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再当“价格屠夫”,几家欢喜几家愁,拼价格国产车能扛得住吗?

车评速递 2023-01-11
1743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2023年伊始,特斯拉通过降价“自刀”的方式,成功引爆新年汽车圈首个舆论热点,并让旗下的两款国产车型迎来历史最低价格。

其中,国产Model 3售价区间为22.99-32.99万元,降幅2-3.6万元;国产Model Y售价区间为25.99-35.99万元,降幅2.9-4.8万元。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不仅让消费者懵了,也让不少竞争对手有种“狼来了”的危机感。

1、降价风波,几家欢喜几家愁

其实这已经是特斯拉近两个多月来的第二次降价了。在去年10月份特斯拉就曾进行过一次价格调整,最高降幅达3.7万元,并且在第四季度还推出各种变相降价促销的活动。一连串的让利行为,引来不少老车主们的不满,买早的车主更是一脸懵逼,“刚提两三个月的新车,还没过磨合期就降了6万多块钱”。虽说提车打八折,但也不该是这种穷追猛打呀。于是特斯拉第二次降价就成为老车主维权的导火线,全国出现了多起特斯拉维权事件,不过从目前的维权效果来看,想要获得一定补偿的概率很低很低。

特斯拉降价在寒了众多老车主的心的同时,也让不少等等党取得新的阶段性胜利,对特斯拉品牌认可度颇高的消费者,开始趁着大幅让利的机会抄底入手。而大批订单的涌入,导致特斯拉Model Y部分车型的交付周期从之前的1-4周延长至2-5周。可见特斯拉的“降价促销”对意向用户和潜在用户有着很大吸引力的,只是苦了同级的竞品车型们。

在20-30万元的汽车市场,Model 3的接连降价,使得比亚迪汉、小鹏P7、长安深蓝SL03、蔚来ET5等众多新能源车型不再具有价格优势,不少合资燃油车型,如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等也将面临更多的市场压力。虽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都表示有自身的产品定价和销售节奏,不会被特斯拉牵着鼻子走。但由于都处于同一个市场竞争,特斯拉的降价势必会造成同级竞品的销量波动。

2、利润率高高在上,降价起来有底气

特斯拉频频降价,从曾经的30万杀到23万,还能有钱赚,那在曾经卖30万的时候,岂不是赚大了?

当然,汽车的成本,与规模、市场、上、下游的供应链成熟度有关。但任何一款电动车,都离不开几个部分,比如装配、底盘、电子电气(E/E)架构、白车身/外型、内饰、动力总成/传动系统

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为:装配、底盘、电子电气(E/E)架构、白车身/外型、内饰、电池/电驱等。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少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但多了电池/电驱这些。

按照奥伟公司的数据,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装配更为简单,但电子电气架构相对复杂。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但多了电池/电驱这些,至于底盘、内饰、白车身等成本差不多。。

整体来看,级别差不多的电动车、燃油车,本身的成本会有一些差别,电动车会稍多一些,因为传感器会多一些,普遍来说,会高个30-45%左右的成本。

一台C级燃油车的成本大约在1.4万欧元(10万元)左右,而一台C级电动车的成本大约在1.8-2万欧元(13万-14.5万元)左右,受电池的影响较大。

我们按2万欧元算,也就是说一台C级电动车,基本主要成本大约也就是14.5万元左右,其它的成本就是营销、管理等等费用了。

而特斯拉规模大,成本控制能力又极强,再加上特斯拉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度,所以特斯拉的成本,理论上来讲,就算同样的配置、性能, 也会比国产新能源车更低,并且低很多。

所以特斯拉有底气降价,在现在这个22.99万的基础上,肯定还有再降的空间,还会有利润。

但国产车就难搞了,规模小,投入大,研发成本高,又喜欢堆些花里胡哨的高配置,比如激光雷达、冰箱等,且对供应链的掌控程度也不高,成本是高于特斯拉,目前像蔚小理、华为问界、零跑、哪吒等都是在亏钱的,真没有与特斯拉没有打价格战的能力与底气啊。

3、华系新能源崛起,特斯拉不如以前拔尖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刚刚国产的时候,在某些方面的产品力是十分突出的,比如高规格的底盘(前双叉臂悬挂)、迅捷的加速(双电机版本3秒级加速)、出色的电控技术(差不多的电池容量和车重,续航优于对手)、优秀的驾驶辅助功能等等,这些都是特斯拉迅速打开市场的要素。

但随着华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崛起,特斯拉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被追上,同时华系产品的价格也比特斯拉来得实惠。此外,特斯拉的一些缺点在面对华系新能源时也被放大,比如内饰风格简陋、车身尺寸较小、乘坐舒适性不佳等,特斯拉从当年的电动车标杆变得不再那么的非它不可。所以这也直接反应在它的销量数据上,不再如前些年那样势如破竹,一些核心城市的展厅也被关闭,以减少开支。

在2022年快要结束的那几年,也就是12月月底,特斯拉的股价可以说一泻千里,从2021年11月的历史高点下跌了73%。在12月,仅仅一个月,特斯拉的股票就跌了44%,是上市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个月,要知道,特斯拉从没有在一个月内下跌超过25%。资本市场不看好特斯拉,这是会让马斯克真正感到压力的来源,因此急需一波上涨的销量来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文章来源: 车评社,GO车情报员,互联网乱侃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评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