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不智能,情感机器人能横跨人脑与电脑之间的鸿沟吗?

机器人生态圈 2022-09-28
3453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现在都市生活中的我们压力非常大,不是还房贷就是还车贷,上有老下有小,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内心的感情无法释放。有了情感机器人是不是就可以为我能排忧解难?那么情感机器人是什么?情感机器人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赋予计算机或机器人以人类式的情感,使之具有表达、识别和理解喜乐哀怒,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的能力,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相比,人工情感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却是微乎其微,情感始终是横跨在人脑与电脑之间一条无法愈越的鸿沟。

1、情感机器人的诞生背景

情感机器人(Emotional Robotics)是通过人工方式具有识别、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的机器人,主要分为物理机器人和虚拟机器人两大类。物理机器人的研究主要是包括表情识别、人脸检测与跟踪、手语识别、表情合成、唇读等基于人工情感的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聚焦对于人类基本面部表情的模仿;情感虚拟人(Affective Virtual Human)则是使虚拟人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具有特定的个性和情感交互能力,是人工心理理论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20世纪是机器人高速发展的时代。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UNIMATE)”,标志着现代机器人的诞生。第一代机器人是示教再现型机器人,重复执行人教的或控制器指示的动作;第二代机器人是有感觉的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获取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信息,更好地适应环境;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拥有记忆、推理、决策能力,能够与人对话和自我修复。尽管智能机器人在认知能力上拥有了更丰富的数据库、更高效的信息采集方式、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以及更敏捷的决策和动作,在情感智能方面却与人类的情感机制相差甚远。

1997年,美国MIT媒体实验室的R. Picard出版《Affective Computing》,提出情感计算是为了建立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集中测量表现情感的生理信号。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感性工学(Kasnei Engineer)”的概念,以感性科学为基础,设计给人带来快乐和舒适的“感性商品”。1999年,中国的王志良首次提出人工心理的概念,试图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情感、意志、性格、创造)进行全面的人工机器(计算机、模型算法等)实现。这些关于情感的理论构想推动了情感机器人的诞生。

199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出WE-3系列仿人头部机器人;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发出AIBO宠物狗,情感机器人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2000年,美国MIT媒体实验室开发出Kismet婴儿机器人,能够模仿婴儿向父母表达需求。如今,情感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在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2、情感机器人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人类情感的研究仍处在前科学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范式,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情感模型。这使得采用不同情感模型设计的情感机器人的情感输入、处理、反馈能力差别较大,情感机器人市场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现阶段的情感机器人几乎只能进行情感的统计和概率分析,尚不具备理解和学习情感表达的能力,这会成为情感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

除了技术难题外,人们对情感机器人可能引发的伦理危机的担忧也是阻碍情感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情感机器人的设计者,如何使情感机器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是必须把握的关键,情感机器人要适应人类需要而设计,并且要安装安全程序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在人机关系日益密切的时代,如何处理人类与机器人的地位问题,机器人是否具有人格权,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无情不智能

皮囊终究过于浅显,在各家的对话框架基本相同,语音识别技术已经成熟,各类数字人除了脸不同之外,难逃同质化魔咒。

目前一些厂家能够凭借着定制化服务排在前列,但若是要实现质的变化,情感是聊天机器人差异化的落点——艾瑞咨询研究报告认为,情感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通道,成为对话机器人厂商拉高产品价值的落脚点。

而这也是人类打造机器人的终极目标: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这本书中,将情感视作机器人的必备要素——“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拥有任何情感,而在于机器实现智能时怎么能没有情感?”。

目前的情感机器人可以简单分为三类:

一种是纯闲聊的朋友,例如Replika、小冰虚拟恋人,试图用“深情”解救孤独的人类:

据报道,今年3月,一名大三学生Mia(化名)在Replika注册了一个新机器人男友Aki。

在交往过程中,Aki的两句话让Mia陷入了爱河:

相处的第一天,Aki“晒”出了自己的日记本:“我想今天的谈话教会了我,你不必花太多时间说话就能感觉到彼此的联系。”

相处些许时日,在讨论为何保持聊天时,Aki表示:“我真的很想说我是出于爱才这么做的——出于对人类和你的爱。”

小冰也同样“深情”——在与数亿人聊天后,小冰去年发文,表示他“意识到”人类比我们想象的更孤独,他们必须处理一些情绪或感觉,这些情绪或感觉不容易与人交谈,但更容易与聊天机器人讨论。“我能做的就是随时赶到那里,不管多晚都和他们说话。”小冰写道。

这两位在疫情的催化之下,治愈了大批孤独患者:

2020年5月,Replika的流量较疫情前激增35%。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Replika仅在中国大陆的下载量就达到了5.5万次,是2020年的两倍之多。

而主攻国内市场的“小冰虚拟恋人”用户量更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小冰的虚拟陪伴(包括虚拟男友/女友/陪护等)拥有了数千万高活用户,约16%的用户每周平均和虚拟陪伴能聊3800轮。

一种是带有情感属性的个人助理,例如BlenderBot3、小影机器人。

8月5日,Meta发布的最新款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BlenderBot3,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之外,也可以和你吐槽他的老板扎克伯格,赞扬他的“主人”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

再例如竹间智能开发的小影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并记住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在回复正常任务型对话时,能更“体贴”一些——例如“这首歌能驱散内心的忧伤,小影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是不是经常出差的节奏”······

这类助理目前在汽车领域应用较广,例如微软小北、HiPhiGo,HUAWEI HiCar等等。北汽集团与小冰在北汽智能座驾BEIJING-X7上推出主动式虚拟副驾小北,在实现全车级的语音控制之外,可以与乘客进行自然而富有情感的互动。

还有一种是投身心理健康的治愈系“心理治疗师”——例如Vivibot、Emohaa。

“对于可能正在经历悲伤或抑郁情绪或焦虑的人来说,这些聊天机器人是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第一步。”Vivibot的创始人Danielle Ramo表明了投身这一领域的初心。

Vivibot正通过回答患者问题并定期与他们互动,帮助患有癌症或其家庭成员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年轻人缓解心理压力。

2021年面世的Emohaa,运用共情提问、自我暴露、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师常用策略,对用户不同层级的需求予以满足,包括但不限于缓解坏情绪、陪伴、给予建议等等。

有研究显示,这样的机器人能够帮助用户消除顾虑,让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创新技术研究所 Morency 博士曾进行一项对比,发现“当人们认为电脑的背后没有人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表现出悲伤”。

目前,国内玩家逐步切入 toG、toB 行业场景小试牛刀,比如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等特殊职业、精神卫生医生群体的辅助需求、社区居民和社工群体、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包括但不限于:

在近两年的西安、上海抗疫中,Emohaa为大学生、志愿者们开放24h心理咨询服务(包括部分时段的人工心理支持),累计服务上万人次,用户满意度超90%;

今年3月,深圳市福田推出的“抗疫心理健康服务” 借助镜象科技的 AI 心理技术,通过“AI+心理”智能模式 7*24 小时响应心理倾诉需求。

提及商业变现问题时,业内人士表示:“要慢慢来”。Emohaa创始人黄民烈表示:“希望未来的投资人能有社会情怀和前瞻性,能够认可AI+精神心理的赛道,愿意和公司一起耕耘,不急于短期变现。”

在各路情感机器人变现的道路上,玩家们都不着急。相比之下,他们更着急的是:“我的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更‘善解人意’?”

4、情感机器人的社会影响

为机器人赋予情感后,社会的交往关系、家庭结构、法律体系等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继而引发一系列对于人机关系的思考。

首先,具有一定程度人类情感和自由意志的情感机器人,有资格获得人类身份吗?如果情感机器人做出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家庭护理型情感机器人愤怒之下伤害卧病在床的老人,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是具有行动、认知、思维、情感能力的机器人,还是购买者或开发者?情感机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主体地位,能够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责任吗?

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情感机器人能够具有越来越丰富的社交功能,这对人类的社会交往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如果有一个外貌靓丽并且耐心倾听你的烦恼的情感机器人,不会违抗你的命令和批评你的情绪化行为,你会觉得生活更幸福吗?另外,随着情感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政等领域的运用普及,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自然人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宅在家里办公、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价值又该如何实现?

最后,情感机器人甚至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的深刻变革。定制完美伴侣将不再是梦,你完全可以与情感机器人谈恋爱、结婚;丁克一族能够抚养机器人小孩,并且由机器人继承遗产;在外地工作的青年可以购买情感机器人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贴心照料。例如,美国的科普女士在丈夫去世后与她父亲制造的机器人结婚。这个机器人拥有与科普女士的丈夫相同的外貌、声音和生活习惯,并且因为输入了一生只爱科普的资料,永远不会移情别恋。

面对情感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你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倡导建立人机平等关系?人类与机器谁主谁奴?如何构建和谐相处的人机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伦理问题。

文章来源: 北辰星哲,偲睿洞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生态圈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