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又有20万吨产能投产,小厂开启价格战,产能过剩提前到来?

新材料科技 2023-01-17
3690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1月15日,广东宏宇集团子公司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万吨/年负极材料项目石墨化炉送电仪式在兰州新区顺利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53亿元,整体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万吨石墨化材料及20万吨负极材料。

项目是填补甘肃省乃甚至西北地区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空白的重点项目,能够有力推动兰州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不同类型负极材料各具优势

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之一,负极材料在锂电池中作为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快充能力等性能,在锂电池成本的占比为5%~15%。

负极材料可分为碳系和非碳系负极材料两大类:碳系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硬碳、软碳和石墨烯等,其中,石墨材料可进一步分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中间相碳微球;非碳系负极材料包括钛基材料、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氮化物等。

目前,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占据着90%以上的负极材料市场份额。相较于其他材料,人造石墨循环性能好、安全性占优且工艺成熟、原材料易获取,成本较低,是非常理想的选择。石墨负极最核心的问题,则是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的理论上限为372mAh/g,而行业头部公司的产品已可实现365mAh/g的能量密度,逼近理论极限,未来的提升空间极为有限,急需寻找下一代替代品。

在新一代负极材料中,硅基负极是热门选手。其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理论容量比可达4200mAh/g,远超石墨类材料。尤其随着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加速了硅基负极的商业化应用,预计2023年硅基负极材料会有规模级产能释放。但作为负极材料,硅也有严重缺陷,锂离子嵌入会导致严重的体积膨胀,破坏电池结构,造成电池容量快速下降。

目前通行的解决方案之一是使用硅碳复合材料,硅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碳颗粒则用来缓冲充放电过程中负极的体积变化,并改善材料的导电性,同时避免硅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

基于此,硅碳负极材料被认为是前景最佳的技术路线,逐渐获得产业链内企业的关注。不过与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除了加工技术仍不成熟外,较高的成本也是障碍。当前的硅碳负极材料市场价格超过15万元/吨,是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两倍。未来量产后,电池制造商也会面临与正极材料相似的成本控制问题。

2、2022年负极材料密集增扩

9月27日,亿纬锂能与贝特瑞签订《增资合同书》,宣布将共同对贝特瑞(四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贝特瑞”)增资。根据协议,贝特瑞和亿纬锂能拟分别向四川贝特瑞增资8.26亿元和8.84亿元。增资完成后,四川贝特瑞的注册资本将增至22.1亿元,母公司贝特瑞对四川贝特瑞的持股比例也将由原来的100%变更为60%,亿纬锂能则将持有四川贝特瑞40%股份。

签约双方计划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宋家坝产业园区合资建设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实施主体为四川贝特瑞。建设目标为在2024年6月30日前形成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

9月28日,中科电气宣布,与甘眉工业园区管委会拟签订项目投资补充合同,将原计划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变更为建设“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内容包含年产13万吨负极和10万吨石墨化生产线,以及仓储、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由约25亿元,变更为约28亿元。

对于项目扩产,中科电气表示,该举措是公司产能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公司锂电负极业务规模,满足不断增长的锂电负极市场需求。

据了解,当前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影响,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旺盛,短期内负极材料供需处紧平衡状态。负极材料厂商基于现有客户扩产及市场增长预期,纷纷进行增资扩产。

从投资主体来看,既有贝特瑞、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传统负极材料玩家,也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此外还包括石大胜华、君禾股份等跨界者。

值得一提的是,头部电池企业亲自下场参与负极材料产能建设,主要出于保障供应链安全和降本考量,同时对于电池未来需求也比较有确定性信心。

不过,负极材料未来也面临产能过剩隐忧。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负极材料投扩产项目超过30个,涉及规模已经超过400万吨,可满足超4000GWh电池生产需求。

3、“小厂价格战” 多家头部企业表示未受影响 产品供不应求

今年二季度,财联社记者多方了解获悉,负极材料行业整体供不应求,个别头部企业提价,预计全年成品缺口在30-40万吨。但近期,有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小型负极材料厂商产能过剩,已经出现价格战。

据财联社记者多方求证,小厂价格下跌尚未传导至头部企业,头部负极厂商仍然处于满产状态,供不应求。

杉杉股份(600884.SH)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订单饱满,产能接近满产状态。根据公司今年的产能释放进度,预计今年全年有效产能在15万吨-17万吨,公司当前出货量整体与有效产能规模保持一致。

对于小型负极厂出货过剩引起的价格下跌,是否会蔓延至头部企业,杉杉股份相关人士进一步分析,公司产品主要定位中高端,与中低端的产品价格会存在一定差异。

璞泰来(603659.SH)董秘韩钟伟也在三季度业绩会上表示,公司三季度负极材料产能利用率保持满产水平。目前,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产品供不应求,公司正在加快四川紫宸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建设项目。

对于头部负极厂与非头部负极厂产品价格的差异,常柯对财联社记者分析,小型负极材料企业价格下降,一方面其成品除了合作的电池厂外,部分成品会交付给头部负极材料厂,进行造粒、混掺等工序品质优化处理,头部大厂为压缩成本而低价收购。

另一方面,小型企业负极材料产品多为普品,品质良莠不齐且出货不稳定,以至于出现出货过剩,从而倒逼价格下调。未来随着头部大厂产能的提升,势必会淘汰部分小厂产能。

4、产能释放超预期 石墨化、负极材料降价趋势渐显

但即使是头部负极厂,其产品亦非没有降价的可能,财联社记者多方了解,随着更多成品与石墨化产能释放,目前负极材料与石墨化产能紧缺程度较上半年已有所缓解,据上海钢联数据,负极原材料、石墨化加工与成品价格较上半年有所下降。

石墨化是人造石墨生产制备的关键环节,占据负极材料生产的主要成本,此前因产能紧缺,石墨化外协加工费从2021年年初15000元/吨逐步攀升,今年上半年最高达到28000元/吨,负极材料头部企业优先进行石墨化产能释放,以提升石墨化自供比例。

不过,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三季度已有所回落,上海钢联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石墨化加工均价为2.3万元/吨。

据常柯分析,目前石墨化的产能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过剩迹象,尤其某些新进入企业为抢夺订单,肆意压价至成本价格1.4万元/吨附近,但由于冬季天气渐寒带来的运输受阻或生产影响,且生产地区疫情的反复,预计石墨化价格在今年年底降至2万元/吨。

记者从中科电气证券部人士处获悉,业内石墨化产能紧张程度跟上半年相比有所缓解,原材料价格较一、二季度有所下降,但是就负极材料价格来看,公司价格还是(维持)较好的。

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则在三季度业绩会上坦言,目前石墨化加工配套产能有所缓解,但碳化加工配套产能依然偏紧。随着行业内负极各工艺产能释放和原材料价格的回落,负极材料的价格在未来也将有一定的回落。

杉杉股份相关人士则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有效产能释放需要一定时间,预计明年负极材料产能整体仍然会是偏紧状态,但不排除中低端产能竞争会加剧,公司产品主要定位中高端,产能仍然偏紧张,与中低端的产品价格会存在一定差异。

其继续表示:“如果明年石墨化价格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基于负极成本下降,根据负极材料行业产品的定价原则,产品价格也会有所调整。”但就目前而言,“整体产能还是比较紧张,公司负极产品价格整体稳定。”

常柯分析,整体来看,负极材料供应偏紧,尤其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成品依旧存在缺口,随着欧洲能源危机及光伏等对储能市场的需求拉动,对人造石墨的储能方向的产品随之增加,而头部企业的产能释放势必会压缩一些部分小厂的一些订单,预计2023年负极材料普品会出现过剩。

“预计全年负极材料需求量超120万吨,其中Top5出货超89万吨,整体负极材料出货120万吨以上。随着负极材料产能逐渐扩大,下游需求端电池厂对材料端降价意愿强烈,后续负极材料价格将进入实质性松动阶段,预计2022年底中端负极材料价格在5万元/吨附近。”常柯称。

5、产能过剩预期下 高端化、一体化、融合化负极厂或突围

产能过剩疑云一直笼罩着负极材料行业,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负极材料投扩产项目29个,涉及规模400.6万吨,国盛证券10月发布的研报按照单GWh耗量1200吨来计算,对应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约299万吨。

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不可避免,产能过剩整个行业会洗牌,小型企业虽能供给负极材料产品,但是只供给普遍的负极材料产品,针对客户定制化、结合客户研发需求的产品,短时间内供给不上。

产业链协同合作、产业链融合是负极材料行业的一个趋势,“我们跟下游客户合作比同行更深入,对未来市场会更加有信心一点。”据悉,中科电气继与亿纬锂能(300014.SZ)、宁德时代(300750.SZ)合资办厂后,9月再批公告显示,比亚迪(002594.SZ)亦成其中一员。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逐步提升,市场需求在增长,客户的产品也在做升级,因此中高端产品需求在上升,因此对于璞泰来来说,在中高端产品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也会更加有利。

针对产能过剩预期下,哪些企业有望“突围”,常柯分析,在石油焦、针状焦等焦类价格供应紧张、石墨化自有率不足而付高昂的外协加工费、硅基负极、硬炭等新型负极材料不断更新、下游电池厂不断压价等情况下,未来具有产能一体化、原材料等成本优势、不断创新的技术团队及超前战略布局的负极材料企业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 电池中国网,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材料科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