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云下一站:从“服务”向“共生”转变,个性化进阶成新风向

老W说车 2022-11-21
2650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持续推进,云服务逐渐深入各行各业,云服务厂商也专门推出各种面向特定行业的专属云,比如金融云、零售云、政务云等等。如今云服务厂商正把焦点深入到汽车领域,围绕“汽车云”展开新的角逐。今年以来,先是火山引擎推出以云为底座的产品解决方案(含汽车云),后是BATH陆续推出自己的汽车云解决方案,其中一直占据前排位置的阿里云,更是对外宣布了它与小鹏汽车合作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并借此推出了其全套的汽车云解决方案,一时之间汽车云成了众巨头扎堆之地。

云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曾表态,未来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主动权。云平台,尤其是云计算将对汽车产业加快转型,特别是数字化的转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腾讯智慧出行汽车云相关负责人曾在一次活动中介绍过汽车行业的现状,一个车企往往包括300多个业务系统,而新能源车企会更多。在传统车企转型的过程中,也引入了非常多的IT新技术,对云原生技术能力的需求日趋增长。在一辆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中,生产、研发、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上云。

在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层面,汽车云有着全面的应用,无论是车企内部数字化转型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是汽车作为智能终端未来的场景化应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都需要与云展开紧密的结合。

尤其是场景化应用领域,《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指出,2021年“落地应用场景”需求量首次超过“数字化转型”需求,市场规模占比达到59.3%。对车企来说,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场景的表现,决定了产品的智能网联程度如何,并最终决定了用户是否为它们的汽车买单。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曾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将会成为人类科技发展最大的母生态,拉动了在材料、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芯片、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智能驾驶、人工智能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的创新。显然汽车产业也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车企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面对激增的数据洪流、对数据处理、算法训练的庞大需求,车企与云厂商、科技公司开放合作是一条有效路径。

与云厂商合作,不仅能够帮车企节省下购买和运维大型数据中心的成本,还能够大幅提升各个研发环节的数据处理效率,做到降本增效。

车企的“云包袱”

尽管车企云化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但是大多车企背负巨大的历史包袱。这就导致绝大部分云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核心业务之外,以离散的、战术性的和针对性的形式出现。

根据埃森哲发布的报告显示,汽车制造商不愿意在核心运营中采用云计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行业内根深蒂固的和相对保守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思维模式。

过往汽车制造商聚焦于核心技术竞争力,通过建立和运行内部系统及与此相关的流程,使自身取得了蓬勃发展。因此,它们往往对于任何形式的第三方外包服务,都持有谨慎的态度。

具体表现在,除了接入公有云平台,主机厂也同样部署自己的私有云平台,采用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部署模式,弱化与云厂商的“供应绑定”。

举个例子,最近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的大众汽车集团,希望打造一个统一软件平台和架构,满足旗下所有品牌需求,支持大众汽车集团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和大众汽车云。

资料显示,预计到2030年,大众汽车软件和技术公司CARIAD计划将全球4000多万辆大众汽车车队接入汽车云,实现大范围的服务覆盖。

这不是个例,与腾讯云合作的上汽集团,于2017年成立云计算子公司帆一尚行。目前,帆一尚行已为上汽集团总部、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斑马汽车、享道等60+家下属公司,提供云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在这些例子中,有“云包袱”的几乎都是传统车企。相较而言,造车新势力们更快走在汽车上云的前列。

其实,如今的新势力们重心都在汽车产品迭代上,因此利用云厂商的技术和低成本的资源上云未尝不可。而当车企之间的竞争层面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于自建“汽车云”的布局,势必会提上日程。

此外,“汽车云”还涉及关键的数据归属问题。许多汽车制造企业的高管团队,深切担忧云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这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殊途同归——整体解决方案之下,供应商和车企到底谁掌握了汽车的“灵魂”?

阿里曾与上汽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发的车载操作系统“斑马智行”,率先搭载到上汽集团荣威新车型RX5上。但随后双方对斑马系统的控制权产生分歧,而焦点正是账户和数据。

与此同时,“汽车云”的战火愈烧愈烈,云厂商对车企进行激烈争夺,厂商同时与多家云供应商合作的情况也变得常见。

根据阿里云透露,目前其“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些车企客户并不专一。

以小鹏为例,除了与阿里云的合作智算中心之外,今年年初,微软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在基于微软智能云Azure的深度神经网络 TTS(Text-to-Speech)支持下,小鹏汽车完成其车规级语音助手升级。

新势力之外,传统车企中,譬如此前大众集团的汽车云(车辆、客户和服务)采用微软技术,工业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采用亚马逊技术。其他主机厂的情况大多如是。

汽车云下一站:从“服务”向“共生”转变

从行业来看,无论是算力支持还是应用支持,车企与云服务厂商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了,如今两者更像是“共生”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里云的汽车云战略或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在内容上,阿里云积极响应“车云融合”的行业变化趋势,兼顾车企的多重技术诉求,在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夯实产业基础打造产业合力。

在技术日新月异、行业变化天翻地覆的今天,智能汽车的制造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整车厂以及云服务厂商的能力范畴,变成了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同参与的事情。而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推动自身技术发展的同时,做到技术自主可控、产品迭代高效、数据安全可信,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阿里云积极与汽车厂商探索“共创共生”的模式,通过加强沟通、对齐需求、释放大数据的生产力,从而成功激发出汽车云服务赋能智能网联业务发展的化学反应,很好地形成了产业合力。

在服务范围上,阿里云一改过去行业内,做单一的“小而美”的服务或“大而全”的泛生态化服务,转向刚性需求做深做精垂直领域,帮助车企破解痛点难题。从行业来看,“汽车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上文提到的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落地应用场景;二是针对车企数字化转型,满足数字化管理和供应链协同需求,覆盖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

过去行业内的汽车云玩家,要么针对其中的单一环节,要么针对泛生态的产业链进行布局,对车企的刚需、差异化、定制化需要则关注不足。而阿里云则重点聚焦智能汽车的生产制造、自动驾驶以及销售这三大刚性需求做深做精,重点解决好当前车企关心的“造好车、卖好车”的诉求。

在模式上,阿里云深刻洞察主机厂倾向于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技术反哺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帮助车企实现从“造车到卖车再到智能化升级”的全生命周期需要,陪伴车企共同成长。

不难预见,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行业将愈发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发展趋势,车企与云服务厂商的关系,也将越来越呈现出“共创共生”的新特点。作为其中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阿里云也将成为“车云共创共生”的最大受益者。

文章来源: 刘旷,汽车电子设计朱玉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老W说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