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国内产量萎缩六成,近半企业被淘汰,谁能拯救濒危的陶瓷业?

新材料科技 2023-03-21
283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随着陶瓷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陶企大量投入使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导致工人人数大幅缩减。虽然目前行业已有复苏的迹象,但竞争依旧十分激烈。行业人士表示,目前陶企的经营普遍是偏谨慎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依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陶企为了节约用工成本,精减了上千名员工,撤除了一些部门,甚至出现变相降薪的情况。

国内产量大概会降到40亿㎡左右,萎缩到只有高峰期的1/3左右。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要被淘汰,包括一半左右的行业人员可能要退出。

陶企正面临30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来习惯的打法已不能适应当下发展,对于活下来的企业而言,未来的机会在哪?

1、谁最可能退出?

规模、利润、品牌力持续走弱的企业

未来可能有一半的企业要退出,你的竞争力是在下半区还是上半区,企业自身要有一个评估。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主动退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客观来说,哪些企业更可能退出?

一种是经营规模下降厉害、利润空间被压缩到很少,且这个势头已经持续很多年的企业。这种企业可以说基本看不到反弹的可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设备老化及生产成本高企,没有资金、技改或者上新线的情况下,它的生产竞争力肯定是越来越弱的。

二是品牌体系走弱,终端不断萎缩的企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销商渠道的消化能力持续下降,店面数量和销量都越来越少。这种企业到最后往往是靠抠成本、拼价格去维持运营,实际上也是难以为继的。

有的企业可能原来的品牌有一定的渠道基础,但是渠道退化非常厉害,经销商的数量、质量、消化能力逐年下降。这个情况如果已经延续好几年的话,这种趋势基本上很难改变。

另外,有一些企业可能不依赖品牌和经销商渠道,比如贴牌商和一些主打工程渠道的企业,但这类企业也面临很大的问题。

贴牌企业实际上很依赖订单稳定性,而很多贴牌的订单来源于战采渠道。房地产暴雷以后,很多企业砍了大部分的战采订单,所以企业也没有这么多的贴牌需求,甚至很多企业自己的生产线都没开满。这就意味着以贴牌为主的企业,订单量肯定明显减少了,而且可以预测至少在未来几年是不会有大的反弹的。

主打工程渠道的企业更不用说,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敢接工程项目了,如果这个渠道占比很大的话,可能企业本身已经处于开不起线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的状态。

过去,很多小企业是靠老板当年自己很拼,跟着大趋势做起来的。现在老板自己年纪大了,精力没以前那么好了,拼劲也远不及当年,而下一代可能不想接或者接不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流通商群体中可能更突出,因为流通商往往更加依赖经营者个人积累的人脉而不是经营系统,经营者换了人必然大打折扣。

2、价格上涨12%,头部陶企涨价“回血”

降薪裁员的浪潮还未曾消退,如今头部陶企又掀起了“涨价热潮”。

2月20日,新明珠集团发布关于公司产品调价的通知,称受去年俄乌战事持续影响,国际燃料大幅减产对各地区原油及成品油的供求不平衡,造成各行业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决定从2023年3月1日起,部分产品单价以其制定的2023年开单价为基础,每平方米上调1到3元不等。

2月24日,金舵陶瓷也发布了关于公司产品价格上调的通知,表示由于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对以下产品进行调价:尚韵石系列JDM715501G、JDM715503G、JDM715505G、JDW715506G、JOW715507G、DM715508G、JDM715509G在原开单价基础上上调12%,新的销售价格于3月1日起开始执行。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广东某一线大品牌750×1500mm瓷砖的价格大跳水,仅售99元/片。而该品牌的经销商则表示,目前该品牌750×1500mm瓷砖终端零售价其实普遍在160元/片以上,甚至有的地方价格卖得更贵。99元/片的价格,仅仅只是促销的活动价,而且限量、限花色,起到促销引流的作用。

陶企一边喊着涨价,一边却在暗自降价其实也不是新鲜事了。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不断攀升,陶企随之陷入成本困境,上涨产品价格显然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方法,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行业人士表示,现在的消费者更追求性价比,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肯定是价格越低越好。因此,也出现了即使企业宣布涨价,瓷砖的终端成交价丝毫未涨的情况。

不管是涨价,还是降价,其实都是企业应对当下市场环境的生存之道,但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始终是陶企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3、谁能拯救陶瓷业?

困境当中,无论是陶企还是陶瓷人,都显得焦虑而又迷惘,路在何方?如何转型?如何求生?成为大家高度关注与思考的话题。在此提供几点不成熟的浅见,与行业同仁商榷。

一是陶企要从大瓷砖向大建材、大家居转变。

陶瓷企业多年来以瓷砖生产为主,近几年又大上岩板生产线。传统意义上的瓷砖,其应用场景被局限在铺地贴墙等领域,与木地板、石材、涂料、墙布等建材产品的替代与反替代从来都不曾停歇,甚至在某些领域被步步逼退。

近年来,随着诸多新型建材的出现,如竹木纤维复合墙板、碳晶板等,以其施工方便、交付成本低,后期更新快等特点,更是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岩板的出现,让陶企在传统墙地面市场空间外,发现了橱柜、衣柜、餐台、中岛等家居面板新蓝海,尤其是通体岩板、绿色岩板、超薄岩板、超大规格岩板的出现,使岩板的应用空间不断拓展。

因此,在经营策略上从传统陶瓷砖、陶瓷板向着大建材、大家居领域转型,将是陶企未来的战略性选择。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陶瓷砖市场空间,行业根本容纳不下近千家陶企,大量生产线只能被淘汰出局。

二是产能出海,把行业30多年来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陶瓷砖、陶瓷板产能,拥有最成熟、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大量的产业工人,在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设计与应用领域领先全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陶瓷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却是举步维艰。

目前已有25家国内企业在全球约20多个多国家投资兴建陶瓷厂,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科达制造进军非洲。此外,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公司,尤其是福建、浙江老板早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办起了陶瓷厂。在这方面,产业优势最明显的广东陶企、广东老板反而畏手畏脚,落在了后面。

海外市场巨大的风险是诸多陶企不愿走出去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福建人、浙江人,尤其是温州人,在海外拓展的意识明显强于广东及内地。曾经敢饮头啖汤的广东陶企,并没有彰显出领先行业的视野、胸怀与果敢。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广东陶瓷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也将一点点被消解。

三是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实施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盘点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竞争加剧,内卷升级。成本在不断上升,价格在持续下滑,行业利润持续走低。不要说传统陶瓷砖,就连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岩板也成了白菜价,许多大规格的岩板售价甚至比陶瓷砖还低,这种自杀式的恶性竞争,极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却没法阻止,因为低端的陶企也要吃饭,也要活下去。但谁都明白,价格战的尽头,是企业的淘汰出局。

当然,也有个别企业维持着较高的市场价格,甚至某些品类售价是同行的3-5倍,这类企业,通常规模不大,但非常注重原创,产品极具辨识度,在某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继而成为某领域的品类冠军。

这类企业的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困境中的许多企业学习和借鉴,即放弃规模化、低成本,在差异化、个性化、高价值领域把企业打造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为企业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困境当中,江西诸多陶企选择了拥抱锂电,目前已有20多条生产线转产。这种转型的背后,一是江西本身是锂电大省,拥有丰富的锂电资源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集群,二是江西近年来陶企扩张迅猛,大量生产线闲置。转产锂电,无疑为陶企盘活生产线找到了一条最近的出路。但这条路能走多远,锂电的风还能够刮多久,现在看来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短期内解决了这些陶企的生存问题。

文章来源: 陶城报,陶瓷信息网,中国陶瓷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材料科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