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亿市场,电子签如何在疫情期间降本增效?

电子放大镜 2022-09-30
3355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电子签名,即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完成的验证双方身份和签名的新技术,目前已经形成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产品形态。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加之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电子签名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浪潮中也得以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7.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3.5%,2024年将达68.3万亿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纷纷加入线上化转型行业,因此电子签名业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1、全球百亿市场,中美电子签市场差异显著

根据 CB Insights 数据,从 2017 年 1 月到 2022 年 9 月,全球电子签名创业公司融资数量在 2019 年最多,而融资总规模在 2021 年达到近年的峰值,将近 7 亿美元。

从电子签名公司融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位列第四,美国、英国、以色列、瑞士也有一定比例的电子签名创业公司融资动作。

从公司阶段分布来看,电子签名领域的创业公司以中早期(B 轮及以前)公司为主。从过去 5 年的数据来看,种子|天使轮和 A 轮的企业数量有所波动,在 2020 年触底(共计占比 17%),2021 年以后继续增长。

以中美电子签名市场为例,企业发展的马太效应明显。美国的 DocuSign 已于 2018 年 4 月 IPO 上市,目前 DocuSign 的全球市场份额大约在 70% 左右。中国电子签名市场以本土品牌为主,据艾媒咨询《2021 中国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数据,中国电子签名厂商 e 签宝、CFCA、数字认证、契约锁及法大大的市场占有率近 40%。其中,e 签宝在 2021 年 9 月获得 E 轮 12 亿元融资,融资总规模仅次于 DocuSign。

实际上,国内外电子签名市场差异化显著。从中美国情来看,与美国电子签名使用情况相比,中国电子签名市场因涉及法人主体、印章历史以及实名认证等,信任链更加复杂。并且,它还涉及到印章标准的具体要求,比如一套具体几枚章,而每家公司的章程中,对于印章的使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举例来说,DocuSign 虽然在海外市场发展领先,但是其产品在技术模型上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也就不能为中国用户提供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要突破“水土不服”的挑战,例如今年 8 月,全球 CRM 软件的开创者 Salesforce 传出解散中国区的消息,并将中国区业务交给阿里云作为总代理。其中既有中国区业务挑战难度,也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已在中国市场扎根 18 年、全球的标杆企业在跨境市场尚且艰难,因此企业产品创新力及适用性的问题不容忽视。

从全球范围看,电子签名获得国家认可度高,目前全球已超过 70 个国家承认电子签名的合法性。从需要遵循的法律来看,中国市场的电子签名产品设计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包括国标的技术标准;而在美国市场,电子签名遵循的法律条文是《全球和国家商业中的电子签名法》(ESIGN)以及《统一电子交易法》(UETA)。

从部署方式上来看,中美市场差异在于数据“是否上云”。美国电子签名市场以公有云为主,而在中国市场,大部分的企业可接受云服务、云部署。但特殊客群如:国央企用户,特别是集团性企业、政府及公共事业等在合同数据、印章方面有极高的隐私要求。因此即便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确保电子签名过程中,签署的文件“不上云”,而由用户自身把控。

因此,未来如果中国本土电子签名品牌要走向海外市场,技术模型是否符合国情、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从法律合理性来设计产品,也是国内外品牌“走出去”同样需要反思的问题。

2、行业底层逻辑:场景+生态

电子签名赛道,最终决定玩家是否胜出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技术或产品?抑或品牌和流量?笔者认为,回到根本,行业的底层逻辑有两大关键词:场景与生态。

第一, 抓住场景,是决胜关键。目前,电子签名已经延伸到身份认证服务、物电一体化印章管理、电子合同、司法区块链全程存证等服务领域,其应用场景也已经拓展至to B、to G、to C的众多领域。这背后,场景拓展是关键。

以e签宝为例,其场景突破的策略是抓行业客户大场景,即用电子签名频度高的,范围大的关键场景。比如,政府的工商管理部门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企业股东变更等事务。过去纸质盖章签字一个流程下来平均需要22天,甚至不少企业家都有打飞的去外地签字的经历。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现在10分钟就能全部搞定。

“电子签名是工具属性很强的SaaS服务,需要场景去体现其价值。”金宏洲认为,电子签名正在颠覆很多行业的业务流程,让传统流程更简单更高效。比如,传统的不动产交易,一定是买卖双方和中介多次面对面协商才能完成。2020年,借助e签宝在房屋交易行业的解决方案,一些人在海外的业主即使因为疫情无法回国,也能在线上完成国内房产的买卖。

第二, 广泛被生态集成,形成深度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

“企业服务为什么难做?因为企业特别是中大型企业的需求太复杂。没有一家供应商,即使是全球巨头,能够对一个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把它所有的数字化需求都解决。所以未来肯定是一种生态的打法。”

3、公有云、混合云、行业云:用户按需选择最适合的部署方式

从中国电子签名厂商看,或是以 G 端用户为主的 CA 机构企业,或是以 B 端用户为主的 SaaS 服务商,还有少数是 GBC 端用户场景全覆盖的电子签名服务商,例如 e 签宝。

尤其在 2021 年 9 月,e 签宝与金格科技进行了战略合并。金格科技积累了丰富的党政机关项目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案,并且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尤其在信创国产化市场的占有率具有领先优势,因此二者的战略合并达到了 1+1>2 的效果。

对于 B 端用户,e 签宝按规模将其分为超大型、中型和小微用户。不同类型的客户对电子签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具体来说,超大型客户希望通过电子签名解决集团型企业的电子印章、物理印章统一管理的问题;中型客户希望通过电子签名提升企业的合同签署效率,因此其需要高效的 SaaS 化 API 产品与业务系统对接;而小微客户由于预算、自身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签、管一体化 SaaS 电子合同、电子印章管理平台。

与此同时,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产品。从部署方式来看,公有云更适合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微企业,公有云优势是部署快捷、投入成本低,但其缺点也明显,因电子签名过程是在云端完成,因此公有云在数据安全方面低于混合云及行业云。

混合云和行业云适用于集团型企业及政府、公共事业,其优势是不仅私密性更强,而且支持更广泛的自定义开发内容,无论在合同签署还是印章管理等环节,都能够围绕组织结构进行更精细化的功能结合。但对用户来说,这两种部署方式的成本也相对更高,需要部分地设置本地服务器和对应的 IT 基础设施。

在降本增效方面,电子签名带来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以 e 签宝的解决方案为例,吉利集团通过 e 签宝的印章管理平台,在人事、物流、营销、投资等场景均实现了更加安全高效的电子签名与合同数字化管理,平均每年节省近 200 万的运维成本。

网易集团(杭州)通过 e 签宝部署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印章集中管理系统,2020 年 3 月,在疫情按下“暂停键”2 个月、进行复产复工之前,需要 5 万名员工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在 e 签宝的电子签名系统帮助下,仅 7 天内就完成了网易全体员工的承诺书签署。

4、未来,电子签名产业将会如何发展呢?

从技术层面来看,电子签名未来将向 SaaS 智能化时代迈进。在部署形态和商业模式上仍延续 SaaS 模式,但在功能层面,则会随着 AI 等技术的融入而更加智能化。区别在于:对于其服务的企业客户而言,原本需要人工对签署完成的合同进行手动归档等操作,在实现智能化后,这些人工操作或判断,都能通过 NLP 的语义分析、合同文档内容提取、合同的智能审核等 AI 算法来实现,在大数据训练下得到新的结论。

从服务的定位层面来看,电子签名厂商在丰富自身解决方案外,也将承担更多的管理流程服务,从软件服务拓展到硬件和咨询服务。

当企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接受“新事物”,将物理印章更换为电子签章时,必定要存在两种印章交替并行的特殊时期。因此在这段时期,就要求电子签名厂商提供互联智能化解决方案,来进行物理印章管理以及设备管理,也就是硬件管理。

另一方面,在用户使用电子签章时,还会遇到电子签章归哪个部门管理等实际管理流程问题。因此,电子签章厂商与用户的关系不止是“一锤子买卖”,而应向更深度的持久服务发展,保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运营。

从市场层面来看,随着电子签名技术的持续进步与服务的逐步完善。在政府政策推广及中大型企业的表率带动下,电子签名天生的“网络效应”将发挥作用,以大带小,在各个产业链织成一张张数字化签署网络。正如 e 签宝创始人兼 CEO 金宏洲在谈及发展战略时说的:“到 2024 年,我们的目标是为政府、企业、个人构建 10 万个签署场景;帮助 1000 万组织实现签署数字化升级;为 100 座城市建设数字化签署的基建设施。通过签署网络,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电子签名技术解决了疫情期间无法线下签约的难题,同时,使用电子合同也能减少合同存放、邮寄等成本,为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目前,中国电子签名行业已经覆盖了多个主要行业。业务流程多、合同签署量大的房地产行业,多为异地交易的电子商务行业,以及线下药品调配需要电子处方协助的医疗服务等行业,都对电子签名有着不小的需求。可以说,中国电子签名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前景相当广阔。

文章来源: 艾媒网,DeepTech深科技,创业最前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放大镜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