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芯片对外依赖达95%。已远超石油,国内厂商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芯圈那些事 2022-09-26
2291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过去两年的全球半导体产能危机中,汽车芯片是最受影响的领域之一,导致多家汽车品牌都不得不宣布减产,汽车芯片价格也因此上涨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如今供应情况有所好转,但中国汽车行业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依然很大。

9月23日举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上,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表示, “相关报道说中国汽车芯片对外的依赖超过了对石油的依赖,石油对外依存度大概是70%,汽车芯片达到了95%,依存度非常巨大”。

全球汽车芯片产业格局正发生变化,中国厂商有非常大的机遇,而且确确实实走到了和世界前列的巨型公司同一个梯队。

单记章还提到,“过去车内芯片40纳米就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制程了,但是现在已经做到7纳米,很快会有5纳米、甚至3纳米,英伟达最近发布4纳米芯片,这些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要求。”

今年早些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曾在采访中提到,在刚进入汽车行业时,并不知道汽车行业缺芯的现象如此严重,一颗10元、20元人民币的芯片,被炒到了2500元人民币一颗,然后在一台车上还需要用到9颗芯片,其坦言这个价格实在太贵了,不能接受用这一高昂的价格去购买被炒高的芯片。

1、自主芯片量产提速 产品范围不断拓宽

变化背后,是“量产”已经成为自主芯片行业的关键词。

截止2021年12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征程2、征程3)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万片,与超20家车企签下超7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据陈黎明介绍,征程5芯片已经落地,跟一汽红旗、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深入合作。同时,地平线已经开始下一代芯片的研发,算力更加大,同时覆盖不同的应用场景。

芯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仇雨菁向记者介绍了其最新进展。一是完成了“四芯合一”的产品布局。其中,智能座舱、网关芯片已经大量出货,年内将达到数百万量级,智能驾驶和MCU芯片也将在年底量产。二是芯驰先后完成了ISO26262 ASIL 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流程认证、AEC-Q100可靠性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以及国密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

黑芝麻智能的华山二号A1000芯片已完成所有车规级认证,也是首个量产的符合车规、单芯片支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国产芯片平台。今年,公司将发布新一代芯片产品。目前,公司已和江汽集团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多款思皓品牌量产车型将搭载华山二号A1000芯片,后续更多搭载车型将陆续发布。

可以说,国产汽车芯片在当下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自主品牌车企已逐渐开始接受和主动拥抱国产芯片,一些提早布局的芯片公司也开始享受市场红利。自主芯片供应商在智能座舱SoC、自动驾驶SoC、网联SoC、MCU、功率芯片、传感类芯片等领域均有所布局。虽然部分芯片的大规模量产还需时日,过渡期和磨合期较长,但发展前景良好。

2、供应到共赢 芯片商地位提升

除了缺芯以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汽车已经从原来的机械产品转变成一个智能网联终端。汽车产品的升级迭代,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芯片技术做支撑。

有业内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变化的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行业缺芯的大背景,迫使整车厂商直接与芯片公司谈保供、抢配额;二是越来越多的车企自研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软件,包括OS及中间件等底层软件。现阶段,底层软件和具体芯片并未达到理想的解耦状态,造成了一旦选定芯片平台就很难更换的局面,这也促使芯片公司与车企的绑定关系不断加强。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之所以“芯情”出现了新变化,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方向呈现加速趋势,从各主要汽车强国以及国内的自动驾驶测试情况甚至牌照落地情况来看,自动驾驶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二是智能化趋势拉动了电动汽车的盈利。这一点上,以特斯拉的产品实现情况最为显著。三是汽车行业尤其是国内缺芯的原因已经有所变化,目前更主要是国际政治、军事等形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芯片封锁,并且AI和汽车智能驾驶芯片又首当其冲。综合来看,“芯情”已经有所变化,车企以及核心技术供应商的心情乃至心态,也就自然发生了新变化。

芯片企业、Tier 1和车厂的关系正经历从传统的“供应”到“共赢”阶段的转换。当汽车芯片公司提供最专业的产品,Tier1提供非常专业的服务,而车厂也并没有“缺少魂魄”,而是很好地利用Tier1和Tier2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产出一款有个性的产品。当三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共赢,此时才是真正稳态的状况。

汽车进一步智能化,将大幅提高芯片供应商在汽车行业的地位。比如,市场对自动驾驶主芯片的需求看涨,这一类型产品技术复杂,整车企业很难短时间‘吃透’,因而会更加依赖芯片供应商。在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将被淡化,整车企业与芯片公司直接合作将更为普遍。如果汽车功能未来进一步集成在主芯片上,那么芯片公司的地位可能还会提升。

3、国产芯片能抓住机会吗?

近两年来国内半导体行业不断发展,芯片的短缺也促使车企开始重新思考供应链模式,这就使得国产芯片迎来了新机遇。

传统的模式就是通过Tier1获得芯片,这种模式虽然能够降低成本,提升车厂效率。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需要提前对芯片的产能进行规划。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就会打乱节奏,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目前,多数车企正在考虑直接与芯片制造商进行交易,这样就可以确保芯片供应及时。与国外的企业相比,国产芯片厂商的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开放性也更强。这就给了国内芯片厂商带来了新的突破机会。

据国新基金的报告显示,相比于国外的企业,国内企业的产品更具开放性。目前全球市占率第一的英特尔(Mobileye)提供的 “黑箱子”解决方案,车企和Tier1客户很难在产品上进行修改或者开发自动驾驶算法。而国内企业提供的则是一个开放性的软硬件平台,客户可以自己做算法训练,说明我们的服务更加的本土化。

中国将近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产量,但我们的芯片却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因此国产化芯片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

前段时间,中芯国际斥资新建工厂生产28nm芯片,可以看出来国产芯片产能越来越大,行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如果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话,可以转行实现高薪资,为芯片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相信未来国产芯片的发展一定能够突破!

文章来源: 中国汽车报,快科技,IC修真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芯圈那些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