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多项“首个”标准,“5G+工业互联网”商业化正走向前端

物联社 2022-12-12
306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今年以来,我国5G+工业互联网产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应用赋能千行百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政策方面,工信部于今年9月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工信部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类型5G全连接工厂,加快重点行业推广。“5G全连接工厂”将是未来高端数字化企业追求的改造目标之一。

在今年即将收官之际,中国信通院印发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已覆盖41个国民经济大类,已在采矿、装备、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形成了20个典型应用场景。“5G全连接工厂”种子项目中,工业设备5G连接率超过60%的项目占比超一半。报告认为,我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任务已高质量完成。

一、工业互联网诞生多项“首个”标准

标准规范的缺失一直是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建设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曾指出,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安全防护技术,这需要互联互通的标准。例如,工厂中传感器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管理协议都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足够权威的标准性架构来打通。

今年可以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的大年。今年10月,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发布了首批国家标准——GB/T 41870-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和GB/T 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其中前者围绕推进平台规模化普及应用,提出了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全局、全过程、全要素的应用能力与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通过评价挖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瓶颈;后者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一总五分系列国家标准中的基础性标准,明确了企业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用方法,引导企业加快构建基于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目前,2项标准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余个城市与80余个细分行业的3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应用验证。

在网络架构建设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领域迎来了首个国家标准——GB/T 42021-2022《工业互联网总体网络架构》。该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起草,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和升级改造,规范了工业互联网工厂内、工厂外网络架构的目标架构和功能要求,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网络实施框架和安全要求。

此外,我国还发布了国内首个时间敏感网络行业标准——YD/T 4134-2022《工业互联网 时间敏感网络需求及场景》,该标准是国内首个时间敏感网络(TSN)技术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制定,描述了TSN的总体特征、总体需求以及适用TSN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并根据应用场景梳理细化了关键技术需求,可适用于TSN网络规划、设计及优化。

今年1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面向工业自动化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该标准由我国牵头提出,德国、法国、韩国等国专家与我国共同研制,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核心基础类标准,首次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端边云架构,有效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

二、“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4000个

“5G+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加快制造业做优做强的关键路径和驱动力量之一,有助于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显然,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出现得益于我国日益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5G建设蓬勃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22万个,其中,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共建共享超48万个700MHz 5G基站;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建成了业界规模最大、速率最快的全球首张5G独立组网共建共享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96.7万个。

我国依托全球最大的规模5G网络,“5G+工业互联网”成为应用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当前,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利于‘5G+工业互联网’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说。

“5G+工业互联网”屡屡站上C位。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第二届“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石家庄落下帷幕。论坛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网络体系、应用体系、生态体系等全面升级优化。

据报道,随着我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水平持续提高,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过4000个。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近日表示,5G在工业领域应用已从生产外围辅助环节逐步深入至生产核心控制环节。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近8000万台(套),在电子设备制造、钢铁、电力等十大重点行业,已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大批典型应用实践。

三、“5G+工业互联网”面临三大挑战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良好,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行业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归纳为以下3点。

一是企业内生需求不足,“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应用落地推进阻力大。虽然我国“5G+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案例正在逐步增多,但是多为对行业标杆项目的打造。在高额补贴政策的驱动下,一些企业甚至将传统信息化项目、自动化项目进行包装,而这并非真正源于企业内需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因此,“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有可能很快进入平台期,需要加以突破。

二是技术可靠性、安全性等多重因素,致使5G与部分行业应用难以深度融合。从上述典型应用场景来看,“5G+工业互联网”已经涉及从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到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也逐步从外围辅助生产环节切入到核心生产环节。但化工、电力等行业对于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5G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所沉淀模型的准确性、安全性,尚未经过大规模商业落地验证,企业不敢轻易以“5G+工业互联网”技术替代现有网络、工业机理等。

三是中小型企业对新技术应用仍有顾虑,致使应用难以全面推广。当前,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拥抱“5G+工业互联网”,通过搭平台、聚数据、建应用、拓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但中小型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的接受程度有限,主要原因是建设成本较高,短时期内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少部分企业在单点或局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大规模开展5G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相对较少。

四、工业互联网与新技术融合的商业化走向前端

对于大多数行业的企业而言,“活下去”是今年的主旋律,华为任正非的“寒气论”在ICT行业以外同样有共鸣者。专精技术而不愿自称为“企业家”的技术大拿们纷纷下场,给技术找到快速变现的领域才是王道。今年在工业互联网商业化方面较有突破性的两家公司是科大讯飞和用友网络,前者成立了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投资成立智石开工业软件有限公司。

对于所有做技术的企业来说,工业领域即使不是其方案落地的首选领域,也一定在备选名单之中。但对于AI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用以建立和验证模型,这与试验成本较大的工业领域产生了根本矛盾。即便如此,AI本身与工业互联网高度适配,工业互联网是AI发挥功用的最佳温床之一,这点在预测性维护、产品质检以及传感器算法和模型构建上都有充分的验证。

其中的代表性企业——科大讯飞借助自身积累的工业声学、工业视觉、工业知识图谱等AI能力,建立了“讯飞TuringPlat图聆工业互联网平台”,随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面对接企业“研产供销服”需求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工业互联网作为“第二曲线”其实并不罕见,结合去年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企业年度计划大会上提出了五年目标的一环“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生态”来看,科大讯飞对于目前布局的每一个“平台”都极为重视。同理,用友网络则有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延续了用友BIP最重要的数字化管理基因,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用友iuap平台可以全面支撑企业数智化管理与业务经营。

文章来源: 通信信息报社,继电器资缘网,中央企业工业互联网融通平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物联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