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支付市场变天了,“老大”变“老三”,头部聚焦效应凸显

芯闻速递 2022-10-08
3765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最近有一位网友,在程序员社区里发出了这么一个帖子:透露个真实数据,线下支付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已经是63% :37%,不是你们在网上看到的1 :1,而且这个差距还在拉大,基本上达到3个人里面1个用支付宝2个用微信支付。

1、支付市场两大变化

一是、支付市场的头部聚焦效应凸显。目前整体市场竞争相对较为稳定,多家头部支付公司共同占有超过一半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整合会聚集头部效应;

二是、线下交易向条码转化的趋势明显。2021年全国线下POS交易总量呈现小幅下降趋势;4月份起,对比去年同期出现负增长趋势,且降幅逐步拉大;随着移动支付进一步推进消费者支付习惯的改变,8家头部机构AT(支付宝微信)交易同比增速明显,传统收单向条码支付转型进一步提速。

在这个过程中移卡条码支付业务发展比较快。1月17日,易观发布报告,里面提到从交易规模、服务商户数等综合能力来看,移卡(09923.HK)位居中国非银行独立二维码支付服务市场第一。

2、“内战外行”

2017年6月,中国银联独自联合近10万商户,主推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推出“62银联云闪付全民盛惠”,优惠力度之大使得“银联舍得砸钱”成为许多人对“银联62节”的第一印象。

仅仅一个月后,银联又放出新的大招:它竟然联合在营销方面一向“高冷”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周使用“Apple Pay+银联”便可享受5折优惠的营销活动。

以连续两轮高达数亿元的营销补贴活动,银联高调宣布加入线下二维码支付大战。

但媒体的评论却不太留面子,有论调称,这是中国银联和苹果Apple Pay都被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逼急了,只得抱团取暖。

这样的说法,虽然未必道出了实情,但从中国银联的一系列动作中,却很能看出它在二维码支付的潮流中,努力争夺用户的努力。

2018年,中国银联的云闪付与毛不易合作,“一毛钱都不容易,银联替你付一半”,谐音梗营销噱头十足。2019年,中国银联为主推的“银联62节”造势,特意拍摄了电影《回到6月2号》,一度被网友称之为“银联影业”。

用活动开路,以打折跟进,精明的消费者很快就发现,在那段时间的线下商超,只要使用中国银联的“云闪付”APP,就可以得到“标价78、支付29”的优惠。

这一系列打法,确实为中国银联的云闪付带来突破,仅仅在2018年十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从1亿提升到2亿。

除了营销活动与打折,中国银联反击支付宝和微信的独门武器,是“安全牌”和国际标准。

早在银联上线云闪付二维码之时,银联技术人员便透露,银联的二维码采用了Token令牌技术,是具备金融安全级别的支付产品,达到了央行和国际的EMV标准(国际三大卡组织欧陆卡、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发起制定的智能IC卡标准)要求。

这句话,句句讲的是自己,听起来却像是在炮轰所有自定义技术的支付平台。

然而无论中国银联如何奋力反击,它的脚步,终究比支付宝、微信晚了三年。对于移动互联时代来说,三年实在太久了。

此时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了使用惯性,同时因为社交、网络购物、乃至打车等需求,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是消费者的必备软件,在中国银联的云闪付优惠政策中,很多消费者只是“占了一次便宜”,就又回到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怀抱。

如今,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共同占据中国线下支付90%多的市场份额,中国银联虽位列第三,但却仅有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的零头,线下支付格局已经大逆转。

曾经一半收入来源于线下支付的中国银联,只用一句惨痛,已经不足以形容它在支付市场中的失势。

不过,支付宝、微信虽然让银联在国内支付市场变得边缘化,但并没有让银联倒下。因为各大银行间的数据互通仍然需要通过银联,同时,银联还拥有一个有希望的成长通道。

这就是国际市场,在那里,“打内战”不太行的中国银联,却是一个“外战内行”的存在。

3、“老三”的机会

在海外,中国银联有两个老对手:同为银行卡组织的Visa和万事达。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正式成立。由于在此之前,Visa实际上担负了中国银行卡市场引路人和培育者的角色,因此2002年6月,中国银联就加入Visa,成为其签约收单机构。之后Visa一度派出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帮助银联解决了众多问题。

得益于这层师徒关系,银联与Visa联合推出了同时标有“银联”和“Visa”的“双币卡”。

这就使得,中国银联旗下的合作银行,不仅能受理单标志的“银联卡”,还能受理双标志的“双币卡”;同样,Visa旗下的合作银行,也是既能受理“Visa卡”,又能受理“双币卡”。

彼时,银联仅仅是一个新生卡组织,反观Visa在全球提供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0多个。也就是说,新生的银联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为自己铺平国际化道路。

通过这场合作,银联得到了他想要的知名度,但Visa却收获寥寥。

彼时,随着全球范围内中国旅客的增多,国外银行、商铺在受理双币卡的同时,自然对银联逐渐了解。

而银联的国际化道路恰恰是从这一方面进行突破的。

2005年,银联在进军新加坡时,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饱和的市场,在这里Visa、万事达基本遍布每个角落。

银联国际东南亚总经理杨文汇曾介绍,“公司首先针对服务中国游客的本地商家和旅游景点,例如DFS免税店、名牌商店、百货公司等,让在新加坡的中国持卡者在这些商家使用银联卡。”

同时,新加坡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经常去中国的商务人员,因此,银联又于2008年与大华银行发行了第一张本地银行的银联卡,专门针对来到中国的商务旅客。

不单单是新加坡,在全球相对饱和的市场都是如此,随着中国旅客的逐年增多,大量国外品牌店开始为了服务中国旅客而开通银联支付。

根据尼尔森一份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成立仅7年的中国银联击败了有40年历史的万事达,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支付品牌,仅次于有50年历史的Visa。

2009年,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更是自信宣布:“银联的下一个目标不是国内,而是全球市场。”

中国银联在国际上的咄咄逼人的扩展步伐,几乎就是微信、支付宝在国内支付市场的翻版。而这,也因此成为了Visa封堵中国银联的原因。

2009年4月,Visa向其成员银行发函要求,其合作机构面对带有中国银联和Visa标志的“双币卡”时,只能使用Visa的支付系统。

次年6月2日,Visa再次发函,不但要求“双币卡”不得走中国银联网络,同时还宣称8月1日起将重罚违反规定的银行。

直到2010年6月1日,Visa加大对中国银联封堵力度前一天,中国银联还与英国最大的银行卡收单机构RBS WorldPay达成合作,首次开通英国的银联卡商户受理业务。此时,中国银联国际受理网络已经延伸至境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反观Visa,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基本被银联独家经营,因此中国的银行在受理“双币卡”时基本都是走银联结算,最终给银联缴纳手续费,Visa几乎无法在中国赚到钱。

Visa银联大战也因此而正式打响。

2010年6月7日,就在Visa加大对中国银联封堵力度的5天后,央行宣布金融IC卡的推行提速,中国范围内使用的银行卡将无一例外采用银联PBOC2.0标准,这意味着国外银行卡组织将会失去更多的市场。

同年9月16日,美国宣布已向WTO提出关于美国电子支付服务供应商在中国的受限案。Visa与银联的暗战彻底升级到国家层面。

2012年7月16日,WTO做出裁定结论——支持中国将有序开放支付服务市场的观点。

Visa和中国银联的大战虽告一段落,但毕竟撕破了脸,已经拥有几十年历史的Visa和万事达几乎占据了除中国外的全部主流市场,中国银联的出海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支付咨询机构RBR一份2015年的报告显示:中国银联在全球21.6万亿美元的支付市场中占比高达37%。不过,扣除在中国的业务,中国银联在全球市场仅占0.5%。相比之下,Visa和万事达分别占50%和31%。

中国银联因此将目光锁定在银行卡支付有待发展的新兴市场,其中东南亚就是银联的重中之重。

2012年,银联国际正式成立。同年,老挝央行获得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以建设其国内金融交换清算统一网络平台。通过三年的努力,中国银联作为承建方,参与建设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帮助当地实现银行卡交易的跨行转接与清算功能。

如今,银联已经是老挝第一大国际支付品牌,市场份额超过80%。但老挝的成功,其实只是中国银联尝试从Visa、万事达等公司手中争夺全球市场份额的缩影。

2017年,相关卡组织人员透露,“银联明显是接到了中国政府的授意,要在中国境外与Visa和万事达进行角逐”。

同年,中国银联陆续向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甚至向身处非洲内陆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进军。

在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银行卡的普及其实一片空白。比如缅甸2017年仅有2%的人口拥有银行卡,因此即便强大如Visa和万事达也未真正在其国家布局,至于二维码支付更是天方夜谭。

如今,中国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发卡量多年位居全球卡组织第一,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37%提升到2020年的59%。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的受理率已达80%;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银联也能自由使用,比如在澳大利亚,已经有90%的ATM和80%的商户可以自由使用银联卡。

对于银联而言,这意味着大量的机遇。比如在银联扎稳脚跟的东南亚,如今互联网产业开始飞速发展,据谷歌、淡马锡、贝恩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的数字支付规模已经从2019年的600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6200亿美元,且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1.2万亿美元。

而在东南亚布局已久的银联,可以快速推广自己的二维码支付。在那里,支付宝、微信等反而成为后来者。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在东南亚地区,银联仅2020年前10个月的线下交易量就增长了40%。

二十年已过,老牌且正牌的中国银联,在支付市场从“老大”变成了“老三”,在支付宝与微信两大巨头的夹缝中,它看起来实在有点边缘化。

但在当下,“老三”却不见得毫无爆发可能。

4、支付市场未来趋势:

国家对数字人民币定位高、部署广。数币承载着奠定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新格局的无限期许,试点快速推进让支付行业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多项政策加持把对跨境电商的扶持提到了相当重要的高度。行业角逐的重点在于国内外支付环节的一体化对接与打通能力,以及基于跨境支付从点到面的服务边界拓展能力;

支付互联互通也拉开时代互联互通 “开放元年”的序幕,为更多创新组织创造公平发展空间。然而支付的市场格局,不会因数字货币和互联互通而改变。

靠银行卡发家的中国银联,其实并不会因为银行卡的衰落而倒下,相反,国际化的进展,以及虽为“老三”,操作巧妙却可以两边得利的行业格局,这都成为了银联在未来的想象空间。但这张未来答卷的最终得分,还需要交给它自己来填写。

文章来源: 宠物精洗酱,华商韬略,钛媒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芯闻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