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蓄势待发,太空“圈地战”正式开启?

IOT生产队 2023-02-23
1787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消息面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本周开始邀请部分用户试用星链(Starlink)“全球漫游”服务,该服务可以让人们“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接入网络”。另有外媒消息称,特斯拉即将量产上车的最新自动驾驶硬件HW4.0,或将搭载一颗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

据了解,卫星互联网设备是指基于卫星通信技术完成数据交互,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新型网络设备,可实现全球通信无线覆盖,促进全球互联网均衡发展,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条火热的赛道,抬头仰望,看看究竟未来属于谁。

一、卫星互联网蓝图

作为继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络之后新兴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也是不少通信玩家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2020年4月, 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 范围,这也是非常具有里程碑的一个事件,社会资本助推中国航天进入商业时代。比如最近高层去中国星网调研,就提出要打造位居国际前列的卫星互联网公司。

一般来说,新兴产业少不了顶层设计的支持。这个月初官方发布的文件中,将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正式纳入进网许可管理。放眼国际,欧盟也将于明年建设“卫星弹性、互连和安全基础设施”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投资额为60亿欧元,这个惊人的数字,也在表达欧洲对这条赛道的看好。

目前在这条赛道上跑的最快的,无异于马斯克的星链系统Starlink,SpaceX已经发射了超过3000颗星链卫星,包括不再使用的原型和测试装置。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惊喜的是,SpaceX的总裁已经最近透露,Starlink预计今年也将开始盈利(其实去年已经有一个财季现金流为正)。

这让笔者属实羡慕,国内绝大多数在这条赛道上耕耘的玩家,目前还没有看到盈利的影子。就以卫星制造为例,据专业投资报告预计,我国批量生产后卫星预期制造成本为429万美元/颗,如果你没有概念,我告诉你,单颗Starlink卫星制造成本未来有望低于50万美元,这确实是数量级别的差距,虽然后者有规模效应,但是国内玩家的研发、材料和工艺成本,还有很长的路要求。

除此之外,火箭的发射成本较高也是卫星互联网应用的掣肘之一。火箭回收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举措,这里笔者就不详细展开了。

二、国内外卫星互联网的最新情况

卫星互联网并不是当前最新的概念,卫星互联网的概念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出现,那时候的卫星互联网仅限于拨打语音电话,可以说,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与5G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5G为毫米波通信,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没有4G那么远,且5G相对又比较耗电,所以欧洲等标准化部门组织将卫星互联网标准定义为“Set 5G”(例如ETSI Set 5G),处于5G之后、6G之前,起到补盲区的作用。

目前来说,国外有两个星座:1)OneWeb,“一网”公司,2020年前后向全球寻求资金发展,当前有600多颗卫星升空;2)Starlink,2018年左右星链发射了两颗试验卫星,现在差不多有接近4000颗在轨,一期工程为100万个终端客户服务。星链2代在1代的基础上,卫星重量由200公斤提升到1吨、卫星天线也会加强,介时,手机不做任何改动可以直接连接到卫星并接入互联网。

国内最早的卫星互联网公司是国网,现在叫做星网(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4月正式在雄安新区成立,对标马斯克的星链,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报了12000多颗卫星,一期工程将发射100多颗,2022年10月,其中的几十颗卫星完成招标,整体项目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国内另外一个星座G60,在上海松江区的G60科创走廊,在2016年左右成立,初期与德国KLEO公司合作,一期项目预计发射卫星300余颗,远期发射1000颗,与星网的整体功能不同,1)G60侧重于民用;2)G60与星网更多像地方主动与国家主导之间的关系。明年G60将会有十几颗卫星发射。

三、资源稀缺,先到先得

如果我们把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链打开,你就会发现它涵盖的领域众多,从上游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网络建设,到三大领域(通信、导航、遥感)的应用,据专业机构预测,我国的卫星互联网规模有望在三年后达到52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0%,市场前景还是可观的。

那你可能会好奇,对于卫星互联网产业,什么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它就和铜矿、铁矿一样,未来资源的稀缺性是行业最明显的标签。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在300-2000千米)由于具备重量轻、体积小的特点,更换具有成本优势,也让商业化的道路更加成为可能。但是地球近地轨道资源的有限性是公认的,有不少专家都说,近地轨道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且当前Ku、Ka频段逐渐饱和。

从笔者统计的各国部署卫星的情况看,2030年近地轨道几乎就再无可用空间。所以,捷足先登,抢占先发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我国玩家也必须做早期的鸟儿。就在三年前,我国的星网公司已经申请“GW”星座计划,共12992颗卫星。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发射要求推算,2023到2030年年均发射量为180颗以上,再之后五年发射量突破1700颗,非常可观的数字。

太空的“圈地运动”,预计这两年将开始提速。

文章来源: 星空财富BJ,行业报告研究院,南早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OT生产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