智能创业孵化器张江创业工作坊@AIsland和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也坐落于张江,这为致力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创业者们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和条件。由于在此坐落了多家大型企业,创业企业可以一方面潜心研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与微软、IBM等大企业对接,双方工程师联合开发,缩短项目周期,加快落地。

在人才方面,上海以业聚人,AI人才也初具规模。根据上海市经信委数据,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从1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万人,约占全国的1/3。上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来沪就业,原因在于:上海拥有世界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能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而且向他们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工作两年即可落户上海,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除了吸引外地人才以外,上海还推动高校开展相关专业,培养本土人才。目前,上海交大、复旦、同济、上大等13所高校和5个科研院所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

最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

以AI商业化为例,数据、算力和算法是下游企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如果不借助其他企业的合作,单打独斗,需要购买大量数据,需要开发高复杂度的算法模块、算力设备,研发成本高昂,不利于创新和盈利。

而上海为他们提供不少便利条件。在数据方面,上海成立了大数据交易中心,促成数据交易的合规化,为AI商业化的数据需求提供有效的渠道;在算力方面,商汤科技的智算中心可以训练海量参数大模型,为亚洲最大,向AI商业化提供充分的算力支持;在算法方面,百度飞浆赋能中心落地上海张江,下游企业可以使用飞浆框架快速开发一套面向特定行业的算法,简单有效,为企业增收增利。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

04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

2018,瞄准AI,目标世界最高

这一年的金秋九月,上海徐汇西岸,一场声势浩大的AI“论剑”在此上演。50位中外院士、百位国内外龙头企业CEO、百位青年领军专家、1000+创新企业……齐聚上海。

位于徐汇西岸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场。主办方供图

这场大会的召开,绝不是一蹴而就。在此之前,上海做足了准备。早在一年前的2017年8月,也是在徐汇西岸,上海召开了一场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提出了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目标,并表示下一步将组建面向全球的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

上海市委、市政府亦对此高度重视,把人工智能作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响上海“四个品牌”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战略。

上海主要领导更是身体力行,密集会见众多科技企业精英以及多家500强企业巨头,密切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位居产业前沿、体现国家战略,同时又是上海急需的领域,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此时,尽管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孕育期”,但已瞄准世界最高,对标世界最好,奋力书写一个新的传奇。

05 “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2019,吹响AI产业“进军号”

一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丝毫不动摇。且看这组数据:2019年8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汇聚了300多家海内外重量级企业参展,比上年增加50%,超过1000家行业企业代表参会交流。16家龙头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100余家行业企业与大会达成合作协议。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洪流势不可挡,AI大会对行业“大咖”的吸引力肉眼可见。如果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上海AI产业吹响的“集结号”,那么这一年则是吹响了“进军号”。

这一年的主题定为“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这也非常符合向着人工智能产业“进军”中的上海。首届大会前后,上海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启动建设了一批人工智能基础研发平台,推进了一批行业创新中心和重大创新项目,人工智能日益成为上海新高度的代言。

此时,开放的上海,开放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乐园”,也将成为人类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方向的重要地标。

06 “智联世界 共同家园”

2020,人工智能,让世界更有“AI”(爱)

2020年7月,这是一场极为特殊的相聚,行业大咖以“云上见”的方式跨越大洲、汇聚云端。当然,这也是一次提振信心的亮相,人工智能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实战利器,也是经济复苏的有效手段。

疫情的严峻考验下,大会将主题定为“智联世界 共同家园”,并搬到了“云端”。近600位嘉宾“云端”相见,包括7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奖得主、39位院士在内的2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企业领袖。

人工智能,让世界更有“AI”(爱)。从携手战“疫”到城市治理,人类正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世界各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是应对挑战和压力的一条共同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大会的“3D虚拟AI家园云展览平台”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切追捧,观众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进入大会网上总入口专题页面,体验3D虚拟AI家园,深度感受AI技术的独特魅力。

要说这届大会最突出的亮点,非“云”莫属。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致辞中的一句特别问候:“大家上午好!下午好!全天好!”一语道出这届大会的与众不同——突破地域限制,云端相聚。大会实现“百台同播、千网同发、亿人同观”的传播效果也绝非妄言,截至闭幕,云端峰会观众人数达到1.15亿人次。

07 “智联世界,众智成城”

2021,描绘人工智能世界共治共享新蓝图

2021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大会继续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召开。演讲及参与圆桌嘉宾超过千位,较上一年将近翻番。其中包括5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得主、62位中外院士、16位顶尖高校校长、25位国家级专业学会和协会理事长,以及260位各类企业负责人。

这是一场AI领域的国际盛会,集聚上千位来自国内外的“最强大脑”、举办近百场高端论坛“头脑风暴”。这更是一场“智联世界,众智成城”的协同共治大会,以“技术向善”为目标,描绘人工智能世界共治共享新蓝图。

AI+治理,如何让城市更聪明?AI+制造,如何让企业更高效?AI+生活,如何让生活更便捷?如何共享AI发展?如何利用AI协同共治?大会上,一众专家表示,人类运用科技力量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是一致的。

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被全球AI行业视为“风向标”。在万物智能互联之际,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高质量发展的“回响”,让城市更聪明,让企业更高效,让生活更便捷,让AI更好造福人民。

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向全球发出诚挚邀约:“明年,我们将继续举办第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我们相约2022,再聚黄浦江畔。”

08 “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

2022,AI,正在让未来步入现实

2022年春,猝不及防,上海经历了一场疫情“倒春寒”。全市上下展开夜以继日的奋战,挺过一个又一个极限挑战,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

经历过考验和洗礼的上海,磅礴力量生生不息。上海亦坚守之前的承诺,2022年9月1日,第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如约而至。

连日来,“元宇宙”骤然走红。这正契合了本届大会的主题——“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虚实融合”是大会着力打造的“元”体验。拿开幕式来说,就是虚实融合的超级应用场景,线上“元宇宙”要素贯穿始终,为现场观众提供更具未来感的沉浸体验,也为远程参与的线上观众提供来自元宇宙的超维感受。

作为浦东分会场的举办地,张江科学会堂更是全面打造元宇宙超级应用场景,设计了超写实数字人+元宇宙数字资产生成引擎、元宇宙3D打印机互动体验、AI元宇宙绘画互动体验、张江数字孪生未来城市演示、元宇宙咖啡厅机器人体验、AR会场签名留影体验、裸眼3D全息会场导览屏体验、无人机器人装备体验8个可以互动的、参与的应用场景,让前沿技术可触摸、可感知。

在世博中心举办的以“元无界 趣无限”为主题的“元宇宙AI数字文化新营销发展论坛”,在徐汇西岸举行的探索·产业元宇宙论坛“元生万物”核心技术专场等活动,更是带来了干货满满的观点盛宴,参会嘉宾认为,元宇宙必将走向星辰大海,赋能人类美好未来。

上海,选择元宇宙赛道,可不仅仅是体验这么简单,更是选择了技术与产业的未来。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AI,正在让未来步入现实。

结 语

人工智能的变革之力,集中蕴藏在它不断引领创新的实践中。通过多年积累,上海AI领域技术创新正呈现厚积薄发之势。以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芯片为例,去年以来,上海已先后有多达17块芯片点亮成功,包括燧原科技发布的国内最大计算单芯片“邃思2.0”,壁仞科技发布的创下全球算力纪录的通用GPU芯片BR100等。此外,依图科技的7纳米推理芯片实现商用化量产,地平线、黑芝麻等的车规级智能芯片在流片成功后,更有望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打破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表达了人工智能商业化的担忧,他说:“人工智能火了,商业始终是软肋。缺乏好的商业前景,会让创业公司增长停滞,巨额亏损,融资上市困难,大公司也会越来越不接地气,要么逐渐变成纯研究部门,要么逐渐成为其他业务的一个附庸。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还需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

随着时间推移,上海正在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急先锋”,李彦宏担心的人工智能商业化问题也正是上海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为,从上海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情况看,187起融资中有3/4的企业处于下游行业应用环节,而不久将来,会有更多AI应用飞入各行各业和寻常百姓家;从政策支持来看,上海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将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作为了主要目标之一;从产业集聚来看,上中游环节的成熟,正在促进下游企业的迅速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而上海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第一城。

文章来源: 张通社,人民网,文汇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AI新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