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9年霸榜全球安防第一名,海康威视如何从0到4000亿?

网安盾 2022-12-30
5443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去年7月,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年最佳CEO榜。小米集团雷军位列榜首,比亚迪王传福位列第三,而位列第二的,是一个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企业和名字:海康威视胡扬忠。

不同于一举一动都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的雷军、王传福等明星企业家,大众对胡扬忠与海康的故事所知甚少。

然而,正是这个说话能听出明显口音的湖北人,打败亚萨合莱、安讯士、AIPHONE等国际大厂,连续9年霸榜全球安防行业第一名。

尽管如此,他本人依旧保持着不事张扬的风格,在取得如此江湖地位后,依旧勤勉尽责地奔走在一线。

新名字的故事

2001年11月30日,杭州湿冷的空气已经让人起了寒意,但西湖区马塍路36号一处平平无奇的简易办公楼里,却被一股热情的气氛笼罩。

在这里,信息产业部(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取名海康威视。

这个由52所开发二部28位成员组成的团队,其中26人都是工程师,主要从事视频压缩板卡的研制和生产。

这个团队能够成立,背后有三位关键人物,即日后被称为“海康三剑客”的龚虹嘉、胡扬忠和陈宗年,他们都是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校友。

1989年,胡扬忠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进入信息产业部第52研究所,从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这里他遇到了1986届的校友陈宗年。

科技产业界在90年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计算机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在国内掀起一轮数字化摄像头产品自研与生产的高潮。

硬盘录像机(简称DVR)的出现,似乎在高调宣布磁带录像机终将沦为昨日黄花。图像编解码、网络访问、数字化存储、标清分辨率,这些新鲜的词汇撩动着那个时代敏感的神经。1993年-1995年间,白兰实业、宏天智(后被 CSST 收购)、天地伟业、天津亚安等一批与安防行业相关的公司相继成立。

此时的52所,因迫于自负盈亏的压力,包括陈宗年在内的一批技术人员,正在52所下属企业制科技公司的“试验田”中默默耕耘。

1998年,国家发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52所几乎条件反射似的迅速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时任副所长的陈宗年和副总工程师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起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2001年9月11日,当两架被劫持的飞机先后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威胁引起的恐慌席卷全球,整个国际社会对安防的重视程度,被推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点。

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专门研究和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然而,在第一步资金问题上,大家就被绊住了脚。

陈宗年想到了自己的同窗,一位“有钱”的老同学龚虹嘉。

不同于毕业后就进入国企,在工程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十余年的陈宗年和胡扬忠,龚虹嘉没走寻常路。

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只身南下,创办德生集团,靠着中档产品的精准定位,坐上了国产收音机行业的龙头宝座,而后又在1995年通过德康公司,顺利开启自己的投资之旅。

到90年代末,龚虹嘉已经成为一位财富自由的逍遥客。可以说,此时带着技术出现的陈宗年和胡扬忠,恰逢其时。

出于对安防行业前景的看好,以及对老同学的信任,龚虹嘉慷慨解囊,拿出245万现金,投资了尚在襁褓中的海康,并以49%的占比成为海康第一大自然人股东,担任海康的副董事长。

为52所兢兢业业工作了12年的副总工程师胡扬忠,也迎来了自己的新身份,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子公司海康威视总经理。

陈宗年担任海康的董事长,但并没有像胡扬忠一样完全下海,还同时兼任着52所所长的职务。

这种在当时少有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下,国资控股带来的底气、中电科数年来的技术沉淀、体制外二股东具有的灵活性,构成了海康发展过程中的底色。

而在这一底色上描画最多的人,则是胡扬忠。

转型:逆势突围之后

好业绩能否持久?

2021年,海康威视创新业务阵营中的“萤石网络”开启分拆之路,准备A拆A上市。萤石网络上市,海康威视又一次站在了新路口。

从标准化到定制化,“走少有人走的路”

“你客户说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这恰恰是国外公司欠缺的”,面对海康威视这种打法,国内外不少监控品牌在中国市场遭冷遇。自2016年至今,海康威视一直以“完全定制化”方案为外界所熟知,深度精细化运营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海康威视曾公开表示,“华为看不上这块业务”。

经历过多轮转型,海康威视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在2003年的视频监控储存产品大火之后几年中,海康威视业务逐渐由后端储存拓展至前端摄像机,成长为“视频监控产品全链条的供应商”。2006-2016年,中国安防产业的“黄金十年”中,海康威视则经历了从视频监控后端卡板及DVR产品的“标准化”产品供应商,向安防前端领域的“半标准化、半定制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转型,再到如今完全定制化。

从未掉队的海康威视,迈入了一个新时期。萤石网络的上市,正是是海康威视大转向的标志之一。据萤石网络披露,2019年-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64亿元、30.79亿元、42.38亿元,同比增长54%、37.6%、37.6%;同期,分别实现净利润2.11亿元、3.26亿元、4.51亿元,同比增长59.8%、54.5%、38%。创新业务的营收与净利润呈现高速增长,与海康威视传统摄像头业务占比逐渐下滑形成对比。

2021,海康威视大转弯

2021年,海康威视在财报里的定位发生了改变。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强调以视频为核心,将业务领域明确定位为“智能物联AIOT”。海康威视的传统摄像头业务在2020年的全年营收中占收入比重达到45.42%。2021年年报中,原有的 “前端产品”、“后端产品” 和 “中心控制产品” 等归入了“主业产品和其他产品”一类。主业产品及其他产品的占比的比例从2020 年的 87% 下滑至 80%。

穷则变,变则通。海康威视这一转型看似主动为之,实则迫不得已。业绩增速持续下滑的“三年困难时期”(2018-2020),海康威视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股价持续低迷,外界曾一度怀疑其成长性。

2021年对于海康威视意义重大。7月26日,海康威视盘中最高价70.44元,股价创历史新高。令人意外的是,不久之后海康威视发布的2021年年中报显示,在海康威视最新的换届选举中,龚虹嘉卸任海康威视副董事长、董事。这也预示着海康威视最早的投资人龚虹嘉正式告别了。

在美国制裁的外部环境高压下,海康威视净利润获得两位数的增长,总营收也大幅上涨。2021年年报显示,海康威视总营收达814.20亿元,实现净利润168.00亿元,获得历史最好成绩。从增速来看,海康威视的总营收同比增长28.21%;净利润同比增长25.51%,均达到了2018年以来最高。

面向传统G端市场的公共服务事业群(PBG)进入成熟期,在历经2019、2020年不到5%的增速后,2021年同比增长19.85%,作为公司重要的现金牛业务,表现颇为亮眼。更重要的是,2021年PBG营收占比下降,仅为23.5%,相比2019年的41%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对政府项目的依赖度持续降低。

智能化时代,海康威视的危机

“安防市场已经过了最赚钱的时期”,这成为当下市场共识。当全球安防市场天花板渐近,市场需求增速稳定在10%~15%之间时,首当其冲的是海康威视等市场份额居前的企业。

当安防市场接近天花板后,部分企业甚至迈入“去安防化”的阶段,而智能化成为未来新方向。

据2021年,海康威视、宇视科技(千方科技)年报显示,业务定位做了更改。海康威视的定位是“智能物联AIoT: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引领智能物联新未来”,宇视是“全球AIoT产品、解决方案与全栈式能力提供商”。而大华股份此前已改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不见“安防”,只有“物联”。

随着安防+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未来方向,华为、AI四小龙、互联网巨头等凭借人工智能优势纷纷布局。目前,国内安防领域的龙头海康威视的引领下,国内安防行业的智能化率在2019年尚不足6%,广东省略高,也仅仅达到10%。

智能化对手:华为、AI四小龙

首先让海康威视感到危机的是华为。2019年,华为智能安防产品线总裁段爱国直言:前八年,华为在安防一直都是小打小闹。而在当年,华为仅仅用了九个月时间,智能安防产品线所开发的软件定义摄像机的产品数,从年初的20多款发展到近300款。华为在安防市场最大的底气来自芯片,这也是海康威视最大的短板。“华为要卡海康的脖子很容易”。资料显示,海思一度占有70%的前端IPC芯片市场份额,后端存储市占率也高达90%。

新对手AI四小龙“旷视、商汤、云从、依图”在创业之初,均从“人脸识别”切入,相关业务均落地在“大安防”领域。视频监控业务是整个安防板块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占据了约50%的市场。AI 四小龙在这方面的领先优势,对海康威视造成了极大挑战。不过,它们的客户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这与海康威视早期发展路径相似。

“美国制裁”成为最大不确定性之一

英国《金融时报》于5月4日报道,美国正准备对中国企业海康威视实施制裁。外界担心,一旦落实,或将对海康威视不利。受《金融时报》消息影响,劳动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康威视以跌停价开盘,市值减少400亿元。自2019年以来,华为、海康威视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已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年报显示,2021年海外营收为219.85亿元,同比增长24.23%,占总收入比例27%。此前,美国市场约占海康威视总营收的6%。这一比例并不算小。面对这一外部竞争及美国制裁等不确定性,海康威视反复向外界传递的,是海康威视的看家本领在于研发壁垒。

总能在关键时刻总结陈词的老大哥

海康的第二个十年,是胡扬忠带领海康从400亿到4000亿的故事。

从2009年基于突破性的ISP技术,推出国内第一款网络化高清摄像机,到2011年跃居CCTV和视频监控类别市场第一,以及让这一记录贯穿了海康的第二个十年,海康的发展一如胡扬忠本人的性格沉稳、踏实。

当安防这艘巨轮驶入更深的海域,风浪、暗礁也越来越多。

不止在海康,在安防行业中,胡扬忠一直似一位“老大哥”般的存在,一旦行业遇阻、市场纷乱、成分多元时,他总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谈一些“镇定人心”的总结。

2014年左右开始,安防行业每年至少都会有一笔十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发生,强强联手、跨界联姻、产业整合、资本买断,并购案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相较于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成长路径,抱团取暖式的集体精进路线,在数字化转智能化的十字路口,赢得了不少的共识。

然而,胡扬忠站出来说“并购,解决不了安防的实际问题。安防行业大的资本整合,最终都会变成资本的闹剧。”

早期的中国安防市场,盘大兵弱。Tyco、Honeywell、GE等实力外商通过并购大举进入中国安防市场。

如今回头复盘,这个在其他行业被反复验证的实际经验,却在安防行业罕见折戟。

衰落、负增长、二次转让、彻底退出……一个接一个鲜活的例子,将1+1<2的等式,展现了个淋漓尽致。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安防市场是一个标准化程度不高,需求相当“碎片化”,具有“渠道为王”特点的市场。这种行业的特性,天然导致收购发生后公司与公司间难以友好互融。

安防虽是AI落地最快的场景之一,但那些意图通过收购形成技术门槛的企业,极易因为技术人才的流动被快速踏平。

谈到对安防行业的认识,胡扬忠说“在安防市场活下来容易,发展壮大很难,谁来了都能咬上一口。”

翻看胡扬忠过往面对媒体时的数次陈述,“运气”一词的出现频率颇高,但事实上,胡扬忠带领下的海康,没怎么过过舒服日子。

胡扬忠形容安防业务是挂在天花板上的无数个沙袋,单靠一两个硬拳头,也只能撼动个别沙袋。

海康的独到之处在于始终保持警惕,以渐进式的革命策略颠覆已有的市场和产品。而他们所做的所有加法都未曾僭越一条底线:

始终以最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广泛市场用户的实际需求。

这两点,其实也已深埋海康的骨骼之中。

此前AI掘金志曾撰文提到,海康的货架之长让人咂舌:从软件到硬件、从屏显到网线,大多都自产自销。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接受AI掘金志专访时曾解释过这一点:海康是否做某个产品,完全看客户价值。

“别人做得比海康好的,让别人做;做得没有海康好的,海康自己做。”

于创新层,海康不止一次对外表示:包括对AI项目的投资,均实行渐进式投入,领先市场半步即可。

他认为,一项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应用面较为宽泛,不必一下子全部铺开。有机会,增加一些投入,有更多机会,再增加些投入。

"如果早于市场一两步,技术的确领先了,但教育成本也很高,到最后多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换句话说:大部分时候,开启技术浪潮的主体和收获商用成功的主体,并不是同一个主体。

最佳局面是:势头起来了,产品准备好了,订单也就进来了。

其实细致琢磨海康近二十年的战略玩法:从籍籍无名到登顶全球,他们的确没有太多颠覆性创举,采取的多是不太激进的跟进策略。

从因未做软件产品被当年的华三吊打,到因没有跟上海思3512方案而被客户痛斥。

这些活生生地例子时刻鞭笞他们:与其被迫选择、不如主动出击;只要你能做得更好,都可以放手去做。

一直在做加法,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产品线齐全、Total  Solution的角色。

2016年,海康终于超越霍尼韦尔、博世等全球安防巨头,以35.22亿美元的年收入坐上全球安防企业头把交椅;2018年,海康上市8年来首次实现净利润超百亿元;2020年,海康在三季度报后,市值突破4000亿大关。

从400亿到4000亿,是海康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年,但胡扬忠却保持着他一贯的慎言、低调与谦虚,用一棵树的坚守与成长,总结了海康历经的磨砺。

而面对智能物联打开的黄金新十年,他如一位经验老道的将军,胸中已绘下一幅山河图景。

海康威视如何走到霸主地位

第一点就是依赖用户粘性,要知道海康的任何产品,都不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相反他们为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专门定制的,这就要求后期的项目运营和维护也都要依靠海康。

有人问难道不可以更换产品吗?理论上可以,但是成本太高,就拿全国各地的海康摄像头来说,它们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5年。

如果在到期后选择更换厂家,那么摄像头感传管用相应配套。例如各种服务器、应用平台也可能需要替换,还得迁移历史数据,整个过程十分的费时费力。

所以即便摄像头不能再用,政府还是会继续购买海康的摄像头。以此类推,其他的海康产品一旦售出,就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

2020年海康的“其他”收入达到98亿,,占比约15%,这里就包含了大量的运维收入。而海康威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

在科技领域里,大多数的企业每年,都只会投入6%左右的营收用于研发,但海康威视作为安防界的巨头企业,自上市12年来,累计研发投入高达354亿元。

尤其自2017年到2021年这几年间,海康威视的研发占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分别为7.62%、8.99%、9.51%、10.04%、10.13%。

而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在职研发工程师25,352名,占公司总在职员工比例48.06%,这也更加证实了海康威视对于产品研发能的看中。

如今的海康威视的实力早已让国内同行高山仰止,而下一步,海康威视将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在云平台等方面继续深入研发。

不断提高国产安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信它能在“互联网+”时代再创辉煌。

文章来源: 科学怂叔,节点财经,雷峰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网安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