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注册证,能否冲击“达芬奇”垄断地位?

绕波特 2022-12-19
4115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12月14日,国家药监局官方发布的注册证领取中,出现了精锋医疗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据了解,精锋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时掌握单孔手术机器人及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公司。此次获批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于今年1月向NMPA申请泌尿外科的注册申请,可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及胸外科手术,且已完成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及胸外科的注册临床试验入组。另外该公司SP1000还是中国首个完成妇科手术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1、估值百亿,布局四大手术机器人产线

精锋医疗成立于2017年,旨在推动外科手术进步为使命,致力于智能手术机器人平台的开发及普及,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时掌握单孔手术机器人及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在2021年12月完成交叉轮融资后,其估值突破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06亿元)。

首先,精锋拿证的意义在于,这是国产第二款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获批NMPA的的威高、康多、微创,只有微创是四臂)。

换句话说,仅从产品指标角度,微创迎来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因为精锋和微创的产品,看上去是目前比较“接近”达芬奇Xi的。

后面将面世的有:术锐单孔、康诺思腾、康多四臂版,等。

其次,在创业公司里,精锋是个“明星”——创始人背景+融了很多钱……

目前其在全球共有超过460项获授专利及专利申请。已完全独立掌握了手术机器人所涉及的结构设计、系统控制、运动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等多项核心技术。目前,精锋医疗已拥有了以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四大产品管线,包括现在应用范围最广的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代表外科手术发展方向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和传统微创手术器械。

2、国内领先 临床表现出色

在此前泌尿外科注册临床试验中,MP1000的临床表现出色,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达芬奇”。可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及胸外科手术,且已完成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及胸外科的注册临床试验入组。

其中,在泌尿外科的注册临床试验由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牵头,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开展;妇科的注册临床是在中国工程院郎景和院士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孟元光教授牵头,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开展;在普外科、胸外科的注册临床由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士牵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多家三甲医院共同开展。

另外,精锋医疗作为中国唯一启动单臂单孔关键性临床的手术机器人公司,目前其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妇科临床已完成,由郎景和院士牵头,与301医院等医院共同开展。已完成了国内首例单孔机器人辅助下全子宫切除术、首例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完成的妇科手术、国内首例单孔机器人辅助下宫颈癌根治术等术式。

资本市场对于“手术机器人”这个概念一直比较谨慎。就在上个月,精锋医疗在港交所提交的IPO申请显示“失效”,精锋也是一家瞄准“达芬奇”的企业,在泌尿外科领域自称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达芬奇”。

3、内卷大战:机器蚁群的互撕

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0年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10倍。前有大象做示范,在资本推动下,国内手术机器人公司如同蚁群一般冒出来。

2021年,32家医疗机器人融资,其中术锐技术、精锋医疗、长木谷、梅奥心磁一年内2轮融资,柳叶刀一年内3轮融资。

2022年前4月,14家医疗机器人融资。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6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265亿元(按出厂价计算)。按照雨后春笋的生长速度,届时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至少50家,平均每家分得5.3亿元,但这种线性外推仍然过于乐观。

截至2021年9月30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安装台数为4005台,占全球安装台数的61.4%。预计未来5年,以达芬奇为首的外资机器人依然是市场领导者,至少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

2026年,国产手术机器人平均市场份额略超2亿元,甚至难以覆盖研发开支,互相撕咬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手术机器人5个细分赛道2026年市场份额:腔镜手术机器人60%,骨科手术机器人12%,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3%,其他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25%。

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最大、商业化最成功,为头部公司布局主阵地,国产品牌包括微创机器人、威高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术锐机器人、康多机器人、康诺思腾、博恩斯、科智星。

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发展最早,内卷最早。多家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脊柱类获证厂商有美敦力、捷迈邦美、鑫君特(2021年获批)、铸正(2022年获批)。关节类获证厂商有史赛克、微创医疗(2022年获批)、骨圣元化(2022年获批)、键嘉(2022年获批)、和华瑞博(2022年获批)。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可能成为冠脉支架集采后的下一个创收点,人头攒动。外资品牌有西门子CorPath GRX、法国Robocath-R-One(微创机器人合作伙伴)、强生Sensei X2,国产品牌有“鲁班”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唯迈医疗ETcath血管介入机器人、润迈德医疗、梅奥心磁Titian“提香”机器人、奥朋医疗ALLVAS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爱博医疗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汇禾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心玮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微创医疗预计机器人业务2025年-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国产替代前路坎坷,但注定有少数头部公司会突围而出。

4、超前寂寞:耕作贫瘠的热土

卡脖子侮辱性有多强,听达芬奇告诉你。

2006年,北京301医院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长达15年没有本土竞争对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价格均较全球平均价格有较大幅度提高,单台售价约 2000 万元~3500万元,机械臂耗材单把售价约5万元,一次手术使用3-4把,使用 10 次后需强制性更换,折算后单次手术耗材价格约为 1.5万-2 万元,每年维护、保险费用约150万元,最终导致开机费高达3万—6万元。

国产手术机器人是一种超前的产物,诸多条件还不成熟,加上外资品牌的碾压,其实是在开垦贫瘠的热土,没人指望会尽快盈利,甚至实现规模化销售也是一种奢望。

临床刚需。医疗机器人尚无法全流程、全自动实施手术,手术过程中仍需要医生介入。医疗机器人技术进化分为6个阶段,当前处于机器人辅助(第二阶段)向任务自动化(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仍属于可有可无的产品。国家药监局并未核发直接使用“机器人”命名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生对常见疾病已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固定术式,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既有的操作规程的挑战,原本已熟练掌握现有手术技巧的医生,可能对手术机器人接受度不足。主要市场驱动力不是临床刚需,而是医疗机构对新兴技术的储备和培育。

支付能力。天智航2021年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均价382.34万元(出厂价),销售到县级医院的难点最主要的是成本,设备终端价1000万元左右,医院购买骨科手术机器人后,还要配别的设备,如C臂,所以一个医院配备下来至少1500万元以上。这样的资金成本,对一个县级医院还是有一定的压力。手术机器人终端中标价格超过1000万元,将被纳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制度管理,需取得配置许可证,增加流程环节,拉长销售周期,并有审批被否决的风险,而且一定期间内在特定区域的销售数量和在国内的销售总量将受到限制。对患者来说,手术机器人仅起辅助作用,收费却可能是传统手术模式2倍以上,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单次手术费用,比传统腹腔镜手术高出3万元左右。除北京外,目前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费用多数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需要完全由患者自行承担。国家医保局、卫健委于2022年3月底正式发布的《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原则作出规定,要求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以传统手术价格为基础按比例加收。背后的逻辑是,人工关节带量采购之后,价格大幅下降。但如果手术机器人价格过高,可能会抵消带量采购所带来的效果,所以要有所限制。

国产差距。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天智航为确保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具备影像导航的精确性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稳定性,光学跟踪相机和机械臂最终来源于加拿大和丹麦,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两项原材料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5.75%、32.61%和35.74%。骨科手术机器人中,特别是具有力感知、力反馈功能的机械臂,受高性能电机和减速器、关节内力矩传感器的限制,进口依赖度非常高。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底层核心元件(视觉成像芯片、微型直流精密电机)和高性能原材料(高强度航空铝、超硬医用不锈钢以及高韧性聚氨酯封皮)仍需依赖进口。威高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主操作手采用美国SensAhle公司研发的Phanton Desklop(串联力反馈设备)。

研发费用。手术机器人研发是吞金巨兽。2019年至2021年,天智航研发费用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33.55%、54.53%和 70.37%,现金消耗量越来越大,2021年度研发人员平均工资高达54万元,同比增长48%,机器人测试技术服务费、样机材料费昂贵,同比增长40%。精锋医疗2020年、2021年分别净亏损7940万元、3.5亿元,而研发开支分别占73.9%和63.5%。微创机器人2021年研发投入3.93亿元,比上年增加2.57亿元。手术机器人对研发环境的硬件条件要求高,经历原理样机、工程样机、生产样机多个阶段,所占面积较大,需配备X射线和屏蔽实验室、复合手术室,研发过程中高精密研发设备和工装较多,试验空间、医疗环境洁净度、保密性、稳定性应达到较高标准。在基础研究中,机器人核心部件机械臂的高精度协同控制算法、零配件选型和构型设计具有较高的研发难度,光学跟踪相机在长期使用中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客观上需要元器件品质、工艺要求方面持续试验,进而存在研发周期延长,甚至研发失败风险。

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作为国产机器人之光,一度给人媲美达芬奇机器人的幻觉。

其实,技术差距至少有10年,撼动外资品牌势力、改变医生使用习惯,还很难。

精锋医疗遮遮掩掩,自称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的临床表现出色,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全球领先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准确的表述是,MP1000的有效性非劣于达芬奇Si手术系统。

还是微创机器人老实,“根据主要有效性终点结果(即手术成功率)数据,图迈所展示的有效性结果不劣于达芬奇Si 。”

今年一季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收入4.28亿美元,仪器和配件收入8.1亿美元,另有服务收入2.49亿美元。耗材和服务收入占比超过70%。

这被称为剃须刀+刀片商业模式,但国产企业处于技术弱势,还没有能力享受。

2021年,天智航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1478万元,技术服务收入1550万元,合计占营收比重仅为19%,而且配套大部分不是自主研发生产,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脊柱骨科手术台来自于外购,所以毛利率低至15.5%,营业成本1249万元,直接材料成本占比99%。

即使是少得可怜的业绩,也掺有水分,2019年至2021年,天智航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2420万元、3578万元和3394万元。

手术机器人暂时不是一门好生意,但谁又能拒绝未来?这条国产替代之路将最为曲折,商业化放量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文章来源: 器械之家,介入医学小站,健识局,阿基米德Biotech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