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垄断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杀出一匹黑马,卷不动的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卡在哪?

绕波特 2023-03-17
432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手术刀、镊子、止血钳,无影灯下医护们相互协作……提起外科手术,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这副画面。

未来的手术场景中,除了医护参与,机器人将越加普遍。

“达芬奇”是全球份额占比最高的手术机器人,2011年获批进入中国后,几乎垄断市场,一家独大。碍于昂贵的价格,装机量只有约300台,累计参与的手术量为32万台。

中国患者基数庞大,前百强医院一年的手术总量就超789万台,需求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下,国产挑战者们争相涌入。

3月8日,骨科巨头史赛克Stryke(NYSE:SYK)在AAOS(美国骨科医师协会)2023年年会上公布了Mako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Mako Total Knee 2.0,揭开了Mako SmartRobotics™的新篇章。

史赛克关节置换部门负责人Don Payerle表示:“Mako Total Knee 2.0结合了我们最先进的Mako技术和我们经过临床验证的Triathlon植入物,帮助外科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从客户中收集了关键的反馈意见,并将这些建议纳入到Mako Total Knee 2.0的开发中。”

1、两大核心技术,成长为下一个“达芬奇”?

Mako Total Knee 2.0是在史赛克第一款全膝关节置换平台Mako TKA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新升级。

2013年,史赛克斥巨资17亿美元收购了MAKO Surgical,将MAKO关节置换机器人这张“王牌”收入囊中,成功引领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赛道。

据悉,Mako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手术规划技术和智能辅助截骨技术,能够协助医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单髁关节置换术,其中全球进行的Mako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经超过50万例。

骨科手术对精准度的高要求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难点,Mako采用CT扫描对患者的骨骼结构进行3D智能建模进行术前规划,最终确定角度、旋转、软组织和骨骼的精确测量值,以便精确放置部件。

同时,Mako拥有区别于竞品的AccuStop触觉技术,能够将骨骼切除限制在预定义的、预先计算的区域,如果切割工具超出了手术前计划的界限,机械臂将会停止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IntuitiveSurgical公司研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因拥有着数千项的技术专利,一直处于行业霸主的地位,垄断手术机器人市场已20余年。而在骨科机器人领域,Mako不仅帮助史赛克成功抢跑,还让其在该领域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Intuitive Surgical 靠着达芬奇手术机器实现了股价从9美元到600美元的飞跃,资本回报率年均超过40%。而在史赛克2019年公布的财报中表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离不开Mako在市场的持续发力。

毫无疑问,凭借着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Mako早已成为史赛克骨科业务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也是史赛克长期立足市场对其不断研发的动力所在。

在技术创新端,全新一代的Mako TKA 将会最大程度的将骨关节手术推向定制化、精准化。在临床使用端,2022年第三季度,史赛克CEO表示,未来Mako将会应用于脊柱和肩部手术中去。

目前Mako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超过35个国家安装使用了1500台,累计完成手术超过100万例,但相比于达芬奇全球7500台的装机量,史赛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引领者,史赛克正在通过其在产品研发端的不懈努力去追随达芬奇的脚步,全新一代Mako将肩负着巨大的市场扩展重任,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史赛克在骨科领域的地位,有望成长为下一个“达芬奇”。

2、手术机器人正崛起 骨科备受资本青睐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范畴中占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集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医疗器械。

自2017年至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由8.8 亿元增长至近41.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7.6%。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687亿元,2025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9.5%。虽然国内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但在资本的疯狂涌入下,发展较快。

2022年,国内手术机器人投融资事件仅10余起,同比下降18.6%。不过背后资方包括礼来亚洲基金、维梧资本、经纬创投、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元璟资本、招商局资本、朗玛峰创投、元聚资本、君联资本、鼎晖资本等多家头部。

不止如此,多家企业集中冲刺IPO。比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技术骨干创办的企业“思哲睿”在11月初获得上交所IPO受理,这家公司成立以来获得深创投、博实股份、安信证券、哈创投集团等众多机构青睐,累计完成数亿融资,估值近100亿人民币。

4月份,精锋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IPO前完成6轮超过20亿元融资,其中2021年11月完成超2亿美元C轮融资,由博裕投资、淡马锡和红杉中国联合领投,三正健康投资、LYFE Capital、国策投资等老股东追加投资,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OrbiMed、晨壹投资、大湾区基金、Octagon Capital、Sage Partners、临港蓝湾资本、Mirae Asset (未来资产)等海内外知名投资人跟投,估值也从刚创立的4300万元暴涨至1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正稳步推进CFDA认证。

手术机器人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可用于手术影像导引和微创手术的综合性医疗机器装置。从临床医学应用角度分,可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和其他手术机器人。

刘文文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确实能够缓解现有医生资源短缺现状的重要创新,这也是近年受到资本追逐的原因之一。从应用场景看,骨科、血管介入和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较受资本喜欢。但入局有先后,至今这些企业也没见胜负之分,也有诸多因素在。”

目前,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集中的热点领域,骨科是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也是中国手术机器人领域相对拿得出手的地方。因骨科手术在骨骼内开展,人眼无法看到骨内,视觉上存在误差,损伤风险很高,即便通过透视技术看到内部,但得到的是重叠影像,且辐射损伤大。所以,传统手术方式易受到患者体位定位、手术器械控制精准度、医生个人经验和疲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到手术成功率和可靠性。

3、卷不动的手术机器人,有人提前退场?

在科技赋能医疗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不仅仅是史赛克,国际上美敦力、强生这些巨头们都已纷纷踏上了这个赛道,以丰富其产品线的发展,稳固自身在行业发展的地位。而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也在政策和市场的催化下,迎来了“爆发拿证”的热闹局面。

对标达芬奇”的口号早已响彻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上空,但达芬奇强大的商业化模式让许多手术机器人企业望尘莫及。手术机器人进入狂热发展时代的同时也展现出其内卷的一面,火热赛道的背后,企业亏损、烧钱的真实生存现状逐渐暴露。

Titan Medical:裁员70%后最终退市

国际上,曾经号称“达芬奇终结者”的手术机器人企业Titan Medical,经历了三次面临退市的危机后再次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在做出了裁员70%来剥削企业运营成本的举措后,于2022年11月,泰坦医疗再次宣布出售公司。

但据外媒报道,由于其在产品端十余年没有新品上市,市场对其技术前景充满疑虑,导致在遍寻40多个买家后,没有一方表示感兴趣。2022年底,纳斯达克给出了退市决定。

强生:解雇近350名员工,重组骨科业务

而同样是国际巨头的强生,近期也宣布解雇了旗下手术机器人业务相关的近350名员工,并决定对其骨科业务进行重组。裁员、重组等大动作,都表明了强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大变动。

再观国内,国家对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鼓励,以及集采的大环境,都推动着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大爆发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批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就有20余款。

但是,获批只是第一步,商业化才是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真正的考验,即使是相对头部的企业也面临着营收难、估值高的难题。

天智航:股价下跌,连续亏损3年

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上市及高光,曾经市值一路飙升至600亿,而如今股价下跌90%,直逼2018年的58亿。

据其发布的2022全年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5亿到1.7亿,其中净亏损1亿-1.2亿元。且2020年和2021年,天智航营收分别为1.36亿元和1.56亿元,已连续亏损三年,甚至一度面临退市的风险。

微创医疗:增长超过850%,但仍亏损11亿

另一个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微创医疗机器人,尽管其产品线覆盖了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等五大“黄金赛道”,但也难逃盈利困难的厄运。

就在近期,港交所披露的其自愿性公告中显示,2022年公司年度收入预期较2021年同比增长超过850%,但其连年亏损的转态并没有改变,净亏损预计约11亿元~11.5亿元。

4、盈利难魔咒难破商业化卡在临床

机器人手术安全吗?机器人手术会不会出现意外,遇到故障需要重新开刀吗?机器人手术时断电了怎么办?这是众多医患面对机器人手术时候会产生的质疑。

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上游为机械臂、光学跟踪相机等,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多;下游则是医院端的应用,对产品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天峰资本执行合伙人汤浩就曾公开表示,价格昂贵一直是手术机器人广为诟病的问题。

现阶段,所谓的手术机器人多数还只是医生助手,基本不能单独完成手术任务,甚至有些医院,一次开机就要花费上万。此外,在医疗操作流程中,一旦发生过错,生产者、使用者、机器人本身等责任主体的界定问题也仍是未解。机器人手术费比通常手术费贵2万-4万左右。对患者来说‘不愿接受’是非常明显的态度。

通常而言,手术机器人由手术控制台、配备机械臂的手术车及视像系统组成。外科医生需要坐在手术控制台,观看由放置在患者体内腔镜传输的手术部位三维影像,并操控机械臂的移动,以及该机械臂附带的手术器械及腔镜。机械臂是机器人必不可少的,在使用不到10次之后基本就会报废,而医院每台手术至少要用到4条机械臂,每条售价10万元左右。只要开机做手术,医院就要持续为它埋单。

以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在国内价格约1800万,每年维护费用约200万。除了对机械臂手术刀等耗材产品作了严格使用限制,在器械上面的记忆芯片,每插在机器人上一次,芯片就会计数+1,10次手术过后机器人就会自动锁死,必须更换新的机械臂后才能重新开机,而一个机械臂价格约2000美元。可见,市场虽大,但并不意味着企业能抓到手中。

2022年12月,思哲睿拟登陆科创板,披露招股书显示,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竟然为0。7月份,被称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润迈德登陆港交所。然而招股书同样显示,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6.34亿元。就连“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世界上无可争议最为成功的临床手术机器人系统之一,销售达15年,截止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量也只是6730台,在中国装机仅为210余台(截至2021年10月)。

北京天智航总经理徐进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过,“手术机器人对医院来说,始终是奢侈品。”从产业链角度看,手术机器人上游主要参与者为硬件、软件供应商,其中核心零件的技术门槛高、生产成本占比较高;中游制造商,主要从事手术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下游则是为应用终端,以三甲医院为主。如果在医院临床端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那么对于供应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市场终须要回归到商业本质。手术机器人在世界微创外科领域当之无愧称得上革命性手术工具,大大提升了手术精准度,也释放了更多医疗资源。但是盈利已经成为企业难以言说的痛,这便是目前的现实。

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中提供精准、安全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产品价格高也是事实。只有把成本降到一个市场普遍能接受的价格,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才可以提升,进而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接下来,五年甚至十年,说服医院采购,说服医生使用,通过大三甲临床带动,应该是企业端发力的重点。

比如要说服徒手做了二十年手术、连手术刀都用固定型号的主刀医生拥抱机器人,说服三甲医院愿意斥千万元采购临床价值不明的创新医疗器械,还要让患者能接受给自己动刀的医生换成这些冰冷的机器。

有市场、有利润是当初众多企业涌入手术机器人赛道的主要原因。而如今,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逐年亏损,国际巨头大批量的裁员、退市的艰难困境,都与当初入场的诱因背道而驰。

文章来源: 21 世纪商业评论,好医工APP,融资中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