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三完全回到紫光的“怀抱”,漂泊的二十年见证了中国的ICT浮沉史

微观人 2023-01-06
338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根据2023年1月3日紫光股份发布的最新公告,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Company全资子公司H3C Holdings Limited(“HPE 开曼”)和Izar Holding Co,将向紫光股份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新华三集团有限公司合计49%股权。

这意味着,国内知名厂商新华三(H3C,网友戏称“换三次”)又又又又又又又迎来了一次股东变更。本次交易完成后,紫光股份将实现对新华三的100%控股。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如今新华三终于完全回到了紫光的怀抱,悬念尘埃落定!

“新”“华”“三”的由来

想看看新华三的前世今生,我们就从新华三的名称来说,“新华三”就是新的“华三”,“华三”的“华”就是“华为”,“三”是“3com”原是美国的一家做数通产品的公司,现在已经消失了。

就是说,华三完全打上了华为和3com的烙印,是华为和3com联姻的结果。

时光回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国企业华为走出国门,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引起美国人的警惕,2003年美国思科向华为发起世纪诉讼,意图很简单,必须阻击中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

这场世纪诉讼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思科与华为握手言和。思科能与华为和解,一个重要因素是思科的美国老对手3com公司对华为的协助,此前,华为与3Com刚在杭州成立华为3Com公司,华为51%股权,3Com49%股权,研发、制造中低端交换机等产品。

合资时间并不长,至2006年,华为3com公司经过两次股权变更,3com收购华为51%股权,华为变现约9亿美金,华为3Com从此成为了3Com公司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H3C。

这次华为变现的9亿美金,帮助华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并顺利渡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然而,3com却没那么幸运,至2008年已濒临破产,多家ICT设备商对3com发出收购邀约,曾经的合作伙伴华为也积极响应,联合贝恩资本竞购3Com。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思科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否决了这起收购,华为要与3com再次联手是思科及其国主管部门无法接受的。

后来,3com勉强支撑至2010年,实在撑不下去了,作价27亿美金整体转让给了惠普,包括杭州的H3C公司,惠普旗下的H3C随后改名为“华三”,居然是全中文名称,不可思议吧。估计是在国产替代,去“IOE”潮流下,便于公司运作吧。

不过,惠普旗下的华三,毕竟是全外资企业,在相关政企集采中,毫无优势。随后,2015年,惠普将华三51%股份作价25亿美元卖给了紫光,从此,“华三”更名为“新华三”,新华三也因此成为了国有控股公司。

受到紫光集团的拖累

从那之后,新华三的发展趋于稳定,没有再发生归属权的变化。

2021年7月,新华三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资产3000亿的紫光集团因为债务违约,发布了破产重组通告,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紫光展锐、紫光国微等企业的未来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事件,并没有影响这几家公司的发展,业务也未发生变化。

2022年7月,紫光集团发布公告,宣布紫光集团实质合并重整交割顺利完成。两家原股东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部退出,战略投资人“智路建广联合体”设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广芯控股”)承接紫光集团的100%股权。

紫光集团股权顺利完成交割,标志着紫光集团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包括新华三、紫光展锐在内的紫光集团众多子公司,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紫光集团实现了对新华三的100%控股,同样是新华三的重要转折。小枣君个人认为,这一变化对于新华三和紫光集团来说,是有利的。消息出来以后,紫光股份的股价开盘就封死涨停,市值达到641亿元,这也说明了市场的态度。

目前,新华三的发展状态非常稳健。

这家公司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数据通信设备制造商,他们的产品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网络、广域网络、园区网络、服务器、存储、商用PC、安全方案、统一运维、智能终端等多个领域。

服务对象方面,新华三也早已切入了运营商市场,服务于运营商、政府、金融、电力、能源、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客户。

抢抓数字化市场

产业互联网兴起,数字化动能充分释放,ICT厂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就数字化进程而言,《从连接到激活》一书曾预判,“中国数字化转型必须经历数字化识别、数字连接到数字激活三个阶段。”新华三集团广东代表处总经理何平对此深有体会,称数字化实践已逐渐来到“注重数据价值为主导”的阶段。“20年前,数字化可能只需要实现网络连接;10年前,云计算技术出现,数字化转型进入‘万物上云’时代;近两年,数字化要做的事,侧重于围绕大数据开发应用,满足客户的场景化需求。”何平谈道。

基于这些变化,这两年,新华三进行了一场从业务逻辑到组织生态的变革。

一方面是摆脱卖盒子思维,强化打磨综合性场景化解决方案。这驱动着新华三以“数字大脑”服务广东基层和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变革——在广东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产业发展上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他们“上线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千差万别,市场极度分散。新华三为此大胆创新组织架构,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孵化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生态。

2019年,新华三开始在广东省的13个城市试点合伙制,孵化地市级的合伙人公司,授以特许经营权,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一年后,新华三成立阅动数字产业孵化园项目,正式启动合伙人制度。经历三年的摸索,这一模式也取得很好的成效,尤其在下沉地区,满足了其日趋旺盛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2022年,新华三成立商业BG,在组织架构层面搭建平台,大规模复制此前成功经验。

“作为数字产业生态链龙头企业,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开放更多技术、产品和服务给‘泛新华三’的合作伙伴。”何平表示。

交付方式同步变革。今年5月,新华三一站式ICT销售与服务线上平台上线,借由“产品+服务”的商城模式,率先引入数字化解决方案的ToC交付方式。目前,商城已上架数万款产品和300余个解决方案。“新华三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与合作伙伴紧密联合、共同成长,组建3家10个亿、30家3个亿、300家3千万的合作伙伴强大队伍。”何平说。

在战略上,新华三搭建起事业共同体组织;在战术上,敏捷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已形成突击势头。

置身数字化转型深水区,新华三向垂直场景深耕迈进了一大步。

啃下“硬骨头”

有方法论、执行力的新华三,是广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近年来,这家公司深度参与广东多个新基建项目,涉及政府、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民航领域,新华三与广东机场白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民航物联网联合创新实验室,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与民航数字基建。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新华三参与建设的“城市数字大脑”为顺德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共治,支撑109项“不见面审批”服务、284项“一次搞定”服务。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新华三累计服务广东(主要包括广、深、佛、莞)近30条地铁线路,为线网指挥、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通信系统和业务上云等方面提供ICT基础设施。

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里,也有新华三的身影。

它承担了大桥90%以上的ICT基础架构建设,其中涵盖多项技术创新——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智能数字化平台及应急指挥等业务系统。

这些随处可见的应用场景显示,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和自身的全栈技术能力,新华三推动了广东数字化的新气象。

努力啃下“硬骨头”的新华三,在广东的产业布局和业务发展迈向一个新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不断升级,这块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ICT服务行业至少还有10-15年的红利期。”何平说。

他乐观预计,单就ICT当中的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 这一块业务而言,市场空间至少有100倍以上增长的可能。

未来将深耕智慧交通

2019年交通运输部发布《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 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天地一体的交通控制网基本形成。而随着交通行业数字化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实现突破式创新,加速迈向智慧化,成为交通行业面临的新问题。

交通行业作为最早引入了 ICT技术的行业之一,也存在局部数字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数字化能力,设备缺乏互联互通,分子行业之间无法协同,存在孤岛现象,且缺少标准化的数字化方法论。在交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随之一一浮上水面。

新华三集团交通事业部总经理赵飞认为,如今大交通行业正在发生三个层次的变化:“首先交通行业是由建设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在发生转变;其次是由独立的交通向综合大交通转变;第三是交通行业在由传统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在发生着转变。”

很明显,在未来交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赵飞认为,“新华三在追求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基建的运营操作技术的深度融合,去创新业务场景。同时,智慧交通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堆砌,而是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确如此言,交通数字化的本质是要解决业务问题,而关键元素就是业务场景,只有将数字化融入交通行业的每一个细分场景,各个场景的串联形成垂直行业的数字化,垂直行业的数字化再进行串联融合,就实现了整个大交通行业全面数字化。

因此,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是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和业务流程的改造与重塑两部分组成,同时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让数字化转型更安全。

客观地说,大交通行业是由多个子行业组成,要推动整个大交通行业的数字化,需要深入每一个子行业,并以最佳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赋能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文章来源: 感知芯视界,21 世纪商业评论,科技象,溪村叙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