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后,VC、PE、CVC抢滩“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落地还有30年?

NE人 2022-12-21
296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近日,关于美国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装置获得技术突破的新闻铺天盖地,这里只能说是好事,在能源全球危机的今天,找到了新的能源生产形式可喜可贺,至于何时实现商业化运行,只能说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不必泄气。

如果说地球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又高效,又清洁,还不污染环境,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社会又会是什么图景?

有此一问是因为看到了某些线索,而线索正是来自资本市场。

2022年,前后不到4个月,国内两家“可控核聚变”公司先后拿到了融资。最有意味的是步调——两家公司都成立于2021年下半年,成立不久,踌躇满志,前后脚拿到了天使轮,金额都不低,投资方又是团购,还挺豪华。

“一次不亚于工业革命的革命”,这样一份美好图景,资本已经开始买单了。但同时要关注的问题是,这一次,“人造太阳”能绕开“永远的30年”这个魔咒吗?

1、“投资元年”

每年都会有人喊出某个“投资元年”,2022年,概念落在了可控核聚变上。

2月份,能量奇点获得将近4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种子、蓝驰创投;

6月份,星环聚能获得数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后面有近10家VC,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天使基金、元禾原点、华方资本等。

VC、PE、CVC都来了,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钱涌入这样一个新兴赛道?

不过在此之前,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它算得上一个赛道吗?

如果按企业数量来说,似乎称其为“赛道”有点勉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我,全球能做可控核聚变的人寥寥无几,商业公司在30家左右,国内更是屈指可数;其次,它真的新,米磊说,他看到星环聚能时,直觉就像2016年看到自动驾驶或商业航天。

“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做这件事,我有三个人才筛查漏斗,第一要有很强的物理基础,这是科学素养、工程能力主导的最底层因素,全球范围内有几百到几千人;

第二是有工程功底的人,就拿中美过去50年建核电站的人才密度,全球范围内大概有几十万人可以解决核聚变的工程问题;

第三是创过业、懂得与资方、政府沟通,懂商业化的团队,那这个在全球范围内是个位数”。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孙登科说。

能量奇点创始人杨钊曾就读于北大物理系,之后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和人工智能交叉方向博士毕业。在做能量奇点以前,他在国内做关于音乐与AI的创业,公司叫元悦科技,拿到过金沙江创投的融资,目前已注销。

孙登科认为,博士毕业后的杨钊致力于创业,是希望在科学脑袋上加上商业思维,如今的可控核聚变项目算是回归了他的老本行。

再说星环聚能的创始人陈锐。

他一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做相关科研,公司技术负责人谭熠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米磊此前也是物理系毕业,对可控核聚变关注已久,四五年前这一投资方向就躺在他的PPT中,2022年2月,谭熠和陈锐到米磊办公室与他聊了两个小时,“我们一直在探讨技术,聊完后,就决定投了。”

人才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投资机构们没有条件筛选,能做的就是最强的。但融资之所以在此时连续出现,海外出现代表性案例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021年12月,美国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

这一数字,刷新了人类历史上核聚变私人投资额的新纪录。报道称,这次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索罗斯、Marc Benioff、谷歌母公司Alphabet、DFJ Growth等一众大佬纷纷参投,此前投资还有意大利能源公司Eni、世界顶级富豪联手创立的投资财团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等。

CFS201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核聚变中心孵化,这里是全球核聚变研究的代表,2005年、2016年分别有过重大突破——提高其托卡马可装置的等离子体压力。

CFS诞生初衷是为了构想最小可行产品以降低成本,后来突破了高温超导技术,也就可以实现更快、规模更小、成本更低的商业化路线。目前,它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座核聚变反应堆SPARC,占地近47亩,2025年实现核聚变发电。

除了上述投资方,腾讯也一早紧盯可控核聚变。英国First Light Fusion (FLF)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就有腾讯,它原是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的一家机构,2011年成立,2022年2月获得4000万美元投资,已获得1亿多美元融资。

米磊认为,科学理论上已经证明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近些年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让这件事的成本大幅压缩。“所以才会涌现出创业公司”。

孙登科提到,国家对前沿科技的支持,大概率会让这些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公司登录科创板,“我们不太愁回报。”

加拿大核聚变公司GF的首席执行官Mowry认为,核聚变行业与航天业有许多相似之处,航天业原先也是集中在政府机构层面展开,如今灵活的私营领域充满干劲和想象力,为航天业注入了更多活力,这是聚变行业的Space X时刻。

目前,全球30家左右从事核聚变的私营公司获超40亿美元的融资,近一半公司在过去5年间成立,其中,美国、英国所占数量位居前二,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有。

这意味着,未来将不断涌现出创业者,而这些创业者也能追求除国家和国际机构一直坚持的标准设计之外的新技术,遍地开花的时代来了。

2、“可控核聚变”的未来

如果与太阳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储存的能源简直是微不足道。

太阳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会到达地球,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就已经高达每年3766800艾焦,而全球所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只能保留大约3000艾焦的能量。现在人类所有活动和产业每年约消耗500艾焦,而地球只要大约短短90分钟,就能从太阳接收到这么多能量。而且,这还只是太阳能而已。

“太阳能源”一直被利用,但是毕竟受地球自转影响而深受限制,那能不能模仿太阳,“人造太阳”呢,让其可控第持续不断发光、发热、输送能量?且可控,这就是“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的探索研究距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而我国核聚变研究起始于60年代。据悉,目前全球仅有全球30家左右从事核聚变的私营公司,共计获超40亿美元的融资,近一半公司在过去5年间成立,以美国、英国为主。

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国家和团队实现了真正输出,也就是说,投资远高于收入!

而世界最大的聚变计划(ITER),直到2002年经过欧盟、俄罗斯、日本协商,才允许中国加入,2006年项目重启,35个国家出资220亿美元以上;定于2025年首次试运行,预计完全的聚变还要等到2035年。

现在投资界(VC、PE、CVC),对于的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认识就像马斯克当年做小卫星一样,当看到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就会眼前一亮,商业实现也许需要20年,但是坚持去做,技术上10年可能会有大的突破。

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预测!

因为关于可控核聚变,科学界有个梗,那就是实现它永远需要30年时间。

当然,我们也相信这个难题迟早会被攻克,因为资本已经把这个世界塑造成资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了,即使我们不那么愿意承认。

如果实现,结果将是革命性的,这将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太阳能源的有序获取、有序使用,人类可能就得到了永动机,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化石能源紧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了。

3、“永远的30年”

关于可控核聚变,科学界有个梗,那就是实现它永远需要30年。

米磊认为,现在的商业可控核聚变就像马斯克当年做小卫星一样,“当我看到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就会眼前一亮,商业实现也许需要20年,但是坚持去做,技术上10年可能会有大的突破。”

海外不少创始人认为人类将在2030年左右首次实现基于核聚变的商业电网,2040年左右将首次可实现核聚变能源在空间推进领域中的应用。TAE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Michi Binderbauer说,“我们很有可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这个目标。”

几位在创业公司就职的聚变研究人员说,“私营公司说10年内就能成功,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投资者,10年内实现聚变商业化的想法过于乐观了。”

星环聚能的技术负责人谭熠则说,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和“较大规模的投入”才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没有明确表示过时间。

英国核聚变工业协会在英国的公关部总监Windridge同时也是一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我相信它就要实现了,这个难题迟早会被攻克,结果将是革命性的。”

顺带提一句,刘慈欣的态度更不乐观,预测的时间更长。他说,核聚变有个“50年定律”,从氢弹诞生到现在,你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用来发电什么时候能实现?他们都说是50年,到现在你问他们,还是50年。

文章来源: 投中网,潼宝阅读,宇宙的心脏在跳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NE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