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要卖身自救,赴港上市完成“输血”,未来智能驾驶格局竞争将更加激烈

闭门造车 2022-12-07
348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被誉为“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要被卖掉了。

12月5日,Apollo 出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拟收购一家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车,目标客户为中国年轻且精通技术的用户。

公告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市场议论,据此前相关报道,威马计划通过借壳Apollo智慧出行集团(即Apollo出行)在港股上市,以解决当下遇到的资金问题。威马当时对此回应称,对于市场传闻不予置评,请关注公司官方信息。

但昨天Apollo 出行公告中的形容,不得不让外界再次联想到威马。威马创始人沈晖曾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竞争,造普通家庭“用得起”“用得爽”的智能电动车,也一直是威马的初衷。

从双方透露出的信息来看,Apollo 出行的收购目标基本可以锁定,就是威马汽车。

接盘者有何来头?

收购方是谁?

Apollo出行或许对国内投资者较为陌生,但该公司作为一个豪华纯电品牌,背后的大股东却是威马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Apollo前身是德国小众超级跑车制造商Gumpert,而后者曾是奥迪的御用改装厂。2007年Gumpert推出了首款车型Apollo,但在2012年,因资金链断裂,Gumpert宣布破产,后被香港一投资公司收购并更名为Apollo。

2020年3月,香港珠宝及钟表贸易投资公司力世纪,宣布完成收购Apollo 86.06%股份。在取得控股权后,力世纪将公司名称改为AFMG,并在同年举行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发布首款电动超跑Apollo IE。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威马汽车通过一系列换股操作,持有AFMG 28.51%股权,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出任AFMG联席主席兼非执行董事,前威马核心创始团队成员戚正刚则任AFMG总经理、执行董事。

威马系加入后,AFMG随即正式对外公布全球战略布局、智慧出行生态、豪华纯电业务等,计划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时制定了车型长期规划,每年推出至少一款产品。

不过,威马系入股AFMG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再造一家汽车公司,而是想要借壳上市。

威马汽车曾尝试登陆资本市场,但结果皆不顺遂。

早在2018年,沈晖便公开表示,威马汽车将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2020年9月份,威马汽车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抢滩“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

2021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威马汽车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条件。按照规定,威马汽车本该公布其招股书,但最终不了了之。

今年6月1日,港交所披露新一批IPO申请名单,威马汽车赫然在列,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这意味着,威马汽车开始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威马汽车的日子有点难熬

威马汽车这两年的日子不好过,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的负面,威马汽车都榜上有名。两年前,威马还算得上市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凭借着高性价比,销量一直不错。同时期的造车新势力也早已将威马汽车远远甩下。之后就传出威马大规模闭店、总裁天价年薪、裁员降薪等等负面新闻。

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自燃,车辆锁电,加上车型换代不及时,没有过硬的产品力,销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增长,从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年销量分别为12799辆、21937辆和44152辆。按照2021年计算,威马汽车的年销量不足蔚来、小鹏和理想的一半,掉队已经成为事实。这也意味着,威马耗资百亿自建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20%。

而威马账户上的钱也令人堪忧,威马汽车在科创板的上市文件和港股的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亏损金额分别为16.96亿元、24.53亿元、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215.84亿元。

赴港上市已成为威马为数不多的求生路径

作为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带着威马汽车进军新能源市场时,可谓是“高调开场”,品牌名来源——Weltmeister(德语,意为“世界冠军”),将其野心展露无疑。

威马汽车在港股的招股书披露,自成立以来,公司获得的融资总额近350亿元,融资规模超过了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北京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兼首席投资顾问邢星曾表示:“研究威马的资方可以看到,威马集齐了国家资本、地方政府资本及科技圈资本这三大类投资者,首先来说投资者均认可威马的高科技企业身份,也认可威马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规划。”

但是,迟缓的“回血”能力、高调的创始人、接连辞职的高管,以及频出的负面消息……资本对威马汽车的热情日趋冷却。

今年11月29日,对于降薪、亏损、“掉队”等问题,沈晖在接受采访时乐观表示,“大环境不好,收着点过日子”,公司资金链和生产运营都⼀切正常,通过降薪和调控销量节约下来的成本,将用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沈晖坚持认为,汽车行业是实体经济,不能用互联网那套“烧钱换流量”的思路来运营。

然而,在各大新能源企业不断加大研发费用的背景下,威马汽车的做法似乎与其说法背道而驰。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与之相对的,小鹏汽车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41.1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38.4%。

同时,基于“汽车行业是实体经济”的看法,威马汽车在创立之初就投入百亿自建工厂,致使大量资金变成了固定资产。据了解,目前威马汽车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两地,拥有年产2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但其产能利用率不足20%,固定资产折旧带来的亏损却让威马汽车雪上加霜。

“赴港上市已成为威马为数不多的求生路径,长远而言,造车新势力还是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信任度,回归理性的成长路径和商业逻辑。”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如今资本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投资态度已由激进转为审慎,即便完成上市,也并非高枕无忧。

智能驾驶产业链逐渐庞大

以深度学习为突破的“人工智能时代”大风口下,自动驾驶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互联网公司,传统车厂,新兴创业公司,各路资本争相竞逐。智能驾驶毫无疑问会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并变革整个物流运输产业。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13亿辆,智能驾驶产业无疑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超大市场,蕴含着无数机遇。

美国的NHTSA和SAE给出了智能驾驶的分级,两个组织的分类大同小异。SAE将无人驾驶细分,L5规定车辆必须可以应对所有工况,包括在激烈驾驶(即极限情况)下,也能够顺利过关。以Google, Uber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通过价格高昂的传感器(激光雷达为主),“一步到位”地实现完全无人驾驶。以汽车厂商,TIer 1等为代表的传统公司,从ADAS切入,“渐进式“地从辅助驾驶实现到无人驾驶的过渡。

传统的汽车制造产业链中,整车厂作为总承包商,占有了最多的利润,各级供应商利润递减。而在智能驾驶实现的未来,应用智能驾驶平台的出租车和私家车的差异无限缩小。出行服务商(比如滴滴)从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中介转变成服务提供者。大规模运营的出行服务商在硬件成本和车辆利用率上远超私家车,从而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便捷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渠道为王。单纯的没有技术优势的硬件制造很难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出行服务商成为直接获取每公里收入的渠道,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由于技术优势获得运维利收入,主机厂的地位被弱化。

下面按照价值链的顺序进行讲解。首先是出行服务商。在智能驾驶商用的前提下和共享出行的普遍推广,汽车的采购很大程度上由出行服务商进行。然而,在互联网的激烈竞争下,大部分市场上出行服务商是寡头或者双寡头形式并且先发优势非常大。作为对比,全球主机厂超过几十家,技术提供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最大的几家出行服务商中,Lyft采取广泛合作的方式,但其市场份额仅有约5%。 Uber虽然负面消息频频,但是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成,对智能驾驶的投入和积累比较多。滴滴作为中国市场近乎垄断的巨头,今年刚成立美国研究院,开展智能驾驶挑战赛,智能驾驶方面刚刚起步。

智能汽车对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暴增,这些能力正是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公 司所擅长的。

英特尔在这一领域布局广泛。以 153 亿美元收购 Mobileye,ADAS 70%,它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通过收购英飞凌(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获得了无线的资产;同时,它又是苹果baseband(基带)的供货商之一;在端方面,英特尔有自己的服务器级芯片;再者,通过收购Altera获得了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资产。

事实上,危机感最重的主机厂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智能驾驶,福特通用奥迪等公司技术水平取得领先地位。产业融合成为新的趋势,互联网企业+车企+出行公司组合能够很好的结合各自优势,分担风险,打通整个产业链,例如谷歌+克莱斯勒+Lyft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汽车近期融资10亿美金,预计今年末上市量产车型,成为中国互联网造车最先上市的公司。中国互联网造车告别PPT时代。

智能驾驶领域内的巨头公司有着不同的定位及策略。大部分巨头把无人车上市的时间乐观的定在5年内。传感器方面,特斯拉其实选择了传统车企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没有应用昂贵的激光雷达,而瞄准L4级别的车企都采用了激光雷达。优势上,传统车企有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及辅助驾驶系统应用经验,Uber等出行服务商有流量和数据,谷歌等科技巨头在算法技术上领先。

在智能驾驶系统方面,涌现了很多百度系创业公司。算法方面由于对投资及硬件要求相对较低,是智能驾驶领域创业的热点。

除了寡头垄断的打车软件,其实分时租赁平台更贴合智能驾驶时代的共享出行方式。智能驾驶技术只要能实现还车约车的自动化,那么租赁平台的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是阻碍智能驾驶大规模商用的最大挑战之一,低成本的固态激光雷达或者其他替代方案是目前急需的。

在中国本土市场上,路况优化地图等方向中国创业公司有一定的本地化优势。

文章来源: 数据堂,九派财经,电动公会,第 一电动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闭门造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