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回归合理,地面电站或迎春天

细说光伏 2023-02-07
3296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2021年6月11日,光伏行业迎来里程碑时刻,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

经历十余年的奋斗后,中国光伏行业终于迎来了平价上网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光伏电站正式进入了“拼内力”的竞争。

作为产业链的终端输出环节,光伏电站直接承受国家的行业政策,并向上游产业链传导。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光伏电站的生存状态几乎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状态。

01

光伏电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光伏电站运营即光伏发电,是指企业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后,将电力出售给国家电网。一般而言,我国的电力销售模式为电站将电力销售给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再将电力输送给终端用户。

目前来看,光伏电站主要分为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两大类,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规模普遍较大,主要安装于山地、水面、荒漠等较为宽阔的地域,分布式光伏电站一般装机规模小,安装较为灵活,如常见的“光伏屋顶”等。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双碳”目标的持续升级,是光伏电站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从艾瑞咨询统计的有关全球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结构来看,除了钟情核电的法国外,其他国家的碳排放均主要来源于电力与热力环节,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更快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各国就必须要减少这一环节的碳排放。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就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手段。

从2020年我国的电力供应结构来看,目前清洁能源发电量在我国总发电量占比为32%,其中光伏与风电合计占比仅不到10%;从装机量来看,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其中光伏与风电合计装机量为24.31%。综合来看,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电仍然以水电为主,光伏和风电的实际渗透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但由于水电受资源限制较大,未来进一步装机增长空间有限,故清洁能源想要进一步替代火电的重任便落在光伏与风电肩上。而鉴于光伏与风电发电的不稳定性,补充火电的缺口则需要有更高的装机量。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到2050年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将会比2020年增长831%,总体规模达到2360GW。

在巨大的行业蛋糕面前,光伏电站作为产业链的终端输出环节,长期来看,有着非常确定的发展逻辑。

2020年我国发电量和发电装机结构

那么作为光伏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来自于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其中,收入和成本构成如下:

收入端:电站出售给国家电网的电力的价格叫做上网价格,过去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上网电价无法做到与煤电保持一致,因此国家在煤电上网价格的基础上给予光伏电价一定的补贴,所以目前在运营的光伏电站上网价格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光伏上网电价=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光伏补贴价。

因此,光伏电站的营业收入也就来自于两个部分,即与国家电网按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结算的售电收入,以及国家给予的补贴。

成本端:光伏电站为重资产运营,且基本不需要投入原材料,因此光伏电站的营业成本主要由固定资产折旧构成。以太阳能为例,截止2021年中报,太阳能固定资产总投入额已经达到332.57亿元,其中光伏组件等发电设备294.38亿元,房屋及建筑物17.95亿元。在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额之下,每年由光伏组件和土地资源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就成了企业最主要的成本来源,如下表所示,2020年,太阳能折旧费用高达11.44亿元,度电折旧占比为92.77%。

费用端:光伏电站一旦建成就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部分企业出于提升ROE的考虑会选择债务融资扩大光伏电站规模,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财务费用实际上也成为决定电站能力盈利的一项重要因素。

综合来看,光伏电站的利润=(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光伏补贴价)*售电量-折旧-财务费用。考虑到光伏电厂收入端主要受国家补贴政策和国家电网上网电价的影响,本质上并不具备定价权,因此,如果剔除补贴影响后,从完全成本(成本+费用)的角度,折旧与财务费用共同成为决定光伏电站运营能力的关键。

光伏电站盈利模式简图 

回到光伏电站本身,与房地产的境遇类似,2018年以前,光伏电站运营行业主要由民营企业主导,大量民营企业依靠不计成本的债务融资疯狂提升装机量以获取光伏补贴,这一阶段的光伏电站企业主要依靠光伏补贴盈利。

2018年“531新政”后,光伏补贴大幅滑坡,行业融资收紧,新建电站的光伏补贴无法再覆盖高额的折旧与财务费用,此时光伏电站成本把控的重要性开始凸显。部分民营企业(如协鑫新能源)2018年以后开始出售电站以回笼资金来缓解债务压力;而另一方面,可低成本融资的央企则逐渐开始主导市场,这一阶段光伏电站企业的盈利逻辑也从吃补贴变成了主要依靠降本增效。

为了倒逼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提效降本,国家给予电站的光伏补贴从2011年的0.45元/度一直下降,到2021年降低至0元/度,实现完全平价上网。正如前文所述,在平价上网的背景下,失去补贴的光伏电站企业正式进入成本拼杀的时代,而综合成本最低的企业则最有可能真正从这场厮杀中脱颖而出。

02

组件价格即将归位,地面电站产业链能否“逆袭”?

连续两年的组件价格高启,让国内本身就面临各种成本挑战的地面电站进一步陷入瓶颈。根据数据,2022年国内光伏电站新增装机约87GW,其中分布式光伏超过50GW,集中式电站约为35GW。在装机占比上,分布式光伏已经连续两年反超。相较之下,在储能配比、土地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集中式电站在设备选型、新技术升级、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陷入被动。

实际上,在集中式电站被价格压制的这两年,产业中在提质增效上进行的创新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大部分的新技术与新方案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初始投资,所以在地面电站市场被价格抑制的背景下,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几乎无计可施。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组件高位的形势下,光伏电站投资收益测算愈发被动,“大部分项目都是贴着下限低空通过,设计方案比选的更多精力放在了能否通过收益率测算,而不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一位行业人士坦言。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产品采购亦或是EPC招标,价格已经成为这两年评标的核心因素,“为了收益率能够达标,甚至一部分项目在测算时微调了财务边界,这种情况下,投资商招标首要考虑的就是价格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初始投资的因素”。在价格为王的时代,低价中标往往是常态,同样的,投资商在初始投资这一关自顾不暇之时,也很难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表现。

进入2023年,行业都在期待价格归位,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当组件价格从2元/瓦高位跌至1.7元/瓦出头的价格时,投资商也正摩拳擦掌,计划大干一场。与此同时,作为对价格最为敏感的市场,集中式电站也将有机会重新思考如何从系统层面看待电站价值。

同样受困于价格与系统成本的制约,与地面电站相关的技术与产业也举步维艰。据光伏們了解,跟踪支架在国内地面电站市场的开拓也并不乐观。根据受访的一位天合跟踪相关人士表示,“尽管跟踪支架可以提高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但在高位组件价格的压制下,投资商更多的压力集中在收益率、初始投资上,无暇考虑更多”。

然而,当价格回归合理,光伏电站投资需要考量的因素也逐步多元化。面对全新的市场化环境,除了系统成本之外,光伏电站投资也要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变化。“能够多发电的创新技术将在光伏电站投资的新阶段迎来更多的机会,以光伏电站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为例,市场报价策略与收益率密切相关,而能否在高价时段发出更多的电量往往决定了一个电站在市场化交易中的优劣,而多发电量这部分就与电站设备选型密切相关,譬如目前的N型、双面、跟踪支架等便是行业比较认可的选择”。

实际上,在行业主流的几种创新方式中,跟踪支架是其中市场占比最小,但如果放眼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看,跟踪支架不失为一种降本增效的方式。

“土地和项目收益率是目前决定项目落地的两个重要条件,如何通过总平面的灵活布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设计优化新的焦点。跟踪支架的应用会带来更高的亩产发电量,更低的度电产本,非常适用于高直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在春夏交替、夏秋交替时期对于发电量的提升尤其明显”,一位资深设计人士认为,2023年随着国内大基地等大型光伏项目的建设推进提速,跟踪支架的应用将拥有广阔市场。”

事实上,跟踪支架对于提高光伏发电量已经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一种设计方案。有数据表明,跟踪支架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可提高10%~20%的发电量。而发电量每提升1%则可带来0.2%的IRR提升或是0.02元/瓦投资成本的降低。

随着2023年,国内价格回归合理,地面电站可能会迎来“十四五”以来年度新增规模最大的一年,而更多的新方式、新技术也将助力光伏电站投资进入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

文章来源: 光伏們, 融华新能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