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市场热度不减,价格持续上涨,供应格局或将生变

细说光伏 2022-09-27
3059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最近,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全国光伏市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通知》对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具体要求,对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恰逢其时。

中国光伏产业链齐全 产能和成本优势明显

多晶硅是一种超高纯材料,纯度为9N~11N,用于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材料。全球多晶硅生产主要采用三氯氢硅氢还原法(也称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生产,前者产量全球占比约95%,后者约占5%。

2005年前,全球多晶硅生产多集中在美、日、德三国,中国国内20余厂因能耗高、副产物难循环使用、成本高而停产,全国多晶硅年总产量从未超过100吨,99.5%的需求依赖进口。2005年,中国多晶硅依靠自主研发,在洛阳建成首条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线,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了从无到有。随着欧美各企业提高技术和装备费用,中国市场多晶硅价格一度上涨至每吨超过375万元,各路资本涌入多晶硅产业,推动产业高速发展。2009年中国多晶硅企业达到58家,整个光伏产业也取得长足进展。随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频发,叠加2011年欧美“双反”打压,整个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多晶硅价格断崖式下跌,大量企业减产、停产,有些新建多晶硅企业还未投产就面临破产,全国仅剩12家企业艰难维持。直到2016年后,随着全球光伏安装量的增加,多晶硅市场得以缓解。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光伏全产业链积极进取,坚持科技创新,多晶硅环节先后获得国家863、“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研发大型装备、优化工艺条件和运行方案,使项目投资成本、多晶硅生产能耗和综合成本大幅降低,为中国晶硅光伏发电成本持续降低直至平价上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国内政策波动影响,自2018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再次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多晶硅产业在严酷的环境中坚守,除2012年全国多晶硅产量同比略有减少外,其他年份一直稳步增加,到2021年全球占比已达到78.8%。

2022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在产企业19家,总产能116.7万吨/年,上半年总产量约44.8万吨。全球前10多晶硅企业产能之和为97.4万吨/年,中国占7家,产能之和为83.7万吨/年,占比86%;其他三家分别是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和韩国OCI,产能之和13.7万吨/年,占比14%。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在产多晶硅企业13家,上半年产量约36.4万吨,同比增加53.4%,世界占比81.2%。

在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重大战略的引导下,中国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新能源、新材料必将扮演极为重要角色,中国晶硅太阳能光伏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与积累,产业链齐全、产能和成本优势明显,已摆脱依赖政府补贴生存、具备主导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受政策鼓舞,光伏各环节加速扩产,中国多晶硅也积极响应,加速扩产,但由于该环节受技术难度大、投资高、项目建设场地受限,条件严苛、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动作相对滞后。

2021年,世界多晶硅产量约62.5万吨,约4万吨多晶硅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其他全部用于太阳能光伏;中国产量约50.6万吨,占比近八成,两家停产企业重启多晶硅生产,已有的多晶硅产能能开尽开,仍不能满足下游快速扩产的需求,当年仍进口多晶硅约12万吨。受供求关系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20年年初的每吨8万元上涨到现在的30万元左右。

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引企业争相锁单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双碳”战略推进的不断深入、全球疫情影响趋缓带来的能源需求反弹,以及欧洲地缘政治局势对能源供需产生的扰动,国际能源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在此背景下,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更加凸显,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光伏行业的升温,直接带动了硅料价格的上涨。今年以来,硅料的价格已创下10年新高。9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告示称,为避免其发布的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

而在宣布暂停之前,多晶硅价格已经在今年年内连续29周上涨,且没有明显回调迹象,价格已创下10年新高。其中,多晶硅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在9月5日宣布了年内第10次涨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家光伏组件企业纷纷提前锁定大额采购合同。这当中,晶科能源的动作最为突出,先后在1月内敲定两笔大额采购合同,合计采购超70吨原生多晶硅,总耗资超2千亿元。

对于向通威股份等公司进行大额采购带来的影响,晶科能源公告称,此举符合公司未来经营需要,通过锁量不锁价、按月议价、分批采购的长单方式,有利于保障公司多晶硅原材料的长期稳定供应,不会对公司当期业绩的独立性造成影响。

此外,在今年3月,隆基绿能也与通威股份签订多晶硅料长单采购协议,计划未来两年采购20.36万吨多晶硅产品,合同金额高达442亿元。

东证期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多晶硅供需双双承压但力度有限,此前四川地区的限电造成的供需矛盾并不明显,结合目前多晶硅价格已涨至高位,市场中散单报价涨幅有限,因此短期内多晶硅价格以平稳运行为主,但仍存在情绪面持续发酵下小幅涨价的可能性。

供需紧平衡

根据天合光能9月13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光伏产品以硅料为基础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加工成硅片、电池片,结合各类辅材最终组装成光伏组件。如果大型硅料生产企业及其他辅材供应商出现不可预知的产能波动,或下游市场阶段性超预期需求爆发,将导致公司原材料价格波动。另外,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海运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公司物流费用大幅提升。如果原材料价格和物流费用大幅波动,将给公司的成本及盈利能力带来风险。

从需求端来看,光伏市场持续火爆。根据机构预测数据,预计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在220GW-250GW,同比增速超过30.4%,较2021年的21.4%增速再度提升。在此背景下,光伏全产业链呈现“跑马圈地”的态势。

对于硅料价格未来走势,多家机构认为,随着产能释放,硅料价格或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根据机构数据,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17.7万吨,2023年有望达到310.2万吨,同比增长163.55%。

光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持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中国光伏产业优势明显,全产业链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每个环节的产能全球占比超过75%,每个环节的技术与装备能力配套完善,包括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工艺包、装备制造、原材料供应、工程建设与施工能力等。硅料环节,中国拥有良好产业技术基础,技术已全覆盖,包括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都有规模化生产线;三氯氢硅法更为成熟稳定,已实现单线产能5万吨/年多晶硅大规模化生产,为世界产能最大的产线,多晶硅单线产能、投资与生产成本和能耗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光伏产业链围绕着高转化率、长寿命、低成本等目标,奋力攻关,争先恐后,有着持续提技术、降成本、求生存的强烈愿望。此外,中国光伏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中国的标准体系兼顾国际SEMI标准,涵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并且在不断完善与更新,中国光伏行业在国际SEMI标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光伏产业仍存在科技研发能力薄弱,基础研究欠缺,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为此,若保持国内光伏行业的竞争优势,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按中国“双碳”战略目标,设置到2060年中国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能、技术、成本与实施路径,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发展,减少国家损失。

其次,强化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知识产权氛围,利用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光伏科技研发平台,继续实施技术与装备能力提升,多路径技术研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强化多晶硅安全与环保措施。随着多晶硅规模的扩大,多晶硅单线能力达到5万吨/年、单个多晶硅工厂规划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年,甚至更大,多晶硅生产系统存储输送的易燃易爆物料量大幅提升,大量的易燃易爆危险品构成重大危险源,需要有严格管控措施,保障产业安全。

最后,强化政策保障与规划落实。有序推进光伏全产业链市场建设,杜绝市场繁荣时,出现太多的重复建设。

文章来源: 中国电子报,金投原油网,证券时报e公司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