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芯系”甘愿“埋单”的机器人,增收不增利,如何实现盈利难题?

绕波特 2022-12-19
273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收购韩国半导体资产不到两月,机器人“低买高卖”或将猛赚4亿。而这家中芯系抢筹的拟上市标的,如今尚未开启半导体业务?

“(交易)旨在深度绑定战略投资方,为苏州新施诺未来持续导入资源、构建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也将借助战略投资方在上市服务方面的资源为苏州新施诺实现独立资本运作奠定基础。”

收到证监会关注函的第六天,“机器人第一股”机器人,在公告中对外界有关其“套利”的质疑给出如上解释。

12月初,机器人曾发布公告称,拟以10.73亿对价出让全资子公司苏州新施诺65%股权,引入中芯聚源等17家战略投资方。

据了解,苏州新施诺手中的半导体资产实为韩国SYNUS公司,在今年10月,机器人刚刚对其实现控股并表。不过,并表未及两个月,机器人就将其部分股权用于引战,并移除表外。

1、商用机器人增收不增利

今年初,IDC曾指出,尽管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市场持续拓展仍存在挑战,一些商家甚至通过低价补贴的方式实现了大规模出货,但自身收入和盈利情况仍有待改善。同时在一二线城市,商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已经实现了较高渗透,但向下沉的三四线城市推广速度不及预期。

同时,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供应链的影响,机器人的价格也在上调。为了提高市场覆盖率,价格战模式之下,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烧钱的速度肉眼可见。

资本加持下,快速的规模扩张带来的是更高的市占率,以及行业影响力;而保障营收利润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未来研发和扩产的源动力。要规模还是要利润,这个时候就看企业如何权衡其中利弊了。

普渡科技先扩张后盈利的做法或许是公司战略,以裁员为代价来控制成本,也是避免盈利危机的手段之一。工控小编认为,产品力最终才是保障企业盈利的终极因素,谁能准确抓取不同场景下客户的痛点,谁就能脱颖而出。当产品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力,扩张和利润就不再是对立的关系。长远来看,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才更加扎实,规模扩张只能作为阶段性盈利的手段。

规模or盈利的博弈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很常见,价格战的后果多数都是营收大涨,而利润不见起色。

国内工业机器人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低价开始求生存,再经过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慢慢步入正轨。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壁垒较高,以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为主的部件占据了70%的成本,然而上游的价值高地基本为外资品牌所垄断,国内厂商想要取得较高的市占率,除了技术层面的追赶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以价格来抢占市场。

以今年4月份上市的禾川科技为例,2021年,禾川科技营收7.51亿元,净利润为1.08亿元,其主营收入产品伺服系统营收高达6.59亿元,占据总营收近90%的比例。

有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通用伺服市场规模达到了233亿元,同比增长35%,禾川科技2021年伺服系统市场份额约 3%,稳居内资第二名,仅次于汇川技术的9.8%。

受益于高景气度的自动化行业,禾川科技2019-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13亿元、5.44亿元、7.51亿元,三年营收年复合增速高达55%。而2019-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0.48亿元、1.07亿元、1.10 亿元。其中2021 年公司利润增长放缓,主要原因系2021年公司采取“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老产品主动降价,以及上游芯片等原材料涨价,也侵蚀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可以看出,一条高成长性的赛道并不一定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抢到了销量,却丢掉了利润。

2、如何解决盈利难

商用机器人行业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灵魂问题,那就是全行业几乎都未实现盈利:靠经营主业赚钱,是商业的本质,因此从商业本质的角度讲,截至目前整个商用机器人行业都还未达及格线。

“在资本行情好的时候,商用机器人公司还不赚钱这个问题是被掩盖了的,但是自去年底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战争、疫情、宏观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的资本市场可能正处于几十年一遇的低谷,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今年国内的股权融资笔数和金额呈断崖式下跌。”张涛表示,“很早就深深地体会到,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凛冬”。

一个是成本问题,目前行业内企业的模式主要是采购原材料后生产加工,原材料是其必要的成本。但是,由于行业尚处培育期,目前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售价并不能随意的涨价,“太贵客户就不接受了。但是,机器人的原材料主要是各类金属、电子元器件和相应辅料,过去两年这些材料基本上涨幅百分之五六十,甚至翻倍的都有。如果原材料涨价,下游产品又不提价,对于利润的伤害就比较大。”

机器人行业每年的研发费用一分也少不了。以上市公司机器人为例,2020年至今,该企业每年研发费用的刚性支出高达3至4亿。但今年一季度,其收入仅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不到5%,研发费用增长却超过30%。这样一来,收入提升有限,原材料和研发成本却飙涨50%以上,那全行业当然很难实现盈利。

机器人行业并非没有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在他看来,普渡科技称得上是特例,因为其所在的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现阶段,仍有一些盈利情况不错的企业,“To G模式下,像政府管理的广场、体育场等大型场地,普渡转型做清洁机器人,还是能有订单保证的。”

3、拓展海外业务

不少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海外业务目前是盈利的。”小王表示。

“海外市场是我们公司目前重点的发展方向。”高交会现场,普渡科技方面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普渡科技的产品已经出口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布局北美、欧洲、东亚、中东和拉美市场。

对此江瀚指出,“在目前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在产品技术、供应链能力方面都还是体现出了优势,出货量也是领先的。海外成熟市场规模相对更大,相较价格更看重产品力本身。”

除了拓展市场空间,江瀚也表示,行业的竞争本质是产品技术能力,渠道能力,供应链能力的竞争。在产品研发方面,既需要企业不断在技术、设计方面去尝试引领创新,提升在定位导航、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与落地能力,积累专利,也需要充分消化理解市场的下一阶段痛点。企业还要不断扎实供应链能力,如果产品力与供应链能力进一步提升,商用服务机器人实际应用中与人力直接成本相比的优势会更大。在渠道方面,目前应降低直销规模,发掘客户资源丰富的渠道商。

长远来看,仍然看好机器人赛道。“但是我们要细分,弄清机器人的本质和用途是什么。企业生产出的机器人产品或服务能替代掉重复性劳动,如果这一点被证伪的话,就不值得看好。

事实上,张涛此前也强调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他坦言,“过去公司做的经营管理决策肯定有不好的地方,我和公司管理团队做了深刻复盘。复盘之后,我们把公司未来半年的经营目标做了调整:回归商业本质,提升经营效率,争做第一家实现盈利的商用机器人公司”。

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0.2万台,同比增长14%。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上游产品的业务毛利率多集中在20%-30%的水平。目前,主流工业机器人企业多在加大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统领域的布局,把打造自身的关键技术作为重要战略。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但在市场竞争中,国内品牌仍呈追赶态势,2021年度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前几位的仍以国外品牌为主。工业机器人企业要实现突围,脚踏实地的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必不可少,至于其他所谓的“模式创新”到底是捷径还是陷阱,只能交给市场和时间来检验了。

文章来源: 环 球老虎财经,中国工控网,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