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储氢“升温”,产业化还需多久?

能源投资喵 2022-11-08
23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近日, 厚普股份透露其 首个氢能全场景的科研示范项目设备顺利发货,标志着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 金属固态储氢从科研示范阶段到商业落地的示范应用,具备了固态储氢产品设计和集成能力。

氢能储运发展空间广阔。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 年,氢能产业将创造 2.5 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 1万亿元;到 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 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 12万亿元,这 将对氢能储运设备材料提出了大量市场需求。

1、氢能储运在产业链中成本较高

氢能产业链整体可以分为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三大环节,其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是影响氢能向大 规模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氢能全产业链中,氢的储运是制约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为氢气特殊的 物理、化学性能,使得它储运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性低。

(1)重量轻、密度小:在所有元素中,氢的重量最轻、密度小,需要提高储运容器压力进而提高氢的密度来提高氢能利用 的效率;

(2)液化温度低:常压下氢气在-253℃温度才能液化,液化能耗高、静态蒸发损失大,对液氢储罐要求很高;

(3)原子半径小:氢的原子半径非常小,氢气能穿过大部分肉眼看不到的微孔,在高温、高压下,氢气甚至可以穿过很厚 的钢板;

(4)性质活泼:氢气非常活泼,稳定性极差,泄露后易发生燃烧和爆炸,这些因素都对氢气的储运技术提出了挑战。

从终端氢气价格组成来看,氢气储运成本占总成本的 30%左右,经济、高效、安全的储运氢技术已成为当前制约氢能规模 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

2、固态储氢“升温”

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三大环节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也是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的氢储运方式分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四种。

固态储氢既可以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又可以提高储运氢的安全性,可解决人们最关心的氢能高密度储存和安全应用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快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当下,吸引多家企业入局:

从实现方式来看,固态储氢主要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氢化物储氢。前者通过活性炭、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基材料进行物理性质的吸附氢气,以及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共价有机骨架(COFs)这种具有微孔网格的材料捕捉储存氢气。

而化学氢化物储氢利用金属氢化物储氢。氢气先在其表面催化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再扩散进入到材料晶格内部空隙中,以原子状态储存于金属结晶点内,形成金属氢化物,该反应过程可逆,从而实现了氢气的吸、放。

当前主要有镁系储氢合金、铁系储氢合金、镧镍稀土系储氢合金、钛系储氢合金、锆系储氢合金等。单位体积的金属可以储存常温常压下近千体积的氢气,体积密度甚至优于液氢,因此金属储氢成为热门发展趋势,上述入局企业也多数因此入局。

以分子量较轻的金属镁作为基础的镁系合金储氢为例,我国在镁资源方面非常有优势,全球大概90%的镁都是生产于中国,不存在材料被“卡脖子”的问题。其体积储氢密度可达106 kg /m³,为标准状态下氢气密度的1191倍,70MPa高压储氢的2.7倍,液氢的1.5倍,并且对环境非常友好。

从推进主体来看,由于固态储氢的技术门槛较高,资金需求巨大,决定了固态储氢领域的布局推进多以企业与专注有色金属研究的前沿院校、优势企业合作的形式展开,通过形式成立技术攻关平台、示范发展项目等形式抢占发展先机。

其中由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改制而来的有研科技集团旗下的有研工研院成为固态储氢产业发展的有力推进企业,已先后与圣元环保、氢枫能源、佳华利道、鸿达兴业等氢能企业达成合作,加速固态储氢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孵化转化。

从政策环境来看,固态储氢技术路线的发展引导已引发重视。今年3月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关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致力于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解读:稳步构建储运体系,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除推进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氢储运商业化、产业化外,还要推进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

总的来说,固态储氢整体仍处于研发示范的早期阶段,规模化项目仍受制于大体积、高成本的桎梏。现有固态储氢罐重量较大,当前的终端应用多集中在 固定式储氢应用 市场,以及对重量不敏感的小型移动式应用。

3、产业链进展及市场前景

发展升温背后,固态储氢材料、储氢系统等环节的商机显现,当前国内的固体储氢材料及储氢系统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未来的发展方向怎样?

完整的储氢系统单体,包括储氢合金、外壳、阀门、配管管路、内部结构和其它附属装置。由一系列固态储氢模块按照一定设计固态储氢系统,包括固态储氢模块、箱体、监测单元和其它附属装置。

材料及关键部件方面,固态储氢的工作压力低,安全性能好,所以氢化物储罐、阀门、配管管路等附属装置的研发生产难度较低,企业可以采用自行研发生产或采购的形式实现配套;目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固态储氢系统控制集成仍是主要掣肘,且金属氢化物储氢存在多种技术路线,根据金属的化学特性和应用场景特点,发展出了低成本、易推广的钛铁材料固态储氢,以及储氢性能、充放性能优越的镁基材料固态储氢等主要路线。

技术发展方面,一方面是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技术有待成熟,如重量储氢率、可逆性等;另一方面,尽管储氢合金本身的体积储氢密度很高,但组成储氢系统后的加热和冷却都是通过在储氢罐内部设置换热管道实现,换热管道中的介质流经不同位置的热交换将影响储氢合金的反应速率,因此储氢系统的对吸放氢温度、吸放氢速度、吸放氢循环等的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储氢材料性能及储氢系统的控制管理是入局企业的研发重点。

应用领域,固态储氢整体处于研发示范的早期阶段,近年国内陆续有以固态储氢为能源供应的大巴车、卡车、冷藏车、备用电源等问世。国内以氢储能源、镁源动力、安泰创明为代表的企业已建立起材料及产业化项目产线,这三家的固态储氢产业均采取镁基材料固态储氢路线。

整体看来,在国内快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当下,未来固态储氢可能是将来非常大规模的储能的方式,固态储氢优势明显。随着相关行业及企业不断投入研发, 固态储氢有望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助推氢能行业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 DT新材料,高工氢燃料电池,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能源投资喵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