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值“蓝海”,人才缺口成最大“绊脚石”,抢人大战何时爆发?

制造业科技汇 2022-09-26
334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柔软的机械“手指”可以夹起不规则物体,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开展远程诊疗,工业机器人走向打磨、抛光等高精度应用场景……记者从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机器人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加快培育优质企业,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成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130余家企业携500余件展品参展,机器人技术正加快融入千行百业的态势可见一斑。

展区内,一个“大号扫地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工业车间内生产设备众多,不当的清洁操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停滞。”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雷介绍,这款名为“星卫来”的工业清洁机器人运用了“大规模集中调度+机器人智能控制”相结合的混合导航方式,适合智能化无人工厂、IC装备车间、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等场景使用,兼顾生产安全及清洁效率。

从全自动快速铺砖的地砖机器人,到高悬半空的外墙喷涂机器人,机器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加快。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告诉记者,公司研发的喷涂机器人可以实现建筑外墙的无人化施工;测量机器人的测量精度在1毫米内,工效为人工的2.5倍以上。

“一些‘危繁脏重’工地活可以交给机器人,减轻人工作业的负担和风险。”刘震说,截至7月底,公司已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随着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机器人正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传统行业应用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得到应用,并逐步迈向高端应用市场。新兴领域应用持续开拓,针对潜在应用需求、细分领域和特定场景,形成一批先进实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机器人的市场潜力也不断释放。大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辛国斌说,多年来,我国通过制定产业规划、激励技术创新、培育应用场景、优化市场环境等举措,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在8月底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美元。并且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突破650亿美元。而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更是亮眼,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4.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2%。

现如今,机器人产业正不断涉足新领域。不仅在本就投入颇多的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获得巨大成功,最近还在医疗救助、日常生活等领域走出了新的道路,这让这一行业的规模迎来了新的增长。预计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1亿元),服务机器人达到2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4.6亿元),特种机器人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8亿元)。

此外,服务机器人在疫情影响下,获得了一波发展机会。除了抗疫系列机器人成为疫情防控的新生力量外,拥有“无接触”优势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已成为市场需求下的“当红辣子鸡”。预计今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4亿元)。到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更是有望增长到2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24亿元)。

加快培育优质企业

记者从会上获悉,多方正积极部署,进一步释放更多政策利好,加快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5G、生物、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信部党组书记金壮龙在大会上表示,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完善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夯实产业基础上,工信部将加快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在拓展行业应用上,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信息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支持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表示,机器人要蓄积产业发展的创新之源,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催生机器人科研新范式;复杂场景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酝酿原创性的突破。要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升,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源头储备。

工程技术人员缺口达500万人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预计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美元,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与此同时,相关新职业也随之兴起。大量工业机器人“忙碌”在生产线上,这催生了对掌握相关操作及系统集成等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

钧山董事总经理王浩宇介绍,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增加、渗透率快速提升,企业无论是在本体、减速器、激光雷达等硬件领域,还是AI、芯片设计等软件领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将显著增加。

“基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应运而生的机器人工程技术等职业,正是当下大学生较为关注的新兴职业。”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指委委员、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工程技术等岗位人才稀缺,代表着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价值链正在快速融合。教育部门将侧重培养综合型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事实上,机器人领域缺工现象已经显现,相关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更是紧俏。据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缺工程度加大。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缺口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仅在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就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达闼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均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市场缺乏具备机器人操作、安装、调试、编程、维护能力的综合人才,甚至“一将难求”。

工业机器人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培育成重要源头

《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人才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这个源头。目前,不少高校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智能技术与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内多数应用型高校,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的循序培养人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向“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原则进行升级转变。

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属于专业教育体系内的顶层设计,目前的现实更骨感一些:由于我国高校机器人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校(包括职校)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甚少开设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能力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出现“脱节”现象,虽然进入了亟需技术人才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工作,却无法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用工荒”现象迟迟难以缓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哈工汇宇紧跟国家思想方针,从联合高校(包括职校)、机器人企业等产业链成员共建机器人人才培养基地做起,以培养有理论知识、有技术解决能力、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大学生为战略目标,正在业务中不断深化机器人行业人才培养、输送等服务。

不少机器人企业向哈工汇宇团队表示,企业招聘同等能力的毕业生时,更愿意招聘有国家级证书、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学生。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万人左右,但截至目前,毕业前能收获一纸国家级证书的毕业生,始终属于少数。

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来说,精准、权威的职业能力认定,能够让企业更直观地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早前,工业机器人专业曾一度没有专业的工种可考,从而影响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方向。

直到2019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型证书”概念,后为其增加“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种,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职业技能标准,也为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专业标准。

文章来源: 光明网,手机中国,铅笔道,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制造业科技汇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