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格局大概率破防,天翼云异军突起分走281亿,凭啥?

数据包 2022-09-28
38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谁也没想到,天翼云异军突起,成了公有云市场里的最大变数。

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的这朵云,收入为281亿元,增幅高达100.8%,整整翻了一倍。

据咨询机构IDC的数据,2021年下半年,天翼云以10.3%的市占率,居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的前四,仅次于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距离10.9%市占率的腾讯云,只剩不到半个身位。

多位云计算行业观察人士向《21CBR》分析称,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云,追平并超过腾讯云,只是时间问题。

以天翼云今年的凌厉攻势, 过往“三朵云”的铁三角格局,大概率已经破防。

从商业至开源

广小明依然记得2013年的那次内蒙之行: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孤零零耸立着两栋楼,除了飞鸟,似乎再难看到什么活着的生物,半年多的时间里,30多人在这里近乎与世隔绝。那是天翼云第一次“嬗变”,从商业系统切换至开源系统。

从2006年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第一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开始,全球便进入“风起云涌”时代。2009年,中国电信发布翼云计划,初步探索云计算的战略部署和技术研发,2012年,天翼云科技的前身中国电信云计算分公司正式成立,国内首家运营商级的云计算公司就此诞生。

如今已是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的广小明,早在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任职时,便开始研究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并第一时间加入了云计算分公司筹备组。

全球云时代初期,亚马逊AWS的成功,推动公有云成为全球云服务商的主流发展方向:主机虚拟化后形成资源池,是国内刚刚起步的诸多云服务商在1.0阶段的必经之路。

广小明敏锐地看到,公有云极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开发者使用IDC资源的门槛,而这些开发者的大规模发展,才是云服务商价值的真正体现。然而,无论阿里云还是天翼云,在完成初步云建设之后,都陷入同一个陷阱:直接采用国外的商用系统成本太高,与公有云服务追求的高性价比有着天然矛盾,而解决之路只有一条:开源。

彼时,开源与闭源之争还未有结论,放弃成熟的商业系统,全面拥抱开源,是一个需要极大勇气的挑战。

“这事在办公室里根本争论不出结果,只有不停地测试、论证,才能找到真正的可行之道。”广小明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中国电信刚刚开始筹建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信息园区,在近乎“苦行僧”的环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有一长串:当云的资源池集中之后,原来模块的存储和未来对象的存储如何有效地融合起来?哪些是热的数据?哪些是冷的?哪些是温的?怎样分布存储?

对于从通信转型云计算的工程师而言,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克服自我惯性”的过程,基于IP的网络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而通信对于业务确定性却有着远高于一般行业的“执念”。

2014年,天翼云接到一个大单,某巨头将一项全球单体云存储最大的项目交给了中国电信。一个刚起步的云存储团队,技术积累、研发还在摸索中,而基于开源系统的方案要承接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对Deadline的焦虑、对技术不服输的动力等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整个团队中。最终,项目成功实施,天翼云也因此跟上了全球云服务商技术发展的主流节奏。

此后经年,广小明已数不清天翼云团队来过多少次和林格尔信息园区,但与这座草原“数据明珠”一起变得繁茂的,是天翼云底层、存储、云管等系统的全面完善。

十年间,从早期商用系统到国外OpenStack开源系统,再到开源+自研的过渡阶段,直至2021年底,宣布进入4.0阶段,全面重构自研系统,实现一云多态、一云多芯、一张云网、一致架构、统一调度、统一运维,天翼云完成了一系列“嬗变”,成为全球第一的运营商云,位居中国公有云第一阵营,中国政务云市场第一。

关键战场

尽快攻下政企云市场,是云计算厂商的共识。

近两年,为公有云贡献最多用户的互联网行业面临挑战,需求放缓。一位数据中心行业人士向《21CBR》记者分析称,对互联网行业客户的争夺,走向存量博弈,云厂商的新增量主要来自政企客户的和传统行业。

近几年,政府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上云需求猛增。IDC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为427亿元,同比增长21%。

其预计,政务云整体市场,未来三到五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云服务渗透率来看,2021年,互联网企业的云服务渗透率高达93.5%,在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制造业等传统非互联网企业,这一数字仅为26.8%。后者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强烈,可挖掘的潜力巨大。

政企市场成为香饽饽,国资云概念的厂商们摩拳擦掌,业务增速惊人。

三朵运营商云,天翼云、移动云和联通云,吃下政企市场的订单,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均翻了一倍以上。营收体量最大的天翼云,上半年收入达281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天翼云进攻政企市场,大干快上。

7月,中国电信牵头、众多央企参与组建的“国资监管云”,正式上线。

中国电信总经理邵广禄表示,国资监管云的上线,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实现国资监管效能提升。

显然,国资央企是这朵“国云”服务的主力,承接国资监管云的基础底座,来自电信天翼云。

今年以来,天翼云紧锣密鼓地开展一系列产业峰会,脚步遍及省市区县。它的目标是紧贴政企市场,将其做成自家业务主力增长点。

最大筹码

政企市场大客户、大单多。这些客户的价格敏感度底、开发能力有限、需求非常复杂,现有的IT架构并非为云解决方案而设计,往往需要部署整套端到端的云解决方案,以及持续的维护和升级。

换句话说,需要全方位的贴身服务。

长期关注云计算的宁泉资产研究员朱正尧向《21CBR》表示,国企央企这类客户,比起技术和性能,对服务的要求相当高。

“他们需要的是出现任何问题,哪怕只是小问题,云厂商都能有服务人员随叫随到马上解决。就这点来说,运营商比互联网厂商更有经验。他们本身就有十几万的服务人员,可以堆人力,把服务体验做得非常好。”朱正尧表示。

论区域下沉和服务能力,运营商的确有天然优势。

天翼云的服务团队能下沉到属地市场,渗透到县村级别,提供从咨询、规划、实施、交付到运维的全流程、可定制云服务。

截至2021年底,天翼云参与搭建全20余个省级政务云平台,300余个地级市政务云平台,以及1000余个智慧城市项目。

另外,政企客户需要存储大量敏感型数据,对安全性要求高,往往会选择有国资属性的厂商。

“传统的国央企客户,对安全性的考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本身是否安全,二是数据放在你这里安不安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主观问题。”朱正尧表示。

他分析道,国央企以及金融客户,对服务和安全要求高,更多会采用运营商来提供云服务;对效率要求高的企业,仍会采用互联网厂商的云。“客户会逐渐分层。”

混改增肌

对中国电信而言,做云服务和通信业务,逻辑全然不同。

云业务涉及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庞杂,难以单打独斗,生态的建立,需要上下游支撑。这是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去年年底,天翼云完成一次另类的“混改”。中国电信引入四家大型国企——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签署天翼云的增资扩股框架协议。

股权多元化改革,有助于整合云计算的生态资源,中国电科与中国电子的主营业务,均与公有云服务强相关。

中国电信也在完善天翼云的组织结构,增加战斗力。

2022年初,中国电信集团内部发文,下发一系列方案,以强化天翼云的运营。

方案提出,天翼云要做实各省分公司,推进云业务发展。在实施初期,云收入超过5亿元的省公司暂按30人,云收入低于5亿元的省公司暂按25人配置。

有消息称,人员配置、资源分配以及项目分成,均向天翼云的各省分公司倾斜,旨在快速做大业务规模。

几个月后,中国电信传出消息,要在省市乃至地市分公司层面设立“云中台”,主要的职责事项,包括政企项目的售前解决方案把关等。

云业务,提至显著位置。

今年3月,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瑞文明确表示,“积极探索天翼云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牵手”阿里云

曾经,天翼云和阿里云是行业竞争对手;如今,他们选择了互相“成就”。

2022年8月23日,保定数字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政企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公示了中标候选人,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以1498万元的价格与另外两家公司共同中标。看似一场再普通不过的项目招标实则暗藏玄机,在公示的全部中标公司中,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赫然成为了天翼云的联合体成员。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家主营云业务的对手为何会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当前,在信息化项目中,单一的公司已经越来越难以独立满足客户需求,采取集成或者被集成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将会是主流。“如果招标方的标段是集成的,双方合作就是最合适的投标策略。”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依托自身算网优势主动出击云产业,以天翼云为代表的运营商云企业成绩格外亮眼。2022上半年,天翼云收入达到人民币281亿元,同比增长100.8%,甚至超越2021全年收入,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云。不仅如此,在7月召开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云生态大会上,中国电信正式启动了“国资监管云”,积极落实国资央企投身国家云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共铸国云。而本次项目招标人为保定数字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属于国有独资企业,身披“国字号”的天翼云的绝对优势自然显现出来。

依托中国电信自由基础网络资源,天翼云提出了“2+4+31+X+O”的资源布局,更侧重于IaaS市场的发展。而出身于互联网“名门”的阿里云,则在应用侧有着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拥有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其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能力实现全球领先,在SaaS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运营商除了自身国企身份之外,其本地化的落地能力及客情的维护,都会较互联网企业有优势,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选择的风险度比较低;而阿里云一定程度又能够在一些领域内补充运营商的技术短板,所以如果把市场切细来看,还是会存在互补的空间。”通信专家云晴表示。在本次项目中,天翼云与阿里云的强强联手恰好能够弥补双方的弱势,突出彼此的优势所在,从而实现相辅相成的结果,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相互成就”。“但在政企市场项目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客户需求出现不同的组合也是可能的,甚至还会出现不同运营商的组合。”云晴补充道。

实际上,中国电信和阿里云在其他市场早已达成合作,而在同行业公司之间差异化的竞争也将会带来一体化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会是利大于弊。算力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天翼云和阿里云这种1+1>2的模式也只刚刚开始。只有有效地将互联网云服务商与运营商的算力网络进行整合,才能为客户提供最广泛的最低成本的服务。各取所需,各有特长,发展才会更长远。

尾声

天翼云能否弯道超车冲击国内公有云市场前三,仍需要时间验证,“国云”的承接能力,将是接下来的关注重点。

一个细节是,天翼云的logo悄然变化,主色调改为红色,按官方解释,是为了突出云服务商的红色基因。

文章来源: 21世纪商业评论,IT时报,通信世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据包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