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成难以挖掘的“金山”:新能源大潮下充电桩为何不赚钱?

车评速递 2023-02-13
4070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2022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8%,带动配套充电桩数量增长至521万台,基本实现2~3台车就配有一个充电桩。

需求和政策双重因素推动下,到2025年时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但我们翻阅数家头部企业财报发现,利润率低、盈利困难是普遍现象。

为什么充电桩总是不够?面对千亿蓝海市场,企业为何盈利困难?

1、充电桩为什么总不够?

充电桩是新能源车的“加油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

2018年在特斯拉model 3价格还在五十万以上的时候,充电桩铺设范围小、充电时间长以及冬季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电动车化身“电动爹”,道尽车主辛酸泪。

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重点领域。大家可以明显看到高速路上、小区门口的充电桩多了起来,但诸如高速排队、油车占位等吐槽并没有随之减少。

为什么充电桩总是不够?

第一,公众充电桩的总量不够,且充电速度慢。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用,充电桩可以分为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三种。

日常生活中,根据充电时间长短,又有快充和慢充之分。快充一般1.5小时内可以充满一台车,慢充充满则需要8~10小时,满负荷工作,快充桩一天可以服务16台车,慢充桩不到3台。

私人和专用桩的安装意愿取决于个人或团体,没有够不够一说,公共桩主要是应对车辆在外行驶途中临时补电的情况,也是被大家吐槽最多的。

随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自2018年来私人桩数量占总量比重就已超过一半。截至2022年10月,全国新能源充电桩共470.8万台,私人桩占比增长至64.3%,公共桩占比不足四成,其中又有一半多是慢充桩。

这种结构弱化了远途出游的便利性,导致节假日返程或出游的高峰期,“排队四小时,充电一小时”成为常态。

第二,充电桩分布不均匀。

充电桩的资源争夺战,在不同城市又呈现不同特点。

比如全国公用桩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18台公共桩,只要不出市,基本可以做到随到随充。但一些三四线小城市,本就只有零星几个充电桩,还因年久失修不太好用,返乡的车主想充电大概率只能从家里接插线板。

充电桩的密度,与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大城市密度高并不让人意外,但资源过于集中就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据智研咨询统计,2021年全国24座中心城市中,深圳公用桩密度最高,但利用率最低。与之相对,太原、郑州等城市平均充电桩数利用率超过80%,周转速度也相对较快。

这也说明,如果充电桩企业在一个地区密集投入设备,不一定能带来利润增长,反而可能因资源浪费导致亏损。

2、难以挖掘的“金山”

充电桩巨大的缺口,让不少投资者嗅到了商机。仅2014年,特锐德斥资6亿元成立了主营充电业务的特来电,聚焦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和运营业务的富电科技成立,万邦数字能源也在常州成立了星星充电。2015年,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提出“车桩比要达到接近1:1”的目标。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加持下,充电桩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根据天眼查数据,中国现存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为17.63万家。其中,2019年新增2.28万家,同比增长9.84%;2020年新增2.70万家,同比增长18.59%;2021年新增5.47万家,同比增长102.71%,总体呈现连年递增态势。从地域分布看,广东、江苏和河南位居前三,分别拥有3.2万家、1.9万家和1.7万家企业。

此前,英大证券行业研报表示,充电桩设备竞争激烈,市场空间超千亿。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1654万台,其中公共桩保有量将达到661.44万台,私人桩保有量将达到992万台。根据车桩增量以及充电桩单价测算,预计2023年至2025年之间,公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536.3亿元,私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26.7亿元。

3、路线之争还是破局之道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中,不仅提出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车充电需求的目标,还表示要加快车电分离模式探索和推广。换电,即通过直接更换电池的方式来完成电能补充工作。换电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平均时长3-5分钟,解决了充电时间长、排队时间更长的补能痛点问题。绿舟科技联合创始人万琳表示,换电站还能对换下来的每一块电池进行“快速检测”,针对电池出现的凹陷、破损和鼓包等问题,都能及时处理和解决。

其实,自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初,便存在着充电和换电两大技术路线之争,最后仍是充电的运用更为广泛。换电模式下,换电站建设成本更高,几乎是同等体量充电站的1-3倍。换电站占地面积更大,往往需要3-4个标准车位,并储备1.5倍于服务车辆的电池。奥动新能源联席董事长张建平曾表示,该公司旗下的首个换电站仅建设成本便高达600万元,差不多可以服务100辆车,后来通过不断改良,每辆车的成本单价也只降至1万元左右。

此外,不少车主从个人情感上也无法接受换电。刘敏买车时,蔚来的销售人员给她推荐过“电池租用服务”,可以大幅降低购车成本,但是她拒绝了:“汽车电池又不是共享充电宝,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心。”而且换电模式下,车主每次面对的都是陌生的电池,不了解其属性,不清楚具体续航里程,很难把握什么时候该换电,这种不安全感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新的焦虑。

有业内人士指出:“长期来看,换电仍将局限在特定场景和区域中应用,并不会成为主流模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充电与换电相结合的补能方式,才是最可行的。”例如,社区内可以采用直流小概率慢充与智能充电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超市、商场等消费场所可以采取慢充桩搭配快充桩;而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换电更为实用。

除了换电路线的尝试,各方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特来电开始向业主提供集EPC建设、设备销售和后期运维等全包服务;星星充电则推出“光明顶计划”,计划3年投资30亿元,吸引大量中小运营商加盟星星充电,从充电桩运营商变成充电平台提供者。

尽管充电桩行业前景广阔,但商业化情况并不乐观,用从业人士的话来说,不少充电桩企业是望着“金山”在要饭。根据特锐德财报,2019-2021年,特来电的总营收分别为21.29亿元、19.25亿元和31.04亿元,而净利润分别为-7512.26万元、-1.71亿元和-5132.08万元。而被誉为“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的能链智电2021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当年营收1.61亿元,同比增长332.5%;净利润为-2.52%,同比下降205.6%。

充电桩市场之所以会变成难以挖掘的“金山”,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在于盈利模式单一。目前,主流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分为三部分:充电服务费、电费差价和增值服务。其中,充电服务费为企业贡献了90%的营收,但其价格一般基于当地电费和物价局核定范围而定,企业并不能自主定价。

另一方面,充电桩投资回报周期十分漫长。有业内人士跟记者估算了一下,目前单桩设备成本为0.5元/瓦、综合建设成本1.3元/瓦,假设单桩利用率达12%,那么单桩租赁收入达3.2万元/年,不算维护成本的话,投资回收期长达4.9年,而一根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也不过10年。如果建设更多的充电桩,那就意味着原来每根充电桩的收入会下降,进一步拉低投资回报周期。

4、造血能力不足

尽管充电桩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但通向未来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比如充电桩企业普遍存在着造血能力不足、融资困难等现象。

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例,其在2021年的经营状况便不容乐观。

根据2021年财报,能链智电的总营收为1.61亿元,较2020年的3720.6万元增长332.5%,同一时期,净利润为-2.52亿元,较2020年的-8222.9万元扩大205.6%。

能链智电的业务构成分为线上充电解决方案业务、线下充电解决方案业务和非电增值服务业务,其中,线上充电解决方案业务为主要创收业务,在2021年创造了1.53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95.23%,而线下充电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706.8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39%。

2021年财报显示,能链智电巨额亏损的原因指向了暴增的销售费用。2021年,其销售费用为1.83亿元,较2020年的4721.4万元大幅增长288.0%,而销售费用增长进一步带动其营业成本增长,2021年,能链智电的营业成本高达2.5亿元,较2020年的7943.6万元大幅增长215.0%

受营业成本增长所致,2021年能链智电的毛利润为-108.9万元,而在2020年同期,其毛利润为-279.3万元。

不过,能链智电也尝到了充电桩行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甜头。2019-2021年,能链智电的订单量从700万单增至5500万单,增幅高达686%;交易额由2400万美元增至1.84亿美元,增幅高达667%,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综合能链智电的经营状况来看,至少可以窥得充电桩行业的两个现状:一是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充电桩企业已进入跑马圈地的阶段;二是充电桩企业商业化难言乐观且处境艰难。

在这种现象下,有充电桩相关企业拟将充电桩业务拆分出去单独上市,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换取长期发展的机会。

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充电桩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的前三名分别为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分别运营公共充电桩27.8万台、27.7万台和19.6万台。

即便体量如此庞大,特来电至今仍未实现盈利。据特锐德披露的数据,在2019-2021年,特来电的总营收分别为21.29亿元、19.25亿元和31.04亿元,同一时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69亿元和-1.35亿元。

造血能力不足是特来电谋求上市的根本原因。由于充电桩企业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以及运营效率低,导致其普遍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推动业务发展。

不过,上市并非万能灵药,对于充电桩企业而言,造血能力不足带来的连锁反应大概率会是融资困难。

比如在2018年7月,被誉为“充电桩第一股”的富电绿能宣布终止在新三板的挂牌交易。对于执意从新三板退市的原因,富电绿能董事长庞雷表示,“主要考虑的是融资困难的问题,决定打通新的融资渠道。”

无独有偶,遭遇融资困难的还有在充电桩领域颇具规模的普天新能源。2019年5月,普天新能源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拟出售55%的股权,但在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宛如烫手山芋。

不难看出,即便身处新能源发展浪潮的正中央,充电桩企业造血能力不足的现象在短期内或仍无解。

充电桩随新能源车诞生,短短十年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群体。据有关政策要求,我国规划在2025年时实现车桩比2:1,2030年进一步下降至1:1。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充电桩市场的蛋糕,还在做大,市场也远未走到终极状态。

发展空间固然是吸引众多资本入局的前提,但资本不计亏损也要分一杯羹的背后,是希望以充电桩为入口,串起对广告、保险、汽车金融、售车、交通工具租赁、汽车产业大数据等未来可行的商业模式的探索。

这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明白的事,但在此之前,到处插上自己的充电桩总是必下的一步棋。

文章来源: 子弹财观,江苏经济报,钛媒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评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