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营收利润暴跌, 国产芯片频传好消息,中国芯片加速自给率

电子芯技术 2022-11-03
233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芯片的生产制造离不开全球化产业链的支持,各国地区负责某一个生产供应链环节,最终将芯片造出来推向市场。美国不打算依托全球化发展芯片,而是想要把产业链资源都集中到美国,与全球化脱钩。

然而脱钩的“恶果”出现了,美企营收利润暴跌,有怎样的表现呢??中国芯片开始加速自给率,意味着什么?

脱钩市场,美企营收利润暴跌

在2020年3月份,台积电宣布到美国投资建厂的计划,开启了赴美建厂之路。工厂于2021年中旬左右破土动工,到目前为止,台积电美国工厂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导入设备。

美国有非常多的芯片设计公司,高通、苹果、AMD、英伟达等等都能给台积电提供丰厚的芯片订单。可实际上,如果再给台积电一次机会,也许就不会做出赴美建厂的决定了。

因为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过,美国没有完整的芯片产业链,缺乏人才优势,造芯不可能成功。另外张忠谋强调,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成本比台湾省高出50%,这也说明台积电到美国投资建厂几乎是亏本的。

这也是为什么再给台积电一次机会,也许不会到美国建厂的原因。美国想要把台积电,三星等外企都拉拢到美国建厂,并且拿出巨额的补贴吸引投资项目,把半导体产业链分布在全球的资源集中到美国,与全球化脱钩,让美国芯片制造产业崛起。

这注定是徒劳的,且不说全球化自由贸易是趋势,美国脱钩的“恶果”出现了,一些美企承受了营收利润暴跌的压力。

比如英特尔第三季度营收153.38 亿美元,同比下滑20%。净利润仅10.19亿美元,同比下滑了85%。

还有美国硬盘巨头希捷公司的财报也不景气,2023财年第一财季的净利润只有2900 万美元,同比下滑94%。再看英伟达,今年第二财季净利润为 6.56 亿美元,同比下降72%。

可以看出,从英特尔到希捷,再到英伟达,这些美企的财报大幅度暴跌。净利润下滑之后,核心的业务规模都在缩减。为了应对营收利润下滑,英特尔和希捷都打算靠裁员维持生计。

这些美企的财务状况只是脱钩恶果的冰山一角,大大小小的美半导体公司合计损失了7322亿元,他们有的市值蒸发百亿美元,有的是业务状况一落千丈。

总之在整体的半导体市场环境下,因为美国的逆全球化发展,让美企承受了相应的代价。估计美国也没想到,一切都来得如此之快。

国产芯片频传好消息

美国在芯片领域发展了半个世纪,因为起步较早,所以积累了很多核心技术。从硅基材料的专利到EDA芯片设计工具,再到半导体设备的应用,几乎芯片产业链的各个角落都能看见美国技术的身影。

虽然美国依赖芯片代工,但并没有影响美企掌握高端核心的芯片市场话语权。

而且美国规则下,几乎只有美企拿到了供货许可,类似联发科,台积电等供应商,仍不能为特定客户提供服务。这足以看出美国的私心,既要赚钱,又不允许被超越。

可这钱不是那么好赚的,随着客户市场加大芯片自给率,提高自研力度,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会逐渐摆脱依赖。对此有美媒表示,美芯已渐渐失去中国市场,主要体现在国产芯片频频传来好消息。

首先RISC-V架构正在被国产厂商大力布局。

芯片设计是制造业的源头,掌握了设计能力,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设计芯片需要EDA软件工具和架构的支持,其中在架构方面,国产厂商正在大力布局RISC-V架构。

比如阿里巴巴在RISC-V架构基础上推出高性能芯片开发平台无剑600,又在这一平台中带来原型SOC曳影1520。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的RISC-V补丁被纳入安卓源代码,这说明RISC-V生态有望延伸到安卓系统,对国产厂商将来定制化开发安卓系统芯片奠定基础。倪光南院士说过,RISC-V是中国芯片的机遇,可以适当布局。

情况正如倪光南所愿,RISC-V可以为国产芯片带来架构方面的夯实基础。

其次中芯国际加大产能建设。

国内的芯片需求大于产能,市面上满足芯片需求的方式要么靠进口,要么靠本土化生产。由于美企芯片销售不畅,有些想要的芯片买不到,而可以自由销售的芯片大多数旧款的中低端产品,这类型其实是有条件放在本土化生产的。

所以中芯国际加大产能建设,定下1700亿元左右的投资,同时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新建12英寸晶圆厂,为生产28nm等成熟芯片提供支持。

在产能得到逐步提升后,形成的本土化产业链资源也会更深厚。毕竟国产供应商为了满足中芯国际的生产需要,也会积极开发技术产品,为产业链的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另外手机,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参与了芯片自研。

自从芯片市场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国产厂商越发意识到芯片自研的重要性,纷纷参与了芯片自研的队伍行列。自研效果最显著的行业包括手机,电器 等。

分别来看,小米、vivo、OPPO等一线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研芯片产品。小米的澎湃系列,vivo的V系列以及OPPO 的马里亚纳芯片,这些都是自研芯片的成果。

电器方面,格力电器进入芯片市场多年,预计今年的芯片出货量将达到1.35亿颗。而且格力CPU芯片专利申请数量排到了全球第九。这说明在自研芯片这条路上,格力是走得很远的。

中国芯片加速自给率,意味着什么?

美国芯片公司目前最希望看见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归自由贸易,能在全球化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行。因为大部分的美国芯片公司都是靠销售芯片赚钱,高通的骁龙芯片也好,英特尔的酷睿处理器也罢,只有卖给消费市场客户,才能得到相应的营收回报。

如果不能正常卖芯片,即便芯片产品再好,也只能砸在手里了。不过现实情况是这些美企的芯片销售受到阻碍,想卖也未必卖得出去。

不只是卖不出去,还有关键一点在于消费市场客户开始自己造芯片,满足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中国芯片加速自给率,计划在2025年实现70%的芯片自给率目标。

还有国内一线手机厂商纷纷进入自研芯片赛道,通过自研的方式掌握芯片核心技术。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手机厂商走的是小芯片路线,在NPU以及ISP等领域入手,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外部供应商的影像核心。

而且随着自研芯片技术不断积累,将来可以形成更全面,更自主的芯片产业体系。有了设计,还得有制造,中芯国际在国内修建多座12英寸晶圆工厂,可以制造28nm等成熟工艺芯片。

只要产能不断提升,距离自给率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所以中国芯片加速自给率,意味着芯片产业的可控性会得到提升,在对外进口芯片方面也不会再像以往一样产生过多的依赖。

美国早该意识到消费市场对他们的供应商有多么重要,一旦消费市场自己生产大部分的芯片,将来美国芯片供应商能获得多少订单机会就不好说了。如果美国能及时回头,让产业链回归自由贸易,也许一切还能得到转圜。

文章来源: 妙语侃科技,电子半导体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芯技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