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迎来布局良机,2月投融资动态如何?

材料每日新鲜报 2023-03-14
3633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进入2023年,新材料领域投融资持续火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个新材料项目宣布完成融资,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新材料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10起,涉及投资金额近500亿元。新材料正在成为日渐升温的“新风口”。

新材料迎来布局良机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又称先进材料,以优异性能、高质量、高稳定性取胜的高知识、高技术密集型为特点。彭锐哲表示,新材料产业的具体品类分布较广,按照下游应用角度,细分至大制造、大科技、大健康、大消费等领域新材料,由于新材料的下游分布较广,不同行业之间的宏观关联度较小,通过构建一揽子新材料股票的组合,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更重要的是,新材料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结合,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更注重高质量动能,预计以新能源(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半导体、军工等高端制造业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抓手,在这些高成长方向上,均有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材料是赛道股的整合,材料环节弹性更大,在当前时间点布局新材料实际上是看好赛道股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希望获得更多超额的收益。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对新材料行业发展给予较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十年行业平均增速超20%,未来仍有望保持高增长。历史上来看,新材料行业有较多走出长牛行情的个股。从2013至2021年A股涨幅前100标的中,新材料的标的占到了37只。当前位置新材料指数的市盈率水平已经回到了历史偏低的水平,迎来了布局良机。

新材料产业2月投融资动态

天使/种子轮

细分领域:新能源材料

中山市刻沃刻科技公司专注于氢隔膜研发生产,获得险峰长青千万级独家投资,估值5000万元;其涉足得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ALK),是目前最成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其落地最快并经历过工业验证。目前产业界正从PPS膜过渡到复合膜,主要表现由聚合物树脂、复合金属无机物等组成的多孔膜,复合膜是卡脖子技术,更多进口来自于比利时的爱克发·吉华集团。

宁波中科氢易膜科技公司专注于电解水制氢复合隔膜及离子溶剂膜研发生产,获千万级投资,由麟阁创投领投,夯邦资本,华源资本等跟投,估值5000万元;其隔膜的阻气性能、纳米孔径特点、成本是撬动需求的核心要素,主推的PPS网布和多孔复合膜,相比另一技术路线PEM膜具有更好的阻气性能、更低成本,能适应风、光等带来的电解槽输入端波动。国内隔膜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日本、欧美等高价产品瓜分,2022年电解槽行业由十几家增至两百多家,差异化需求愈加强烈,电极与隔膜作为核心材料越发关注,产氢效率、安全、降本是关键诉求。无锡钠科能源科技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获无锡金投千万级投资,估值5000万元 ;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破解锂电产业带来的锂金属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问题,为规模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优质的钠电和锂电材料。

细分领域:高分子材料

杭州星传新材料科技公司专注于POE胶膜的研发生产,获紫金港资本千万元投资,估值5000万元;现阶段POE的需求重心逐渐从汽车产业转向光伏产业,在光伏领域,POE胶膜是光伏电池封装的重要材料,EVA是目前主流胶膜材料,但POE胶膜其性能在多体积电阻率、水汽透过率、耐老化性能、电势诱导衰减(PID)性能均优于EVA,未来市场份额将明显提高。

A轮融资

细分领域:生物材料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合成生物材料研发生产,获3.59亿元投资,由中石油昆仑资本领投,义翘神州、爱力克投资等跟投,估值20亿元;微构工场将加速万吨级合成生物学产线与多管线产品建设,推广“PHA Life”为核心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全球业务布局。

微构携手中石油昆仑资本,依托对嗜盐微生物的改造,共同开发以PHA(聚羟基脂肪酸酯)为主的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并与义翘神州拓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新应用;其多种护肤作用的高附加值小分子产品四氢嘧啶已完成前期研发工作。

细分领域:新能源材料

江苏翔鹰新能源科技公司专注于钠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研发生产,获1亿元投资,由北京国圣资产公司领投,溧阳政府基金、丛蓉资本等跟投,估值5亿元;产品达到2000~3000循环性能,其0.2C全电池克容量112mAh/g。深圳好电科技公司专注于锂电池专用粘结剂研发生产,获1.5亿元投资,由蜂云资本领投,东方富海、安信证券、浙能投等跟投,估值7.5亿元。本轮资金主要用于扩张锂电池正、负极粘结剂和隔膜粘结剂产能,满足下游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并持续研发无氟正极粘结剂,替代PVDF。深圳寒暑科技新能源公司专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获武岳峰千万级投资,估值5000万元;近两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增速达到433%,水系锌离子电池以廉价、丰富的金属锌为原料,在资源优势、低温性能、本征安全、环境友好等方面有针对性改善,具有耐冲击、耐穿刺、耐破坏的本征高安全性,该技术最早始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其它产品包含钠电池负极硬碳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等。重庆硕盈峰新能源科技公司专注于锂电池功能性材料研发生产,获得金雨茂资本、复星创富数千万元联合投资,估值1.5亿元。其负极分散剂材料产品全球首创,并已研发量产CMC-Na、CMC-Li、纳米纤维素、正极添加剂等材料,并通过各大锂电池厂商的验证,已成为宁德时代、ATL、孚能科技、珠海冠宇、厦门海辰等锂电头部厂商的核心供应商。在锂电负极中,CMC的添加量在1-2%左右,CMC通过提高非水溶材料在溶液中分散的稳定性,对负极浆料起到增稠及防沉降作用,直接影响负极浆料的加工性能;相比CMC-Na,搭配CMC-Li后可进一步改善粘结力,电池内阻降低10%以上。

合肥市海洲新材料科技公司专注于石墨烯电极材料研发生产,获得嬴创资本数千万元投资,估值1亿元;其创新工艺可用于生产少层石墨烯(FLG),并适用于锂离子电极浆料,添加石墨烯使电极浆料具备高导电性和导热性,加快充电速度,提高电池性能,对温度的敏感度降低,减少冷却需求和火灾风险。浙江申禾丽阳科技公司专注于有机硅新材料研发生产,获紫金港资本千万级独家投资,估值1.5亿元。其已拥有密封减震、导热、陶瓷化防火、灌封胶等多个产品系列,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PACK包、储能电池组、光伏发电片、5G基站等场景,起到密封、减震、隔热等功能。曾在2022年11月获得安丰创投投资。在动力电池领域,聚氨酯泡棉(低端产品)被广泛用作软包电芯衬垫材料,但其相对较低的耐温性,决定了其在热失控防护方面的局限性,公司的硅胶发泡材料,通过特殊配方设计,将电芯隔垫和阻火隔热(阻燃、隔热)功能合二为一,告别电芯之间冗余的设计,并使电芯循环次数由数百次提高到数千次。

细分领域:半导体材料

上海昶火微电子科技公司专注于半导体硅基纳米薄膜生长工艺解决方案,获同威资本独家数千万投资,估值1亿元;主要包括用于光伏异质结太阳能高效电池的纳米级非/微晶硅薄膜、液晶面板TFT的 低温非晶硅薄膜、柔性OLED显示的低温氮化硅薄膜;其开发了运行高效、工艺灵活的大面积团簇式PECVD真空复合镀膜装备,具备2.2m×2.6m超大面积均匀镀膜能力。

细分领域:高分子材料

北京智天新航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精密减振技术综合服务商,获得数千万元投资,由太阳帆创投独家领投,智友科学家基金、腾业创投跟投,估值1.5亿元;其核心技术是自主设计的ZT系列宽温域高阻尼长寿命橡胶材料,公司最初选择从特种密封圈切入,进入相对封闭的高端市场。

飞行器在平流层飞行时,高空温度会降低到零下100℃,通常的高分子弹性体材料无法保证密封圈的气密性,其独家研制的耐受-100℃密封材料,是平流层保障气密性的关键;其研制的耐高温弹性体材料,打破了西方国家对300℃及以上密封弹性体的技术垄断,已列装在我国航空发动机。

B轮融资

细分领域:半导体材料

陕西迪泰克新材料公司专注于以碲锌镉为代表的第三代核辐射探测与成像半导体晶体材料、器件研发生产,获得近亿元投资,估值5亿元,由中科创星领投,陕西金资、镭融基金跟投;融资用于加速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的性能优化及产能扩建;在国际上,属极少数可批量生产、销售探测器级碲锌镉和相关探测器产品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安检设备、核医学仪器、医用和工业CT、核安全监控、空间物理、环保领域、X射线荧光分析、反恐防恐等领域。

细分领域:生物材料

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合成生物技术分子材料研发生产,获得近4亿元投资,由中平资本领投,江苏黄海金控跟投,估值70亿元;核心技术是通过使用合成生物学工具编程微生物,从而生产新的生物降解塑料,可提升现有生物产品制造过程效率,降低PHA的生产成本,并合成多种不同种类的PHA材料。在江苏省盐城市已设计年产能5000吨的蓝晶PHA Ⅰ期项目,并试车生产成功,PHA管线进入商业化阶段。

未来1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将迈入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表示,今后10-15年,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必将迈入一个新阶段,所有材料的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一个新的窗口期,我们必须迈入国际一流方阵,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

为此,在顶层设计上,应制定完善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政策;在行业秩序上,要严控低端产品产能,加大高端产品比重,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资源整合上,要整合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所有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依靠大型的头部企业,依靠深圳的创新生态建设若干新材料“硅谷”。

“就玻璃新材料而言,必须要创建一套新的创新发展体系和网络。”干勇提到,首先应明确战略定位,面向国家需求梳理要重点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打造不可替代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要聚焦目标任务,打造多主体、全链条、系统化的体系和生态,建立国际领先,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材料表征验证系统体系。第三要加速平台重组,围绕国际前沿技术、重大装备技术等,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开展大平台作战。

文章来源: 中慧智库,埃米空间,中国日报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每日新鲜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