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 50 系列强势回归,华为如何跨越寒冬?

数码超人 2023-02-01
2586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近日,央视的品牌强国播出了关于华为Mate系列发展的纪录片,讲述了华为品牌不畏艰险,专注创新,一路走来,成为经典的故事,引发了网友和业内媒体的广泛讨论。在如今复杂变化的形势下,华为Mate品牌的成长故事,无论是对于提振数字经济行业的信心,还是树立创新发展企业的榜样,都很有意义。

放眼全球的战略家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当下,互联网以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沟通、交流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送、呈现、挖掘和共享,正在颠覆传统经营模式,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互联网思维开始盛行,甚至颠覆、超越以往的工业科学管理模式。

2015年10月,任正非接受了《福布斯》杂志专访,畅谈了对中国创新、“互联网+”、“工业4.0”等热门话题的看法。任正非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实业,解决人们的生存、幸福问题。实业是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中间,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国家要踏踏实实迈过工业化才行。另一方面,云计算正在摧毁基于卖产品和卖服务的传统IT业,包括软件、硬件、网络设备和传统IT服务厂商等。云计算的颠覆性有可能是IT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革命。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挑战,任正非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认识,并吹响了坚定的冲锋号角。“当前4K/2K/4G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个战略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我们的战略目的就是高水平地把管道平台做大、做强。”2016年1月13日,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工作大会上表示。

任正非以“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为核心,分析了华为如何立足主航道,在已发现的战略机会上聚集能量,迅速做大。他提出,终端业务要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企业业务要抓住成功的部分,先纵向发展,再横向扩张。智慧城市、金融行业的IT正向云架构转型,电力行业转向数字化,政府和企业扩大对云服务的需求,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机会。华为要敢于和大数据、云计算的科技巨头博弈,以迎来新的历史转折,实现更好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运营商业务、终端业务和企业业务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步入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对于华为来说,最大的变量,也是更具战略性和颠覆性的,还是云计算技术,这关系到华为的立身之本以及未来生死。这一次,任正非再次表现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向世界水平高科技发起冲击。

“未来将是一个全联接的世界。”这是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孜孜以求的信念。20多年来,华为抓住中国改革开放和ICT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华为坚持聚焦战略,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创新,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华为在构建高效整合的数字物流系统,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和交融等方面一马当先,推动了行业和社会进步。

华为Mate50 系列为什么可以成功?凭的是硬核科技实力。正如纪录片中所说," 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我们选择最难也最有价值的那一条。"

" 捅破天 " 的信号

在南方周末 2022 十大高燃瞬间事件的盘点中,华为 Mate50 系列入选,与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国产大飞机等一同出场。之所以入选,是因为 Mate 50 系列作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首次将复杂的卫星通信终端 " 装 " 进手机,真可谓是 " 捅破天 " 的信号。

传统手机受到地面通信网络覆盖的限制,并不具备全时段全天候通信的能力,在抢险救援、无人区等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场景下,无法发挥作用。而华为 Mate 50 系列的北斗卫星消息功能,用卫星通信解决了通信网络覆盖盲区的问题。

用终端手机这么小的设备,跟 36,000 公里外的卫星去通信,看上去似乎没有可能,但这支平均年龄不足 30 岁的研发团队坚信技术没有边界,想象力才是技术的边界,最终历时三年的研发,完成了一套全新的通信协议,并跨过 31 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并历时 18 个月进行场外测试,北斗卫星消息功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得到验证,被装进了 Mate50 系列中。

通信与定位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北斗的出现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北斗和华为的合作则预示着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大众智能消费终端也将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获得更多功能的延伸。

" 摔不坏 " 的玻璃

华为在研究中发现,智能手机行业 50% 以上的售后都与屏幕损坏相关。屏幕可靠性已经成为用户日常用机和使用普遍遭遇的痛点。

华为 2012 实验室作为华为内部最 " 神秘 " 的研究机构,研发团队从钢筋混凝土的里面找到灵感,在玻璃中加入坚硬晶体,构筑支撑结构。理论虽然清晰明确,但要真正实现玻璃的透光度的同时,还要保障其坚韧耐摔的可靠性,仍有无数道关卡要过。甚至在研发过程中,因为结果不如预期导致产品可能无法上线,研发昆仑玻璃的同事泪洒当场。在一次次方案更迭、跌落测试中,持续近四年时间,最终实现了一片手机面板玻璃中含有数量高达亿亿个的高强度纳米晶体,将整机的抗摔能力提升至 10 倍的目标。

华为终端 BG 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这样描述研发的艰难:" 这里面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应该说九九八十一难都不为过。" 如果说 " 摔不坏 " 的玻璃是一个奇迹,华为的研发人员就用四年时间和无数次失败成就了一个奇迹。

正如余承东所说:" 我们为啥叫昆仑玻璃?昆仑精神,敢于攀登,不畏艰险,这始终是我们团队的精神,拼搏的精神,不屈的精神,也是我们华为公司的精神,致敬极致中的敢为!" 昆仑玻璃的研发成功,背后正是昆仑精神所代表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

" 可以动 " 的光圈

2011 年年底,华为开始转向手机业务,华为终端首席运营官何刚开始主导华为影像项目。

在何刚看来,华为影像的成功需要软件、硬件、算法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华为与徕卡开启长达 6 年的合作,成功将色彩与影调的表现力引入到移动影像领域;在移动影像演进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被攻克。

在持续不断深耕影像的过程中,华为积累了自身对移动影像的了解和经验,并在 2022 年发布了独立的移动影像品牌—— XMAGE,开始在移动影像领域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而 Mate 50 系列成为了首批搭载 XMAGE 影像的旗舰机型 。

华为 Mate50 系列主摄借鉴了传统相机上镜头光圈可调节的设计,业界首发十档可变光圈镜头," 可以动 " 的光圈的难度在于需要在 0.4 毫米厚度的空间里搭载 6 个叶片,这对制造工艺是极大的挑战,设计团队前后经历了 20 多版叶片设计改动,四版结构修改,最终才实现了光圈动态的无极可变。而可变光圈的实现,带来的收益是,消费者可以通过调节 6 个光圈叶片的开合,实现进光量的控制,随心调整景深范围和虚化程度。

从 " 捅破天 " 的信号到 " 摔不坏 " 的玻璃,再到 " 可以动 " 的光圈,这些都是体现了华为对技术的坚持与执着。科技公司,只有将技术视为立业的根本,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文章来源: ​隔壁老王爱搞机,行走北斗星vlog,懂懂笔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