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良币”,2023年陶瓷行业如何摆脱路径依赖,主动进化?

陶瓷新视野 2023-03-23
2401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产业导向倒逼制造升级,消费市场持续迭代…2023年,陶瓷行业局势如何?面临全新挑战,陶企如何打破思维惯性,摆脱路径依赖?

消费市场在变

市场趋势的变化,首先就是人的变化。现在的消费群体以80、90后为主体,00后也开始入局,他们在文化程度、成长环境、信息来源、生活观念、消费习惯、审美取向、价值判断等方面与上一代都有较大不同。

首先是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不一样,80中后期以及90后、00后遇上大学扩招,多半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其次是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资比较丰富的时代,消费习惯上不会过度节俭;此外,信息获取的渠道也不一样,他们赶上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很广泛的,运用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也更强。

80后、90后很多也赶上了中国城镇化的高峰期,大部分人都是城市移民,而不是原住民,这就造成社交方式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主要由熟人社会催生的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需求明显降低,消费取向更多是取悦自己。这也导致他们对品牌的认知与理解、价值判断与个性化需求会出现一些变化。

此外,疫情也对很多人的消费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积谷防饥的安全感需求有所强化,也促使整体消费更趋于理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消费群体,虽然是消费降级,但是对品质、对服务的要求其实并没有跟着降低,甚至还会更高。

整体而言,高阶消费仍有坚实领地,但盲目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将退潮;消费降级成为主流,但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对品质与服务的要求降低,而是更高;消费群体更加理性,拒绝盲从品牌,比以往更关注产品与服务的可体验价值。

竞争格局在变

消费群体的变化也导致了竞争格局的变化。陶瓷行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形成了较为稳定成熟的经营模式与竞争方式。

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市场蛋糕在持续放大,陶瓷行业也形成制造业驱动的经营模式。过去,陶企的经营模式主要依托产能、渠道、品牌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性,你有产能有生产优势就好招商,工程客户、渠道商也会占优势,经销商实力强,品牌在当地也强。

以产能、渠道、品牌三大要素形成的竞争模式,已经稳定发展了二三十年。但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产能,如果你没有配套的渠道能力消化产能,产能大其实不是优势,甚至有可能是劣势。

渠道也陷入了困境。战采与经销商是以往的两大支柱性渠道,但以恒大暴雷为标志,已说明房地产战采渠道不可依赖,更不是核心竞争力;经销商体系不仅是最大的销售支撑渠道,也是绝大多数品牌的形象支撑体系,但依托传统卖场铺设网点的成熟模式同样遭遇了极大挑战,成本高企,客流稀少,难以为继。

陶企及其经销商的转型,相对于泛家居其他行业其实是更难的。

陶瓷是所有泛家居行业里最重资产的,而且它的资产主要在后端。陶瓷厂动不动就是1000亩、2000亩,1个生产基地投资10个亿、8个亿。生产端是固定投资而且又重资产,转型其实是更难的,因为首先要考虑消化产能。

陶瓷行业的经销商体系很成熟,但越成熟的模式改起来越复杂。比如陶瓷厂家在渠道商这一块投入很大,因为店面要求高,面积要大、装修成本也高,还有库存等等。陶瓷也不像卫浴、涂料等行业,总部品牌的影响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品牌力还很依赖当地经销商来推,推广成本也很高。

“劣币驱逐良币”

今年3.15,广东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等一线品牌拿出几款750*1500做引流促销,不到100元/片的促销价格,让一些其它品牌的终端商家感到很“受伤”。2023年,一线品牌的价格降维,应该才刚刚开始。同样,很多流量型企业也在忙降价促销,以及想方设法降本增效。

当然,这些举动实施之后,也可能有一个坏的结果是减质量。有的厂家缺乏降本增效的优势,故只能用劣质原辅材料、减少烧成时间,或借双碳之名,将瓷砖减轻减薄,将釉层减薄,将坯体做黑。一些佛山大厂自己工厂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同时也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于是他们也降格到各产区的小厂去贴牌。

而在终端,首先大型整装企业基装、固装这块价格都已非常透明,于是它们集体转而向材料、软装要利润。而像陶瓷行业产能过剩这么严重,品牌还这么多,自然就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且,更严重的是,整装公司绝大多数做刚需市场,整个行业目前也正在深度洗牌过程中,所以,对瓷砖等材料的价格也是一压再压,企图榨干最后一滴血。

而在房地产工程集采板块,入围的瓷砖企业经过轮番价格厮杀,单价、利润也是跌得不能再跌。有的品牌为了保现金流,不计成本拿订单,甚至报价要低于行业平均成本价。

更令一些品牌企业恼火的是,明明是我的品牌中标了,为什么主体工程我却做不到,只能做个售楼处、会所等?

越是消费降级,越会价格战遍地狼烟。那些本来就弱势的企业实在顶不住,就只能降低产品质量,得过且过,直至缴枪下场。而那些采购商也因为追求最低成本,导致最后总是“价低者中标”。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不敢下桌”

今年大家都有个感觉,瓷砖零售+工程+整装市场流量争夺均会超白热化,故多数人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即全年线上线下忙得不可开交,总之,比2019年之前还忙,但可能大家还是都不赚钱。

“最忙也最不赚钱的一年”,这是今年第一季度大家的集体预判。它揭示了背后一个很无奈的真相,即虽然明知今年不赚钱,但还得在这儿忙着,不可轻易下桌。否则,一旦下桌了,就很难再回得来了。

这种现象就像去年的终端,经销商老板明知在投标后材料几乎不赚钱,但还得咬咬牙做下去,为什么?

因为公司的员工要有事做,他们要领工资。这是留下他们必须经历的一关。否则,员工散了之后,往往就覆水难收了。

经销商是这样想的,一些大厂也是相似的情况,因为工厂一旦长时间停厂,把工人解散了,要重新召回也很麻烦。同时,整个供应链如长期停顿,一旦要重启也不容易。

综上所述,预判今年的基本情况大概是,表面上是终端市场拼价格,实际上从深层次讲,今年拼得是综合实力,拼得是过去的家底一一即拼谁经得起亏损。

“主动进化”

那么,在剩者为王的时代,陶企如何主动进化?

1.聚焦用户思维,强化自身价值

优化产品体系,提升产品的针对性、客户匹配度与快速调整能力;重视交付环节,延伸服务价值;品牌形象与推广方式的精准化。

2.摆脱路径依赖,调整经营模式

厂商回归本原,正视现实,理性抉择,避免双标算账。剩者为王时代,要看清大势,精准定位。扭转思维惯性,强化客户黏性,增强经营弹性,守住现金刚性。

3.融入产业生态,平衡竞合关系

陶瓷作为供应链的一环,与装企构成完整的家居产业生态链,但前后端的沟通、链接与配合尚在起步阶段,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更多的新价值、新模式、新机会也在其中有待挖掘。

文章来源: 陶城报,陶瓷资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瓷新视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