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寒意传导:又一明星企业破产,行业上演“洗牌风暴”

车评速递 2022-12-15
252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近日,激光雷达厂商Quanergy宣布破产。据Quanergy官网消息显示,公司于周二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此后依据美国《破产法》,Quanergy启动了业务出售程序。

同时Quanergy CEO Kevin J. Kennedy宣布于12月31日正式退休,该公司也一次性裁撤了几乎所有员工包括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开发官Tianyue Yu、首席财务官、首席营销官等核心管理岗,仅留下15人走完破产程序。

1、Quanergy在10个月前才刚刚上市

据了解,Quanergy成立于2012年,是布局激光雷达装置的厂商之一。在2014年,该公司曾与奔驰达成战略合作,一度“风头正盛”。今年2月,Quanergy采用SPAC方式,以“QNGY”作为最新股票代码在纽交所上市,其估值一度达11亿美元。

但在上市之后,Quanergy的日子并不好过。据其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在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30万美元,净亏损却高达1770万美元。今年10月,Quanergy曾尝试实施重组计划,通过裁撤一部分员工来减少运营成本。

但此举依旧难以挽回Quanergy的颓势,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面资金仅剩710万美元,股价也距离上市初期的200美元跌去了99%。在11月9日,Quanergy被纽交所强制退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转移到场外交易市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两个月以来,海外激光雷达行业可谓迎来至暗时刻。10月初,激光雷达鼻祖Ibeo宣布破产,而后的11月,两大激光雷达上市公司Velodyne和Ouster确认以全股票方式合并,来改善现金流。据日前市调机构Crunchbase整理,近几年上市的14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的估值平均降幅超80%。

2、激光雷达洗牌

10月以来,3起激光雷达领域“失败的故事”:

行业鼻祖Ibeo破产,倒在量产上车的前夜。

曾经“一手遮天”的垄断大佬Velodyne去年开始就陷入泥潭,11月宣布和另一家经营不善的Ouster合并求生。

现在,明星公司Quanergy宣告无力回天。

激光雷达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启了最激烈的阶段。四家最先出问题的企业,具体问题各不相同:

Ibeo是步子迈太大,瞄准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难度巨大的同时,性能上却没有和中国创业公司的半固态产品拉开差距。

Velodyne和Ouster是固步自封, 一直把机械式激光雷达作为主打产品,价格昂贵的同时还供不上货,Robotaxi遇冷后业务陷入困境,面对乘用车激光雷达上车浪潮,无计可施。

Quanergy则是在经营、人事上不断动荡,使得产品研发进度、技术指标一再打折,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有车载,没有车规。

Ibeo和Quanergy各自代表全固态激光雷达的两条路线,技术领先性毋庸置疑。

无论全固态,还是半固态,激光雷达量产上车需要跟车企合作,而目前最大的市场和主要的激光雷达上车都在中国。

但权衡过产品性价比、量产工程化能力、供应链安全之后,中国的大部分车企都选了国产的激光雷达。

纵使Quanergy这样的公司,有再好的技术和团队,满足不了量产场景和主机厂需求,仍难逃被清洗出局的命运。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洗牌还将继续,4家倒掉的行业先驱,向所有还在长跑的玩家提出了“灵魂”三问:

能不能满足车规?

能不能稳定量产?

成本够不够划算?

3、绕不过去的两大难题:成本、上车

为什么激光雷达公司的坏消息不断?困住它们的无非两个词:成本、上车。有业内人士就曾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激光雷达的量产需要完全满足三个条件:性能、可靠性和成本。

激光雷达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汽车的视觉需求,按照等级划分,自动驾驶分为L1-L5,目前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都处于L4以下的阶段,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让汽车“看得清”。

而激光雷达按照产品形态划分又可以大致分为机械式与固态式两种。Velodyne是以机械式激光雷达起家,这种雷达精度相对较高但体积大,价格也更为昂贵。在2007年Velodyne刚刚推出 HDL-64E时,其价格高达8万美元,相当于一辆普通轿车的价格,且直到2014年其价格仍然维持在如此高位。

后来随着竞争加剧,固态激光雷达特别是基于MEMS微振镜的固态激光雷达快速崛起,对于车载前装部件来说,不只是价格更低,并且也更容易达到车规级的标准。同时,可以集成到车身内部的MEMS激光雷达,相比需要放在车顶上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来说,可以使得整车更加的美观。

Velodyne也顺势推出了固态式激光雷达,根据其官网介绍,到2020年,Velodyne 的固态激光雷达售价已达到100美元。

但是我们根据Velodyne 2021年财报中的出货量和总收入两个数字得出的平均每台价格仍然在4126美元,其中在15000多件的总量中还包含2400多件价格相对较低的固态激光雷达。

相比之下,国内的禾赛透露,其半固态超高清激光雷达AT128价格在500美元-1000美元之间。

成本就成了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弯道超车昔日行业龙头的窍门之一,此外,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厂商不仅在成本和本地化服务上更具优势,在激光雷达技术上也快速缩小了与Velodyne的差距,因此获得了不少自动驾驶技术厂商的青睐。

像一直定位为L4自动驾驶的文远知行就已经把车上的Velodyne激光雷达替换成了禾赛的产品。就连Velodyne的股东百度也把自己车上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都替换成了禾赛的40线激光雷达。其它的车企像小鹏 P7 搭载的是大疆Livox的激光雷达,奔驰S级搭载是法雷奥的第二代 SCALA 激光雷达,蔚来 ET7 搭载的是 Innovusion图达通的激光雷达。

蛋糕就这么大,国内外的分食者越来越多,Velodyne和Ouster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点从Yole Intelligence最近发布的《2022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中可见一斑,报告显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禾赛科技总营收第一,速腾聚创排名第二,其次是Velodyne和Outster;L4级别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方面,禾赛仍然排名第一。

4、自动驾驶寒意传导

对于Velodyne和Ouster目前面临的困境,还有不少分析认为与自动驾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动驾驶行业整体低迷,行业情绪进一步由需求端传导到供给端,使寒意逼近激光雷达行业。

在下这个结论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自动驾驶的低迷指的是哪部分?按照自动驾驶等级划分,低迷的部分更多是L4及以上级别的全无人驾驶部分。

这点从最近的几条新闻不难看出。比如L4自动驾驶独角兽Argo AI的最大投资者福特和大众都宣布退出这家刚刚起步的6年公司。对于退出,福特CEO吉姆·法利就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说,据估计,福特已经在L4级别自动驾驶上投入了超过1000亿美元,但尚未看到能够大规模盈利的商业模式。未来,福特要将资金转向投入到L2、L3级别的智能驾驶部分。

另一家Mobileye上市前的估值,虽然远低于英特尔一年前首次宣布计划将Mobileye上市时寻求的500亿美元价格,但上市首日仍然收涨38%,创下美国大型IPO年度最佳首日表现,最后市值达230亿美元。

这些信息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市场更加务实,L4及以上的级别的自动驾驶变现遥遥无期,近在眼前的利益才是真的“香”,比如Mobileye擅长的ADAS。

在明确了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低迷之后,与之相对应的机械式激光雷达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由于自身特性,机械式激光雷达更适合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研发环境中使用,但在国内外L4级别自动驾驶持续低迷的情况下,Velodyne受到波及也是意料之中。

按照 Gartner曲线,一种新的技术或应用,从产生到成熟要经过萌芽、过热、谷底、复苏和成熟五个阶段,在经历自动驾驶井喷发展之后,行业正在回归理性和现实,不赚钱,甚至赚钱速度太慢,势必都要面临寒冬的逃杀时刻。

文章来源: 科创板日报,钛媒体,智能车参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评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