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撤单,一家暂缓,需求巨大的改性塑料,技术壁垒在哪里?

材料铺子 2023-02-03
1975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近期,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申请的总额约5.9亿元用于高性能改性塑料项目的IPO中止。

此外,上海聚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会当日直接遭到暂缓审议,涉及3.9亿元的高性能改性塑料项目,成为2023年第一家IPO暂缓审议企业。

目前,国内高端改性塑料仍以进口为主。而随着国内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头部企业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1、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当前,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竞争格局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型外资企业、规模内资企业、小型内资企业,大型外资企业在改性塑料高端市场仍占据主要地位。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改性塑料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但产能超过3000吨的企业仅70余家,产能超万吨的规模内资企业较少。

对于大多数小型内资企业而言,由于生产规模较小,通常难以进入大型汽车制造及家电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多通过合作或代工的方式获得订单。不过,改性塑料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大型国际化工企业如巴斯夫、陶氏、杜邦、SABIC等。

国内改性塑料企业大都是从国内家电和汽车行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开始兴起,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大型化工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高端改性塑料市场仍以进口为主,进口替代需求较大。

不过,近年来,规模内资企业已经开始奋起直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大型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部分企业以研究开发功能化、高性能化产品为抓手,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上游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加强产品的自主研发,也带动国内改性塑料行业整体创新速度加快。

市场需求在不断加大。据预测,到2025年,仅汽车领域改性塑料需求量将达1180.24吨,其中新能源汽车改性塑料需求量达236.21万吨。在国内“以塑代木”、“以塑带钢”、汽车轻量化、家电材料高性能化等趋势的推动下,我国塑料改性化率有着巨大的空间。

2、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

就汽车市场来说,改性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占据19%左右的份额。目前,汽车正在经历从传统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的重大变革,智能化、轻量化是汽车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

改性塑料材料凭借密度低、强度高、成型工艺性能良好等特点,成为汽车轻量化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汽车内外饰、电子电气以及动力总成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尽管受到芯片短缺以及疫情反复的影响, 2021年汽车市场仍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608.2万辆和 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 3.8%,按照单车改性塑料用量150kg来计算目前我国汽车领域对改性塑料的需求为391万吨左右。

随着 “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推动,改性塑料在减重降耗方面的优势将推动汽车制造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表明,2035年乘用车轻量化系数至少降低25%,在当今的汽车市场环境中,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和激烈的竞争共同导致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快速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1kg改性塑料可以替代2-3kg钢等密度较大的材料,而整车重量每降低10%,油耗降低6%-8%。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汽车减重也可谓是迫在眉睫,而改性塑料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关键。

3、行业进入壁垒

改性塑料行业作为高技术、高门槛、先进性行业,对于进入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技术、规模、资金和客户等四方面壁垒。

技术壁垒

改性塑料的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不同应用场景对改性塑料材料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改性塑料行业对于企业在配方、工艺方面的研发能力要求较高。此外,随着下游产品对改性塑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强度、硬度、韧性、阻燃性等基础要求的标准在提高,而且在电学性能、卫生安全性能、环境友好性能等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持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满足下游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并谋求发展。

规模壁垒

改性塑料生产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不同客户的产品配方有所差别,生产切换影响生产效率并导致成本上升。规模化的生产使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并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产品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难以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研发。

资金壁垒

新材料行业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加持下,正处于较好的发展阶段。改性塑料产品持续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由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及下游客户均主要为大规模集团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需求也较高。此外,扩建产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影响力,也需要大量资金。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对新进入企业的资金实力将形成一定的挑战。

客户壁垒

改性塑料的下游客户对上游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对供应商有较为严格的审批流程和较长的认证周期,一旦确定合作关系,客户通常愿意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以保证上游货源的持续供货以及稳定的品质。同时,通过进入客户的认证体系公司也能够更迅速、准确把握客户对于新产品的性能需求,从而生产出更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双方会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彼此的信赖程度和认可程度。因此,新进入者在客户开发阶段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和较长的周期。

文章来源: 中国非金属矿信息平台,碳材料大会,览富财经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铺子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