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技术短板正加速补齐,工业AR期待大显身手

达人爱硬件 2022-11-11
2487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对于AR(增强现实)行业来说,今年可谓热闹非凡。Nreal、Rokid、雷鸟创新等多家AR终端厂商密集发布消费级AR眼镜,各路资本相继入局。除此之外,AR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纳入生产核心环节,在行业级市场“大展拳脚”。前不久,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更是高调表白AR:“不久之后人们就会发现,没有AR的生活无法想象,在不那么遥远的未来,AR会产生深刻影响。”业内专家纷纷表示,从整体来看,AR的行业周期已经到来。

进入2022,在“元宇宙”概念的猛烈加持下,AR眼镜不仅在商用场景得到重视,在消费级市场也迎来了广泛关注。

镁客网注意到,目前,在产业链上下游多家厂商的共同努力下,AR眼镜产品现有的技术成熟度已经可以支撑个人使用时获得非常不错的体验。

在产品方面,大屏办公、大屏观影和大屏游戏等应用已经成为众多AR眼镜产品的主打功能;从市场格局方面来看,不少中国本土厂商目前正在海外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也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大有领跑全球之势。

在销量方面,AR眼镜正“初现峥嵘”,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级AR眼镜销量就已达数万台。同时B端市场的出货量更为乐观。这说明,市场已经在稳步验证需求的存在。

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VR/AR硬件设备的市场存量将从目前的5000万翻番至1亿台——AR眼镜将有望成为下一代消费者智能计算平台,并成为手机、电脑之外的个人“第三块屏”。

同时,在消费级市场之外,AR眼镜给了解决工业场景的痛点新的思路和工具,成为“工业元宇宙”落地的重要助力。

那么,站在AR眼镜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上,我们该如何更专业地解读AR眼镜目前在国内消费级市场和B端市场的发展前景?目前,有哪些技术在引领着AR眼镜这一前沿科技产品的商业落地和发展?如何将AR技术与消费级“元宇宙”产业和工业“元宇宙”产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工业AR仍是一片发展的蓝海

戴上AR眼镜,透过眼镜观察实景,各种信息被投射到眼镜上,佩戴者可全局语音交互,不用双手也可随时掌握现场情况……也正因如此,近年来,不少工业制造企业开始利用AR眼镜,改变传统的工业装配、检修、运维模式,在AR提供的虚实融合共生空间里,拓展出新的可视化数字工厂、可视化作业现场等场景,让AR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在向更深层次发展。

“工业富联已经成功将AR技术纳入生产制造环节。”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科技服务事业群总经理刘宗长对记者表示,比如在设备运维场景下,工业富联通过AR远程协作,让工厂的现场人员配戴AR眼镜与多位远端专家连线,专家使用电脑进行视讯通话、物件AR标注、萤幕冻结、图片与档案传送分享等方式,引导现场操作人员厘清问题并快速排除。

有类似想法的企业不在少数。今年5月,川崎重工与微软达成合作,计划让车间工人佩戴微软HoloLens来帮助生产、维修和管理供应链。而微软的AR+工业解决方案此前已有亨氏、波音、百威英博等重要客户。

中国行业级AR厂商也在加速布局工业场景下的AR产品和解决方案。

亮亮视野通过整合AR+AI技术,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基于AR的企业运维平台等,同时开发了针对不同场景的智能眼镜,使工业生产更加协同高效、安全精准和降低成本;亮风台的工业级5G AR智能眼镜——HiAR H100 已经被应用到宝武钢铁远程装配、青岛海尔中德滚筒5G质检等诸多项目中,覆盖机械制造、家电、互联网等行业,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更加高效的远程巡检、远程维修,甚至远程操控方式。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要在工业生产、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这无疑让VR/AR加速在工业数字化中“大展拳脚”。

根据IDC就AR市场的预测,2026年AR培训、工业维护和AR实验室及现场实践将成为主流应用场景,约占中国AR市场投资规模的30%。“C端AR市场前景好但竞争更加激烈,而工业AR仍是一片发展的蓝海。”面向工业领域的AR厂商——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表示,相较于C端因人而异的佩戴需求,工业、制造业等B端市场的使用频率相对固定,能更快产生价值和黏性。总之,工业AR带动更多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持久的产业发展命题。

底层技术短板正加速补齐

AR眼镜市场虽然很活跃,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R眼镜领域尚未出现一款令人满意的现象级产品,因此,国内外头部厂商正在密集加码相关技术的突破。

AR硬件成本中,光学显示占比达40%。其中,光机设计是AR设备急需突破的技术难点。

在国外,众多巨头企业正不惜重金抢占衍射光波导这一技术高地。微软率先聘用衍射光波导发明人Tapani博士;苹果低调收购了拥有47项光波导专利的Akonia公司;Snap更是以超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光波导公司WaveOptics。

在国内,今年上半年,亮亮视野、耐德佳、灵犀微光、珑璟光、至格科技等AR光学厂商均获得新一轮融资。其中,亮亮视野不仅在研发阵列光波导技术,并且量产良率已能达到98%;灵犀微光将运用光波导的三种技术路径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轻量化、更大的市场角以及在更高透光度的情况下和现实场景进行融合的需求。

AR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将集结多个场景的应用,只有解决了足以支撑强大性能的算力问题后,AR眼镜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用几天就吃灰”的尴尬场景。

为了让AR眼镜的“小身材”扛起“大算力”,Rokid在刚推出的AR眼镜中接入了阿里云“无影架构”,利用云上算力,用户打开仅有85克重量的眼镜,就能在眼前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与人聊天、办公,并且还能做3D渲染、大数据编程等复杂工作。

等待市场拐点,夯实应用生态

AR设备看起来只是个眼镜,但是却涵盖了光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科技,技术路线庞杂,有很多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也因此让不少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折戟。

元宇宙更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尽管元宇宙被普遍认为更接近C端,比如泛娱乐领域的社交、游戏、电商、消费、二次元等。但在现阶段C端的元宇宙既缺乏产业基座,又没有上层应用,而工业元宇宙却在快速落地到垂直领域,并且在多个工业及周边领域里起到示范作用,实现肉眼可见的产业价值。

当前,国内B端的AR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向文杰介绍说:几年前我们结合电网领域客户的需求做过一次关于国家电网的AR市场调研,结果整个行业中对 AR 有所了解的用户占比是 2%,而真正用过 AR 产品的只有千分之五。

向文杰进一步谈到:今年以来已经可以感到市场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根据我们的判断,当行业渗透率达到20%的时候,市场拐点将出现。

可以想见,当B端AR市场进入爆发期,AR在C端市场或许也正在打开局面,届时市场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态势。

当下AR领域的头部玩家们深耕行业的同时,也在重点构建工业元宇宙应用生态。

日前,微软 COO Judson Althoff阐述了微软针对“消费者、商业和工业领域”这三个领域随推动的元宇宙创新。Althoff表示,微软最关注的创新领域是“工业元宇宙”,并将在设计新产品、产品制造和优化运营这三个框架中投入最大的力度。同时他谈到,预期到2030年,由工业元宇宙带来的商机将超过2000亿美元。

文章来源: 36氪,镁 客网,中国电子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达人爱硬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