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新”在哪里,该如何构建?

能源投资喵 2023-01-09
38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现代能源体系解决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指导思想,并发展延伸了新型电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进一步突出强调了“体系”这一关键词的“新型”发展形态。新型能源体系之“新”,在于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深化。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框架,某种程度上是对能源体系顶层设计的再审视、再设计,是现代能源体系的“2.0”版。

一、新型能源体系框架构建的方法论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框架是“自上而下”的体系使命分析与“自下而上”的体系成员集成相结合。

首先需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高度思考新型能源体系使命需求。研究团队认为,新型能源体系的使命是:保障国家安全、引领绿色发展、人人享有美好能源。

以此使命为依据,从结构、功能、目标、环境、治理五个维度解析新型能源体系,并初步提出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和规划建设重点。

此外,考虑到提升能源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特别是在能源安全供应面临挑战时的体系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也在体系框架设计时增设体系平台层,作为体系信息中心、安全监测预警中心和指挥中心。新型能源体系框架概念详见下图。

二、以能源安全为战略主线

首先,战略主线仍是能源安全问题,这是战略性、根本性问题。能源安全是有成本、有技术可行性等要求的,有全球共性发展瓶颈,也有我国的独特性问题。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全球能源强国大国均在各自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大框架下进行“安全、清洁、经济”三者的阶段性权衡和取舍,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回摆”现象,也难改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决心。对我国而言,除“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能源禀赋,以及超大的能源消费体量等常规因素外,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中国范式”是“安全、清洁、经济、共享”的四方统筹,难度更大,这是因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惠性,能源领域更应如此。

更进一步看,这种“共享”也给出了破解之道,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全环节的突出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需求导向、扩大高质量内需,以更具包容性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依托,全面释放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创新潜力、充分释放活力。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资本为核心实现工业化、以工业化定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认知模式,我国的现代化是以土地、资本、数据和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推动全体人民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来定义的现代化,将走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能源行业就是各种创新要素的汇集领域,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和策源地,是可以充分发挥人民创造性的关键领域。

综合来看,新型能源体系从根本上仍是以能源安全为战略主线,与能源安全新战略一脉相承。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能需求为前提,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最大煤炭清洁利用体系优势,聚焦战略定位、行业信心、技术支撑、社会稳定四大关键问题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化石能源领域形成长期可接续产能、极端情况可替代产量的基础能力,科学合理、安全有序地规划建设水电和核电,把握非化石能源合理替代节奏,高质量规划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基地,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纵深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三、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驱动力

能源科技创新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最关键的驱动力之一。“双碳”战略目标下,能源科技创新的继承性发展、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和整体性重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确定性极高,也面临着资本逐利性、地方政绩冲动等的冲击。我们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更要坚持自信自立、充分依托举国体制优势形成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包括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成熟商业模式的设计形成等全流程。

具体来看,要着力解决好当前“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问题,形成兼具继承性、紧迫性、颠覆性,涵盖单项级和系统级等不同维度的能源科技创新图谱,研判重大战略方向、优先攻关领域、多元技术路线协同和相互支撑关系、重要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关键环节替代性策略预案、技术经济性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是否充足、全球重大科技创新输入性“挤出”效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双碳”目标与能源重大科技突破的一体化设计。

在推动方式上,未来十几年内,必须充分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顺应当前重大科技创新中大国竞合色彩日益浓厚的趋势,发挥好国有骨干企业产业链“链长”和原创技术“策源”作用,推动能源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和产业现代化升级,牵引实现全产业链各利益相关方发展诉求和产业升级战略方向的协同一致,释放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尤其要发挥好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为重大能源科技创新提供海量应用场景、为我国创新体系技术能力提升提供迭代支持。

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从行业定位来看,新型能源体系是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全面融合的体系,该体系最大特征是“融合”,融合的背后是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激烈博弈,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甚至重构,因此,现代化的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可或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同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相关部委对“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的解读,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强国等战略要求的提出,均十分显著地将能源置于经济系统中考量,能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要加快规划建设的,也是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全面“融合”,内涵较为丰富。一是电力主导融合包含油、气、煤等在内的大能源系统,顺应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势,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谋划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灵活性调节能力、基础设施融合等均是融合的“催化剂”。二是能源电力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参与上述领域的低碳工艺流程再造。这意味着社会进入高度电气化时代,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或超50%,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或达到10%-15%左右的水平。三是围绕能源电力产业现代化升级,依托我国战略纵深优势融合形成一系列多元化产业集群。四是成熟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融合。

融合发展之下,新型能源体系相关利益主体大量增加,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利益冲突更大,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能源电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快速迈进。要完善可充分反映能源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释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厘清市场和政府的权责利界面,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多重战略目标下的政策协同,释放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组织的治理效能。

五、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如果走欧美发达国家老路,去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战略抉择。在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中,能源革命占据重要的支柱性地位。要打破以能源资源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消耗为特征的增长魔咒,就要坚持创新引领、放眼未来的长远视野,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化石能源采储消为突破点,构建成本低廉、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我国快速占据能源革命的先机,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

第一,加快布局适应未来需要的能源体系。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具有不可再生性、高污染性和高排放等特征,与之相比清洁能源普遍具有可再生、低(无)污染、低排放、存量丰富等明显优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将加速发展与快速布局,能源供给领域势必引发新一轮替代和洗牌。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要加快布局适应未来需要的能源供给、需求、技术、管理体系,将能源安全的线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在能源与发展等命脉领域所受的掣肘与“卡脖子”窘境,增强国际能源领域话语权,做好中国事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以人为本推进能源体系全方位变革。人民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更是能源体系变革的直接推动者和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人。因此,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重视相关群体的根本利益,做到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顺应民意、改革惠及大众。具体到实践中,应合理制定能源体系改革的中长期规划,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序稳定推进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相对优势,稳定革新现有能源产业管理、技术研发、人员配置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弹性治理,综合研判改革的方法、路径与时间节点,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着力提升改革的精准性、先进性和完成度。需要注意的是,能源产业是许多偏远地区的支柱型产业,是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当地能源产业的兴衰更关乎许多家庭的生计问题。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能源改革可能引发的地方财政和民生问题,缩短和减轻改革引发的阵痛,是各级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迫切问题。

第三,坚定引领能源革命、重塑人类文明的信心和使命感。当今时代,信息革命如火如荼,发展理念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把握新时代能源革命脉搏、实现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适应性变革,是关乎我国能否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命题。作为全球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肩负14亿多人民的能源安全责任,同时又面临紧张平衡的能源供给严峻形势,需要坚定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引领能源革命的信心、耐心和决心。在这场能源革命全球竞争中,我们需要牢记使命,为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增进人类福祉、重塑人类文明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源: ​能源决策参考,决策与信息杂志,南方能源观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能源投资喵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