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是“居安思危”还是“杞人忧天”?

细说光伏 2022-11-18
2864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已成为我国的核心优势产业,并在全球市场取得领先优势。

不过面对如今仍处于高景气的光伏行业,市场亦不乏担忧,而其中以对产能过剩的担忧表现的尤为“出众”。但对此,投资者真的需要如此担心吗?

01

“双碳”新周期

在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周期。与从前相比,经历过两轮洗礼的光伏产业展现了更强的生命力。

光伏成本的下降成为诸多变化中的关键点。降本增效是光伏产业的第一性原理,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升级,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降幅达到90%,已低于煤电的水平,光伏产业整体进入平价新周期。成本的下降带来了光伏发电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光伏装机的发展驱动力逐步由外生政策驱动转向内生经济效益驱动。

与此同时,国内“30·60”双碳战略的稳步推进与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共识,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政策环境。内外因素叠加,光伏需求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国的光伏产业也从“虚胖”转向“强壮”,从“大而不强”转向“大而强”;在规模领先、成本领先的同时,占据国际范围内的技术水平高地。

随着需求粘性的提升,政策反复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企业的技术优势、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引发前两轮产能过剩的外部风险在这种环境下也得到了充分缓释,那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光伏的产能扩张呢?

去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链扩产“竞赛”再度开启。单纯从供需数据预测来看,在供给端,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估算,2023年多晶硅产能将超过200万吨,再加上进口超过150万吨的供应量,可以加工成近600GW规模的光伏组件,而同期全球市场装机需求预计在300GW左右;从硅片、组件的产能来看,根据CPIA数据,2021年我国硅片与组件产能分别达到400GW与350GW。需求端,根据中电联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范围内的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270-330GW,2030年达到315-366GW。对照行业供需数据来看,即便考虑健康合理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产能似乎仍然存在过剩的可能。但考虑到当前产能预测为各企业的产能规划,企业在实际产能扩张过程中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适度大于需求的产能实际上会使得行业竞争更加充分,也有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

02

光伏产业链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吗?

10月31日,时隔10个月后中环首次下调硅片价格。而此前另一巨头隆基绿能的单晶硅片最新价格未做调整,甚至由于电池片厚度下降,所以实际价格反而有所增长。

作为硅片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因此,上述举动不出意外的引发了业界广泛讨论。

有人将这一轮硅片降价解读为坚挺的硅料价格出现了拐点信号,更有甚者开始担忧产能过剩的到来。

事实上,这种担忧情绪已传递到了A股市场。在近日市场反攻,个股普涨的背景下,光伏产业链个股却依旧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逆势下跌的趋势。

由此可见,市场已有成为“惊弓之鸟”的趋势,只要有消息出来,先跌为敬。

那么,光伏产业链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呢?毫无疑问是有的。

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都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老玩家大手笔扩产,另一边新玩家还在不断入局。即便只是关注二级市场,也能明显感觉到光伏行业的火热乃至拥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说光伏产业链有可能会产能过剩,倒不如说产能过剩终将到来。且需注意的是,因为目前各环节均已有大规模预期产能等待落地,所以当产能过剩到来,影响的或许并非单一环节,整个产业链都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03

产能过剩影响到底多大?

问题是,如果产能过剩真的来了,其产生的影响会有多大呢?

以史为鉴。2011年,光伏行业迎来至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产能过剩。而与如今类似,产能过剩之前,光伏行业同样是大繁荣时期。2005年—2008年,多晶硅价格从40美元/公斤一路飙升到500美元/公斤,“拥硅为王”成为当时业内的共识。

相比之下,如今30万人民币/吨的硅料价格只是小巫见大巫。

在天价“硅料”刺激下,一方面手握定价权的海外硅料厂商趁机提出签订长约,担心成本继续抬升的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提前锁定订单和价格;另一方面,国内也开启了一轮硅料扩产潮,国资和民企纷纷杀入这一市场。比如江西赛维投资120亿建设马洪硅料厂、英利旗下的六九硅业在多晶硅等项目上投资高达126亿元。

然而,风雨突变。2008年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全球,西方国家光伏补贴政策退坡。一时间内,激进扩张的中国光伏企业一夜间跌入产能严重过剩的地狱,企业纷纷倒闭。

据当时的数据统计,仅是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就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

此后,欧美各国实施光伏贸易保护措施,加上日本光伏进入门槛抬高,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迅速进入“冰冻期”。以至于此后多年,国内光伏行业几乎无人问津。

总的来看,虽然这一波的产能过剩是多方面利空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但对于光伏行业冲击确实惊人。因此,投资者对产能过剩有所担忧也并非不能理解。

04

需要担忧本轮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吗?

但是,历史不会重演,如今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彼时光伏产业全球开花,但我国的企业仅局限于生产组件环节,技术低端、依赖劳动,对上下游没有定价权,处于一个“三头在外”的状态:90%以上的硅晶原料靠进口,90%以上的加工设备买自国外,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海外。

而到2021年底,我国光伏行业已傲然世界之巅,全年新增装机54.88GW,位列全球第一,并已经实现上下游的完整布局,各环节产量占全球近80%,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也都走在世界前列。

从过去的依赖国外,到如今的国外依赖我们,我国光伏产业的进步可见一斑。

事实上,所谓的产能过剩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长期产能过剩却无法消化。换句话说最悲观的情况是即便算上了潜在需求,产能仍旧过多。

但现在光伏行业缺需求吗?当然不缺。

现在,全球正处在能源转型期,而国际摩擦的加剧使得传统能源价格一度攀升,光伏的重要性被极大拔高。也正因如此,欧洲市场的需求大爆发,国内光伏产业景气度也因此再上台阶。

回到国内,如今制约光伏下游放量的最大因素就是硅料产能。所以随着硅料产能放量,硅料价格回落,下游需求有望被极大释放,这反而会助力产业链利润分配均衡化以及龙头企业业绩走强。

此外,当前国内光伏企业也已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产能过剩的到来,垂直一体化布局就是其中一大主流途径。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中下游能缓解成本压力,上游企业也能摆脱硅料价格回落之后毛利大幅降低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国内企业“长协锁料”基本占满了扩产产能,而因为并不锁价,企业撤单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意味着硅料产能有望被陆续消化。

综上,在国内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占据优势、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光伏企业纷纷谋求一体化布局的背景下,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或许终将到来,大量的玩家涌入也会加剧行业竞争内卷。

在此背景下,成本、规模、技术等都占据优势的龙头企业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而在行业出清过后,随着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将强者恒强,担忧只是多余。

写在最后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是大势所趋,光伏行业未来空间也足够大。

就短期而言,保持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降本提效。但是,如果光伏产业链部分环节产能扩张过早过快,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也未必是好事,也会加大自身的风险;对光伏行业整体来说,也将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保持合理适度扩张和产能有序释放,或许更有利于整体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行业长期向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居安思危、保持警醒,可能才是光伏行业、光伏企业健康发展的更好方式。

文章来源: 维 科网光伏, 华泰证券财富管理,光伏智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