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期”已至,光伏产业链利润有望重塑,光伏装机量迎来抢工潮

细说光伏 2022-12-08
384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工业硅期货品种获批上市,新能源产业内外欢欣鼓舞。工业硅三大用途之一的单多晶硅,俗称硅料,是光伏产业的“基石”。当下,硅料市场环境不但变化速度快,而且价格波动激烈,“硅周期”凸显。

工业硅期货品种的上市,有助于稳定光伏产业链的生产。此外,在资本市场上,光伏新能源板块几乎成了基金经理的“标配”。不过,整个光伏新能源板块波动明显偏大,持有相关股票标的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工业硅期货品种,实现平衡投资组合的内在需求,以平滑投资产品的收益波动。

工业硅站在硅基材料产业链顶端

中国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量世界第一,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这3个世界第一,让我国的光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闪亮的星。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认为,中国的光伏行业、光伏产品是中美之间中国绝对领先的产业。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能62.3万吨,电池片总产能达到360.6GW/年,在世界产能占比分别为80%、85.1%。

工业硅位于硅基材料产业链的顶端,是“硅能源”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原料。工业硅,又名金属硅、结晶硅,是由硅石经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中还原所得。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与消费国。2021年,我国工业硅产能499万吨,产量321万吨,分别占全球工业硅产能和产量的79%和78%;工业硅消费量313.2万吨(含出口),其中国内消费量235.8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6%。按照2021年均价计算,我国工业硅市场规模约644亿元。在能源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影响下,预计2025年我国工业硅的需求量将达到480万吨,市场规模将近千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硅下游产业为多晶硅、有机硅和铝合金等,均为朝阳产业,潜力巨大。一方面,多晶硅是光伏组件的主要原料,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与逐步推进,光伏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至2025年多晶硅领域消费工业硅的数量将超过190万吨,占国内工业硅消费量的41%,成为工业硅最大消费领域。另一方面,有机硅是工业硅目前最大的消费用途,未来仍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

目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其中,“硅能源”既包括以光伏为主线的多晶硅产业链,也包括有机硅产业链,无论是光电替代煤电,还是有机硅产品对石化类产品的替代,工业硅皆为重要源头。作为“硅能源”产业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原材料,工业硅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全球率先上市追求价格话语权

广州期货交易所于2021年4月19日挂牌成立,是中国第5家期货交易所,以服务绿色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着力打造创新型、市场化、国际化综合性交易所。其推出的第一个品种花落工业硅期货和期权,将有助于缓解当前硅能源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稳定和改善工业硅供给,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合盛硅业董事长罗立国表示,当下,行业里众多落后产能尚未出清,行业缺乏统一、公开、透明、权威的市场价格,工业硅企业通常会面对成本和利润的双重挤压。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着企业对产能的合理计划及库存的平衡定位,也影响着下游产业的生产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地阻碍整条产业链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工业硅期货的上市,可以给国内外相关行业提供指导性价格,为整个光伏行业的价格稳定提供基石。

据了解,我国工业硅产能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定价权。当前工业硅贸易定价主要采用英国金属导报、英国商品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公布的价格指数定价模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工业硅高度依赖于因信息传递效率低、流动性低以及交易不连续等因素导致定价效率较低的现货市场交易,同时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限制,缺乏统一、高效、透明、权威的市场价格。而从国际视角看,目前硅产业基准定价权被国外掌握,出口价格低于挪威巴西,无法发挥行业体量优势。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告诉记者,目前工业硅现货贸易以长协模式为主,期货品种上市将有利于完善贸易定价模式,增强产业链韧性,巩固我国全球最大工业硅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的龙头地位,形成反映我国产业体量的工业硅国际贸易的“中国”价格。“上市工业硅期货,不仅为行业提供一个可靠的风险对冲途径,还能为上下游行业带来一个稳定的定价机制,帮助产业链中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分配,最终将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全球工业硅权威价格,帮助我国成为现代化的工业硅国际定价中心。”赵家生表示。

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介绍,根据历史发展经验,利用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形成定价中心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与其他大宗商品高度依赖进口不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且全球尚未上市工业硅期货。我国率先上市能够反映我国供求实际的工业硅期货,并利用期货市场形成工业硅定价中心,有助于将我国在工业硅产业市场份额大、出口贸易占比高的优势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会长徐爱华表示,工业硅期货的上市,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提高生产经营稳定性。比如,有助于帮助企业合理安排产能建设周期和投产计划,同时锁定生产成本或销售利润,避免产能扩张过程中供给的大起大落,稳定原材料供给,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的平稳实现。

产业链利润有望重新分配

近期,硅料新增产能逐步释放,此前“高烧难退”的硅料环节终于松动了。在龙头企业带头降价后,硅料价格连续两周下滑。同时,硅料采销大单也迈进千亿级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硅料市场环境不但变化快,价格也波动剧烈。

具体来看,此前硅料价格从年初的88元/公斤,一路涨超300元/公斤,上涨幅度之大超出多数人预期,到11月下旬,价格出现退烧。龙头企业带头降价,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分别在11月24日和11月27日陆续公布牌价,下调单晶硅片产品价格,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最新数据显示,多晶硅致密料的市场均价由上周302元/公斤,下跌至295元/公斤,环比跌幅2.3%,这是继上周硅料价格年内首次下跌0.3%后,硅料年内最大跌幅,并带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业链上的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根据集邦咨询预测,2023年硅料全年供给约134.1万吨,投产时间和实际增量贡献将集中在明年上半年。显然,明年上游硅料产能扩张,产品价格下行,将是影响光伏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带来整个光伏产业链竞争的进一步加速,硅料企业“抢单”也愈加激烈,并加快上下游一体化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硅料长单签约总量再创近年新高,目前签约总量已达363.148万吨,同比增幅达到86.71%,总金额近1万亿元。而仅10月、11月两月的长单签订总量已达128.88万吨,约占总量的35.5%。其中,通威、大全在手长单总量均超128万吨,呈压倒性态势;新特能源紧随其后,长单持有规模近69万吨。

硅料供应量大增,光伏装机有望迎来抢工潮

在近年来,硅料价格的上涨也导致中下游产品不断上升,比如光伏组件价格便一路上扬。在今年8月份,华润电力公示了第五批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显示通威股份以1.942元/瓦的价格获得了华润3GW的大单。

如此高的价格已经明显阻碍了下游光伏装机需求,尤其在今年四季度,是传统的光伏装机高峰期,但受到组件价格过高的影响,各级政府对于指标并没有严格执行,10月份国内装机量甚至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

不过随着光伏组件需求下降,供应量在不断增加,也意味着组件价格也会逐渐下降。当然,价格下调传导至组件环节,需要时间。如今的组件价格大多都是硅料价格高时候的产物,随着硅料价格明显下降后,便宜硅料制造出来的产品进入市场后,组件市场将迎来真正的降价潮。

据PVInfoLink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为326GW-360GW,假设容配比为1:1.2,对应组件装机量为391GW-432GW,假设耗硅量为2.45g/w,对应多晶硅需求为96万吨-106万吨。

今年全年来看,多晶硅供应已经达到了紧平衡,预计2023年全年硅料供给将超过145万吨,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归至9.5万元/吨。PVInfoLink资料显示,2023年多晶硅产能对应的最高成本预计约为5.5万元/吨。参考多晶硅企业历史毛利率中枢水平在30%-40%,因此预测多晶硅价格合理水平为9.5万元/吨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硅料、硅片产量的增加,叠加产品价格的下降,12月份很可能将出现光伏装机抢工潮。不过目前来看,国内主流硅料企业的12月份长单仍未落地,仅个别小厂有少量成交价格出现明显下滑,价格跌破了30万元/吨。

当前随着硅片环节价格已经开始走出下跌趋势,并且在库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下游对于硅料的采购意愿并不强,整体更加谨慎,市场观望情绪较浓。

不过由于前几年硅料环节的超高利润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驱动,除了业内企业加大新产能的建设力度外,不少企业开始跨界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家以上的企业跨界进入到光伏行业当中,几乎涵盖各行各业,在此之前跨界企业制作光伏电站,如今已经深入到制造业当中。

数据统计来看,预计2022年间总投产规模达到82.7万吨,产能释放集中在2022年下半年。当前硅料全行业已规划和在建的新产能已经超过450万吨,大部分将在明年得到市场,中长期来看硅料产能规划充裕。

到了明年,不论是中国还是海外市场,大量的新增产能以及新玩家的进入,都让市场呈现更加内卷的竞争态势,硅料、硅片、组件等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几乎成为定局。

随着上游硅料价格的掉头向下,有助于带动光伏装机需求,并且作为可再生能源,光伏也是未来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将继续作为清洁能源被持续推进。

未来五年新增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国际能源机构在周二发布的一份新报告中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扩张在2022年急剧上升,三年内,煤炭可能会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

这家总部位于巴黎的机构表示,俄乌战争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引发了可再生能源前所未有的激增,因为各国期待风能和太阳能来加强其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署表示,未来五年,全球90%以上的电力扩张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将2027年的预测上调30%。

IEA执行主任Fatih Birol说:“可再生能源已经迅速扩张,但随着各国寻求利用其能源安全利益,全球能源危机将它们推入了增长更快的非凡新阶段。”世界将在未来五年内增加与前20年一样多的可再生能源。

Birol补充说:“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当前的能源危机如何成为通往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系统的历史转折点。”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经济日报,since123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