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手机性能过剩是伪命题,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换手机了?

达人爱硬件 2023-03-17
18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随着5G的推出,智能手机的硬件性能比以往更加强悍,但是最近的一项媒体调查却表明,大多数人的换手机频次在不断下降。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电池寿命不断提升,大家不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也就不会考虑换手机了。还有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旗舰机的价格也在不断降低,使得更多的用户可以购买到性能很强的手机,也就不会考虑换手机了。

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下降最让手机厂商们头疼,换机周期从过去的一年半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

现在的手机真的性能过剩了么

随着手机芯片快速发展,从7nm到5nm再到如今的4nm,性能跑分越来越高,功耗与发热的问题得到改善,性能过剩的话题也是被不少人提起。但我认为呀,性能还是像银行卡里的余额一样,可以用不完,但是多多益善嘛~

手机产品的性能参数都是可以具象化为数据的,手机所支持的app对系统硬件的要求也是可以量化的,例如占用多少cpu、多少内存空间等等,于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目前的千元机作为日常使用都非常够用,甚至因为再高的性能也没有使用场景,好像就可以说一句是“过剩”了……

但对于将手机作为生产力工具的用户和追求游戏体验的手机端玩家来说,所谓“多余”的性能为不断更新迭代的软件们预留好了充足的升级空间,所以性能这么重要的东西,永远不会“过剩”,只会“不够用”。

并且从长足的发展来讲,软硬件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它也代表着我们制造商和用户双方对于科技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上限的不断提高,因此自然是永远都不嫌多的,所以我认为啊,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过剩”

手机存在性能过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如今手机性能虽越来越强,但我们对手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型软件运行、多任务处理等操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还有微信这种会日益臃肿的必备软件,随随便便几十个G,之前我用A15机型经常会发生卡顿,换到A16才流畅许多,但也不是特别丝滑的那种。要知道这两款芯片可都是妥妥的第一梯队水准了,所以手机性能过剩在如今还是个伪命题,并且我认为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性能过剩是伪命题还是真问题?

智能手机的更新迭代速度,直观地呈现了“摩尔定律”,然而对于手机性能,不是所有人都有极致的追求。比如我们的父母,或者一些只是局限于接打电话、微信聊天的低需求用户,更快的处理器,更高的帧率,乃至更大的内存,对他们而言,确实是过剩而又多余的。

不过,对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随着各类APP的更新升级,对手机性能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我这样的苹果前几代产品“钉子户”,因为使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多种APP,就明显感觉到手机性能存在瓶颈,有强烈的换机冲动。

况且当前的手机市场,是一个竞争相当充分的市场,如果没有高性能追求,那么还有大量性价比手机可供选择。所以,手机性能过剩的判断,所暗含的用户为一些不必要的性能提升埋单,这种担忧其实是杞人忧天。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手机性能过剩依然是一个伪命题。

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手机市场普遍疲软,硬件触顶的情况下,或许正在走PC的老路。

如何看待手机存在性能过剩话题

当前的手机市场,是一个竞争相当充分的市场,如果没有高性能追求,那么还有大量的性价比手机可供选择。所以,手机性能过剩的判断,所暗含的用户为一些不必要的性能提升埋单,这种担忧其实是杞人忧天。

再者,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随着各类APP的更新升级,对手机性能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我这样的苹果前几代产品“钉子户”,因为使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多种APP,就明显感觉到手机性能存在瓶颈,有强烈的换机冲动。

其实对很多数码爱好者、智能手机发烧友来说,手机性能不仅不存在过剩,反而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这才有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的说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手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进步,恰恰是高端需求导向的结果。用户对性能追求到极致,手机厂商才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突破。

手机性能过剩的结论,本质上是站在一些中低性能需求用户的视角。但如果只是基于接打电话等基础性功能,那么,几年前开启的智能手机潮流,都会显得没有必要。但退回智能手机潮流前,有多少人能想到,职能手机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乃至重塑经济和商业版图?

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人不用手机打车,不点外卖,不网购,像我爸至今还是用老人机。但你显然不能说,这些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多余的。

当然,手机性能过剩是伪命题,不意味着它不会带来问题。在这种讨论背后,至少有两种担忧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手机性能不断提升,功能日益完善,它所代表的技术进步,无疑会加剧一些不善于智能机的用户和社会发展脱节的局面。那么,如何保证他们不被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所抛下?

其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已经不仅是一种需求导向了,它自身就是在制造需求,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基于此,我们又如何避免被手机代表的科技力量“奴役”?

这两个问题,是一体两面的,其解决,需要人与手机、人与科技的持久磨合。

文章来源: 新鲜科视,趣丁网,赛博答辩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达人爱硬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