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迈入下半场,云创新企业该如何把握新机遇?

IT猿人 2023-02-14
275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2022,是云厂商们“分道扬镳”的一年。

与前两年的火热相比,云服务行业的2022年,实属是不太好过的一年:阿里云一季度营收增速创出历史新低,腾讯云的市场份额也被后来者华为云反超,沦为第三。

在此情形下,2023年伊始,各大云厂商纷纷“换挡”,重新定基调、调整组织结构、更换市场策略。

一、云计算迈入下半场

一直以来,云计算业务都被外界寄予厚望,事实上,最近两年,几乎整个本土互联网云厂商增速都在持续放缓,而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表现强势,借政务市场之风快速崛起,正在重构云计算市场秩序。

在云计算 2.0 时代,具备网络与数据中心优势,不断完善底层云网能力的运营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率先迈向数字化转型,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如今在政策、产业需求等带来的新变化下,运营商云与互联网厂商的云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互联网云迎来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互联网云往上走,往产业、行业走成为了新的变化。如腾讯 CSIG 在 2022 年 7 月 12 日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一轮升级:成立了政企业务线。官方称,将持续深耕政务、工业、能源、文旅、农业、地产、体育、运营商等领域,加速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落地和应用。

二、云计算市场,三大展望值得关注

展望一:多样化云计算形态成为趋势

随着企业上云比例和用云经验的增加,多云、混合云跨云部署正成为国内外企业的用云策略。单一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上云的需求,大型云计算提供商在企业提供满足其计算需求的解决方案时,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方法。

张周平表示,多云部署使得企业不受限于单个云服务商,能够给予客户更多自由的选择。对于生态来说,多云可以与不同平台的云厂商开展更多的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不同云厂商产品服务及价格差异化优势。从业务角度来说,不同云之间可以做数据备份,负载调度,进一步增强安全性和可用性,多云和混合云的使用率在未来会持续提升。

展望二:上云加速兼顾效率与安全

在较高的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和流量增速放缓背景下,互联网新增上云需求显著放缓。当前,传统企业上云率较低且IT开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随着数字化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传统企业客户逐步成为上云主力。

上云需求方面,不同行业客户需求差异较大。政企客户方面自主可控和系统安全是关键,倾向于相对折中的混合云路线,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大型互联网客户方面,对公有云SLA质量要求最高,存在自建公有云的可能性;中长尾互联网行业客户方面,关注PaaS层赋能能力+云交付效率+云平台系统安全。

展望三:深入产业成为云计算厂商共识

2022年云厂商们都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要更懂产业、深入产业。阿里云方面具体包括:钉钉的全面PaaS化、成立数据智能公司瓴羊,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问题的;京东云首发了数智供应链全景图,重点提出全面开放数智供应链生态,共建全球一朵云,为数智供应链铸造坚实的技术底座,深入到不同产业的供应链中去;百度智能云把深入产业明确成为战略的一部分。

“深入到产业中去,已经成为云厂商们的共识,也是下一个竞争的主场。而产业云不仅是“产业+云”,更是商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当今,国内云厂商都在依托自身的优势寻找落地方向。在金融、教育、零售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中,已经有不少云厂商针对这些场景做出了行业云综合方案,以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业务问题。”张周平表示

三、云创新企业如何把握产业变革期,迎来快速发展?

伴随国内市场结构和需求的调整,国内云计算产业已迈入 2.0 时代,拥有网络及数据中心等资源的运营商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运营商在技术密集的云计算领域有着天生的短板,其未来在技术、产业生态的构建将成为战略竞争的重要举措。

在此产业生态变革之际,国内云创新企业如何拥抱运营商云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握云计算产业下半场的发展,挖掘新的机会?

云网融合架构已明晰

云网融合是通信技术 ( CT ) 和信息技术 ( IT ) 深度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个变革。云网融合第一阶段的创新主要来自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初期技术应用主要来自两大需求:运营商基础网络的变革;云商创新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1. 运营商基础网络的变革

运营商通过 SDN/NFV 技术对自身的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由于受限运营商自身能力、原有网络复杂等的原因,运营商基础网络的迭代更多是改进型网络创新,着重在网络的编排和管理、跨网络的拉通,标准化网络产品,满足业务自动开通等敏捷的需求。网络编排需要对接网络控制器,网络控制器还是由传统的网络设备商提供。

2. 云商云数据网络的供给各云商自 2009 年投入云计算研发以来,其更多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方案实现网络创新产品的供给。云上基础网络开始即采用传统大二层网络构建,租户之间的隔离基于安全组实现。

随着网络虚拟化 ( Overlay ) 技术的应用,云上用户网络从传统网络转向 VPC 网络,用户在云商有一个自己私有隔离的网络环节,也开始在云上拥有网络管理能力。该阶段推出的各类虚拟网络产品,如 VPC、NAT 网关、负载均衡 SLB 等,云数据中心网络成为了云网络的 1.0 时代。

3. 云广域网络产品的供给伴随着用户在云上部署业务系统,云广域网络的需求就变得很自然,进入 2016-2017 年以后,云商推出了自己的 SD-WAN 等产品方便用户快速上云。运营商也针对企业推出了自己的 SD-WAN 方便企业用户更好地接入自身的骨干网络,实现多云等连接。云广域网络产品的推出拉开了云网络的 2.0 时代。可以看到在云网融合推进的第一阶段,主要需求在基础网络变革、云上虚拟网络产品供给。

由于网络基础的实施很多还绕不开传统供应商,伴随着基础网络的变革实施,早期诞生的网络技术创新型企业,在 2016 年前纷纷被巨头收购,成为了传统网络设备等企业产品转型的驱动力。Nicira、Vyatta、Cariden 以及 Contrail 分别被 VMware、博科、思科和瞻博网络收购。而在云广域网络推出的时候,由于更多的数据中心、企业、运营商等之间的连接还需要中间商的存在,网络的互联需求诞生了以 Ayaka 为代表的网络连接服务型创新企业。

异构计算引领基础设施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走过了理论概念到场景落地的转变,其高学习门槛、高资源需求以及复杂的场景定位加速了其云化进程。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热,以 GPU、FPGA、ASIC 为代表的异构计算成为方向和趋势,异构计算已在一些大型企业自建的数据中心崭露头角。然而伴随着异构计算成为了数据中心新形态,也引领了未来整个基础设施新的变革机遇。

一方面,异构计算对传统 CPU 为主的计算模式带来了冲击,DPU 等将重构新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架构。在此背景下,不少云厂商选择进军上游业务,自研上游芯片和核心软件,走向了「定制化芯片开发」阵营。AWS、Azure、阿里云都推出了自己的芯片,如海外 Amazon 收购 Nitro 启动自研芯片,变革自己的基设施,国内阿里云也推出了自己的神龙系列。

然而「分工化」也会是未来云服务领域的趋势之一,缺乏底层技术研发的运营商云等依然会以生态合作的模式展开。因此在这一场以智能网卡为代表的软件硬件化趋势下,除了需要具备传统芯片厂商设计能力之外,如何能够切实理解需求,并做出标准化产品是赢得这场竞争的核心。

另一方面,云化将异构资源变成一种普适的计算能力弹性供给。

在这场基础设施变革中,既有 DPU 驱动的整个基础设施架构的变化需求,也有国产化芯片应用中软件生态不足需要补位的诉求。因此在「分工合作」为主的运营商云生态里,如何能从业务需求出发,更好地利用软硬结合的能力帮助运营商云提供专用、高效的技术产品依然会获得较好的机会。

文章来源: 网经社,晨山资本,股尔魔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T猿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