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科学收购先瑞达,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厂加码推进本土化

绕波特 2022-12-13
258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12月12日,港交所上市企业先瑞达(6669.HK)与要约人——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 Group plc,纽交所代码BSX)联合发布了要约收购信息。

若收购完成,波士顿科学将控股先瑞达。这也是近期先瑞达猛烈拉升的原因所在。但亦有一些人表示,看似溢价,实则先瑞达估值被低估。更有猜测,具备国际领先势力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将迎来一波估值回归。

对于生物科技行业来说,资本寒冬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局面,是大量的biotech被并购。

因为头部药企为了避免周期波动,并购欲望强烈;而当biotech估值进入合理区间的时候,出手会毫不犹豫。

也正因此,在过去一年美股生物科技泡沫破灭之际,市场预判新一轮并购潮正在酝酿。

如今,美国不少大药企,已开启了买买买的步伐。比如,安进今日就宣布,以超280亿美元收购Horizon,扩展罕见病产品管线。

在过去一年,市场诟病的一点是,海外并购潮烈火烹油之际,但国内企业有所缺席。在悲观人士看来,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国内新生代企业的创新成果价值有限。

很显然,这一观点过于武断。一笔交易能否发生,背后有众多影响因素。

如今,随着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biotech,市值跌至冰点,潜在投资价值慢慢凸显,海外大厂开始入场了。

1、波士顿科学打响第一枪

在创新药领域,打响外资抄底第一枪的是赛诺菲;在创新器械领域,率先入局的则是波士顿科学。

12月12日,波士顿科学宣布,将要约收购18A企业先瑞达。相比赛诺菲的小比例入股信达生物,波士顿科学布局更深。

根据公告,波士顿科学拟收购的股份,至多为2.037亿股,约占先瑞达总股本的65%。也就是说,在完成要约收购之后,先瑞达将成为波士顿科学的子公司。

或许,这能成为一段“佳话”。

波士顿科学,是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巨人,在冠脉支架、血管内超声等多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最新市值高达660亿美金。

近年来,这位老大哥动作频频,不断在电生理等众多领域发起并购,试图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范围,以扩大增长动力。

其中,先瑞达所处的外周介入,是波士顿重点布局的领域,波士顿科学已先后收购了拜耳的介入部门、英国BTG医疗保健公司、Obsidio公司。

原因不难理解。

一方面,外周介入市场前景“广阔”。外周介入,是指心脏颅内血管以外的血管狭窄的等疾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方法、器械不断进步,适应症逐步扩大,市场也随之增长。

另一方面,外周介入市场与整个医疗器械市场特点一样:市场庞大,但细分领域众多,且天花板相对有效。因此,龙头要想实现长期增长,必须不断扩充产品组合,并购是重要手段之一。

这一背景下,波士顿科学在外周介入领域继续“跑马圈地”必然还会继续。而先瑞达,则是国内外周介入领域的并购优质选择之一。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头部选手之一,先瑞达先后推出了中国首款外周DCB产品AcoArt Orchid® & Dhalia™、全球首款经过临床验证的膝下DCB产品AcoArt Tulip™ & Litos™等,具备一定竞争力。

近年来,美敦力、飞利浦、通用电气等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也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并致力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面对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路径值得深思。

2、中国市场营收比重提升

近年来,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快本土化布局,且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比例正大幅提升。

以西门子医疗为例,其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2021年9月30日)业绩报告显示,西门子医疗总营收达180亿欧元;在中国市场,西门子医疗营收达24亿欧元,同比增长24%,接近其亚太区营收的50%。同时,中国成为西门子医疗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仅次于德国。

另一医疗器械企业巨头飞利浦的2021年年报显示,其医疗业务(诊断治疗与互联关护业务)营收达146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营收比重约为13.6%。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并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科技市场之一。

3、国产医疗器械迎来利好

除了看好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巨大潜力外,国内针对进口医疗器械采购相关规范措施的密集出台,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加快本土化进程的催化剂。

近年来,多地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进口产品采购的通知。今年4月,安徽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自2022年6月1日起,公立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进口产品采购;今年3月,山西省财政厅发布《2022—2023年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针对公立医院采购进口产品予以规范;2021年3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2021年省级卫生健康机构进口产品目录清单的公示》显示,省级卫生健康机构可采购进口医疗设备数量已从2019年的132个减至46个。

随着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创新技术的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替代进程加快,产品国产化率显著提升。众成数科数据显示,2017—2021年,国产化率高于50%的二级产品类别(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二级产品类别统计,下同)逐年增长,已从2017年的810项增长至2021年的907项,近5年进口替代优势品类复合增长率为2.87%(详见图)。

同时,医疗器械国产化成绩显著。众成数科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化率为0的二级产品类别为74项;2021年,该品类已减少至52项。

在上述背景下,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为了应对挑战,跨国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本土化上。

4、产品线本土化升级加快

在加快产品线本土化速度的同时,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线本土化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并逐渐从生产本土化向研发本土化覆盖。

据悉,西门子医疗中国将逐步推进实现全产品线本土化生产,并将加强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研发力度。目前,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拥有位于上海市、深圳市、无锡市的3个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在位于上海市的研发生产基地内,有近80%的零部件来自该市周边供应商,有超过70%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此外,西门子医疗上海实验室诊断工厂预计将于今年底在浦东新区落成,届时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亚太地区的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西门子医疗旗下子公司瓦里安的全球创新中心也将于今年内在北京市经开区正式启用,该生产基地将成为瓦里安一款高端智能直线加速器的全球唯一生产地。

飞利浦也在中国市场加速产品线本土化升级,接连在深圳市、苏州市、上海市成立3个创新中心,覆盖“精准诊断”“图像引导介入治疗”“互联关护”和“健康生活”四大业务板块。其中,位于苏州市的研发中心承担了飞利浦在全球范围内近90%的研发工作,涉及许多重要的零部件创新工作。

此外,2021年10月,无锡高新区与通用电气医疗签署“智能医疗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致力提升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研发与生产能力。今年2月,美敦力宣布在上海临港投资数亿元建立相关产品线,加大其核心产品心血管医疗器械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规模。

可以看出,在产品线本土化升级方面,众多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决心和竞争实力。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除了享受政策红利外,还需要在立足本土优势的同时,持续提升研发生产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抢抓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 氨基观察,中国医药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