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慧城市的“缩影”,智慧社区一片蓝海,这些产业都有机会“下海”

微观人 2022-11-17
268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社区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智慧社区包含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据麦肯锡调查显示,疫情影响下,全球对数字技术的依赖被整整提速七年。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组成单元,智慧社区也被层出不穷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方案所裹挟,在大势所趋中一路朝前。

但是这一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带来居住安全的“未来之屋”,在让数百万地产、物业、科技和互联网人趋之若鹜的同时,其漫长的建设周期,繁芜的系统性工程,以及高昂的基础设施改造和人力物力成本,又让入局的玩家们集体深陷“窘境”。

这是因为,疫情洗礼下,社区智慧化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底层能力的建设便是其中之一。

“徒有其表”的智慧社区

理想中的智慧社区,是通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能够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吃、住、行、游、购、娱、健” 都更智慧、更高效,辐射生活方方面面的多种系统各司其职。

智慧社区在展示出其极大可行性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个万亿量级的市场,作为国家战略级别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外延,更为其增添了一份诱惑力。

英特尔《“芯”助智慧生活》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智慧社区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21 年智慧社区市场规模突破 5800 亿元,预计 2022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近万亿元。

市场潜力巨大,但作为“微缩版”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规模虽小,难度不低。

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后端服务平台、数据存储、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综合管理、物联网、云边端协同、智能建筑等组成元素一样不少。

说到底,其底层业务逻辑也与智慧城市相同,打通各类服务场景,形成完整的信息流闭环。

也因此,当下很多智慧社区,都是“初级智慧”,或者“伪智慧”:

很多社区仅凭添加一些智能化硬件设备,便以“智慧社区”自居,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的认知也仅停留在人脸识别门禁和停车自助缴费。

造成智慧社区徒有其表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智能和物联网背后真正的核心,即“数据驱动”和“数据互联”的关键作用。后半段“治理自动化”的实现,必须以前半段高质量的“感知自动化”为前提。

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入打磨智能软硬件,盘活大数据沉淀;提升数据安全性,确保关键数据本地留存;提升智能分析,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各项应用碎片化状态,实现统一规划与敏捷扩展;有效管控成本等,是推动智慧社区更大范围、更高效率落地的重点。

也就是说,在智慧社区建设理想与现实的交错潜行中,基础的数据收集和流转,仍存在大量薄弱环节。

智慧社区怎么建?

建设智慧社区要以社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规划统筹、标准体系建立、多维可视化的原则,以数据融合展现可视化为基础,依托二三维GIS地理信息技术、VR全景技术,聚焦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区域无缝隙,推进智慧社区一体化建设。

1、从社区发展基本需求入手,建立标准化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的建设要从社区的基本需求出发,对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思路、实施路径等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此外,由于社区涉及范围较广,各个行业比较分散,应加快形成标准体系,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保证数据互联、服务贯通,推进智慧社区向标准化、规范化、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搭建物联网管控平台,为智慧社区应用提供支撑

在社区管辖范围内构建以物联网管控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等为中心的一体化、轻量化平台,整合社区数据和各类资源统一接入管理,实现社区感知数据的整合共享,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

3、打造多维度智慧社区可视化服务平台,促进社区业务融合

面对社区治理、智慧物业、智慧生活等领域,有针对性地打造多维度社区治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智慧门禁、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场景应用,实现多个管理及服务部门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让社区居民体验到高效率、现代化、智能化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归属感和幸福感。

4、打造可感知、会思考、能决策的社区大脑

利用三维信息模型对建筑物、空间进行能耗、结构、日照、环境和景观可视度等进行多方案模拟分析和规范检查,整合社区信息资源,实现态势感知、事件分拨、应急联动、风险监测、辅助决策、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构建网格一体化联动的社区大脑,通过数字驾驶舱、PC端和APP移动端,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撑,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渠道。

智慧社区建设是顺应时代需求发展的趋势所动,当前,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解决了社区治理存在人口难管控、社区风险难防范、安全隐患难预警、社会矛盾难预防、群防群治难推进、便民服务难触达等问题;对于居民而言,智慧社区不仅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还打造了舒适的社区生活、有序的社区管理、良好的社区治安、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哪些行业能分走这一市场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单元,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商机。也自然吸引着越来越多机构和企业的相继入局。智慧社区产业链中,上游为基础技术支撑;中游为硬件设备、网络传输和各大平台服务;下游为各社区应用最后触达的终端用户,政府、居民和企业,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从目前国内智慧社区建设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地产、物业企业统筹建设,科技企业提供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平台、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支持的产业合作模式。围绕着智慧社区这一千亿规模的大市场,参与企业包括房产开发商、物业/社区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等多个角色,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业务分工明确,且环环相扣,相互之间合作也日趋紧密。

互联网企业: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本身具备熟练的互联网思维,在对智慧社区各种“云平台”和掌上社区的运营上,他们会有更为强大且灵活的优势。而且互联网企业可实现高度的市场化运作,运营管理比较灵活,可以依据应用需求及时调整和改善平台的服务水平。

地产公司、物业公司:一方面地产企业有充足资金持续做研发,另一方面他们围绕小区的全生命周期,便于集成各厂家的产品,做成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放到物业规则里面;物业对社区主体需求的把握比较准确和及时,与社区相关企业的沟通协调比较顺畅和有效。

家电企业:家电企业主要专注于智能家居领域,智能家居系统是智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居家安全、出行便利等方面的直观体验。

人工智能、安防企业: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旷视科技、澎思科技等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普遍是以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出现,着重从社区安防和物业管理服务着手,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 “硬件+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服务,也是AIoT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业务流程上包括构建社区全域感知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社区环境“数字化”;而后通过社区全栈视觉算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分类、存储和汇聚;同时基于业务逻辑设定,对数据进行预测和预判,最终社区物业可通过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执行“人、机、物”的协同联动,从而实现物业管理的可视化和大数据化,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度和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单一的项目建设,它既是智慧安防,又是智能家居,既是服务运营,又是云平台,行业 “主导者”难以定论。近年来,强强联合也成为智慧社区玩家的新趋势,如海康威视与万科、大华股份与绿城、华为与兴海物联、恒大与腾讯、熵基与腾讯云的合作,这也预示着智慧社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业务联系更加紧密,搭建起一套集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社会综治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是智慧社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 安全自动化,成都远石Farstein,雷峰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