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半导体产业60年的传奇人物去世,摩尔定律会不会迎来“继承者”?

微观人 2023-03-27
3357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3月24日,英特尔公司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宣布,戈登·摩尔去世,享年94岁。继罗伯特·诺伊斯和安迪·格罗夫之后,被称为英特尔“三位一体传奇”的最后一位科技巨头也告别了这个世界……

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先驱,他提出的“摩尔定律”预言了芯片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现在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是指: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事实上,摩尔并没有说过“每18个月翻一番”,经常被引用的“18个月”是英特尔副总裁大卫·豪斯提出的。

1965年,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这一著名预言时说:“最低元件成本下的复杂度大约每年增加一倍,这一增长率至少会维持10年。”10年后,摩尔作出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后来,这一发展速度保持了半个世纪。摩尔近60年前提出的这段预言被总结为“摩尔定律”。它揭示了集成电路性能、价格与时间的关系,对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投产、发展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

尽管摩尔定律被誉为“硅谷的节拍器”,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业界关于“摩尔定律是否失效”的讨论越来越多。不久前,OpenAI公司首席执行官、“ChatGPT之父”山姆·阿尔特曼表示,新版摩尔定律很快要来了。

“摩尔定律”提出者

“他看见了未来”

1929年,戈登·摩尔出生于旧金山。他在旧金山南部的沿海小镇佩斯卡德罗长大,父亲是一名警官,母亲的家族经营杂货店。

摩尔小时候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大学考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化学,并于1950年取得了化学学位,后来又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圆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此后,摩尔开始在半导体行业一展身手。他和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伊斯曾一起加入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后又于1968年退出该公司,联合创办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开发计算机数据存储领域。

摩尔、诺伊斯,再加上有着“硅谷之父”之称的安迪·格罗夫,当时赫赫有名的“三驾马车”共同将英特尔打造成了一家伟大的公司,三人也因此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英特尔传奇”。

除了英特尔,摩尔更为人熟知的成就,当属提出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定律——“摩尔定律”。

1965年,36岁的摩尔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可以放置在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定期翻倍,从而以指数方式提高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

摩尔的同事说,他“看到了未来”。

半导体行业大致按照“摩尔定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我们经历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变革创新,都离不开“摩尔定律”的延续。

摩尔本人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曾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通过把越来越多的东西放在芯片上,我们将使所有电子产品都变得更便宜。”

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先驱,摩尔可谓是美国计算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摩尔通过他的洞察力和远见定义了技术行业。”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基辛格这样评价摩尔的行业贡献。

“八叛逆”和仙童半导体

戈登·摩尔与罗伯特·诺伊斯共同创立英特尔公司的故事总是为人津津乐道。在创立英特尔之前,他俩成为“八叛逆”一部分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著名的物理学家、“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在1955年离开贝尔实验室返回故乡圣克拉拉,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震动,因为当时电子、电脑领域都密切关注着肖克利的动向。

许多肖克利的仰慕者纷纷将目光聚集于圣克拉拉,求职信“像雪片一般”飞到肖克利办公桌上。这其中,就有下面这8位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布兰克(Julius Blank)、克林尔(Eugene Kliner)、赫尔尼(Jean Hoerni)、拉斯特(Jay Last)、罗伯茨(Sheldon Roberts)和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

起初,这八人是坚定投奔和追随肖克利的,尤其为首的罗伯特·诺伊斯,他甚至在不了解薪资待遇的情况下要在当地置办住所。

然而,肖克利虽是天才的科学家,却缺乏经营技巧;他虽雄心壮志,却对管理始终不得入其法门,这让年轻人们很难融入他的体系。“硅谷之父”、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兰德里克·特曼直言:“肖克利天才横溢,对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但他们却很难跟他共事。”

前述八位青年科学家开始计划“出走”,并且他们之间的“串谋”是瞒着肖克利进行的。在诺伊斯的带领下,他们敲开了肖克利的办公室大门,一起递交了辞职书。

肖克利当时口不择言,骂他们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后来,又改口称他们为“八个天才的叛逆”。

后来,八人合创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并把“叛逆精神”(创业精神)注入硅谷。后者迅速成长,成为硅谷当时最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半导体公司。

这张极具历史价值的照片,将永载计算机发展史。

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道:“硅谷约70家半导体公司中的半数,是仙童半导体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

因为向硅谷输送了大量人才,仙童半导体后来被称为“硅谷的西点军校”。苹果已故总裁乔布斯曾形象地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它只需一吹,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出走”后创办英特尔

在仙童半导体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八叛逆”又先后离开,开启新的创业远航。八人中,诺伊斯和摩尔是最后离开的两位。

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也结束了仙童半导体的生涯,开始了新一次的伟大创业——创办英特尔公司。不过,二人在离开时还带上了摩尔当时在仙童半导体实验室的副手、来自匈牙利的安迪·格鲁夫,后者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并在英特尔和硅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初,摩尔在英特尔担任执行副总裁,1975年开始担任总裁。1979年,摩尔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兼CEO。1987年,他卸任CEO一职,但继续担任董事长。1997年,摩尔成为英特尔名誉董事长,直到2006年卸任。

而在摩尔参与“把舵”的这几十年间,英特尔一直遵从着“摩尔定律”,不断创新并进行自我超越,逐渐走向成功和辉煌。

在英特尔创办之初,三人认为半导体最具潜力的市场是存储器芯片,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公司的主要精力是开发内存芯片。其中1972年推出了第一个容量为1K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1103,这种产品物美价廉,最终成全了个人电脑革命。

而后,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经济衰退问题,英特尔在20世纪80年代将业务逐渐转向电脑处理器,并凭借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市场稳定保持着极大的份额,而利润也在逐年上升。随后英特尔还与微软打造了“Wintel联盟”,这种强强联合几乎让这两个合作伙伴控制了个人电脑产业数十年发展。

2014年,福布斯估计摩尔的净资产为70亿美元。但有趣的是,这个财富集大成者,却终其一生都没学会“讨人喜欢”。据外媒报道,摩尔喜欢破旧的衬衫和卡其裤,而不是定制的西装,他在好市多(Costco)购物,在办公桌上放着一系列鱼饵和鱼线卷。

2016年,在比利时的全球科技论坛上,已经87岁的摩尔特意赶赴比利时参会。在这次会上,他对于自己的预测能力也做了总结:“你看看我过去的预测,就知道我的预测向来不靠谱。我错过了PC,错过了互联网,还有很多事情我都无法预测。预测未来的创新是个无比艰巨的任务,我会留给别人。不过,我希望看到一个更智能的社会。”

“摩尔定律”会被摩尔带走吗?

对于任何与技术相关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一个极度悲伤的日子,因为,对今年风头正盛的芯片世界弄潮儿们来说,摩尔不仅是偶像那么简单。

终其一生,摩尔保持了科学家精神,虽然身居公司高位却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又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管理者,在他掌舵英特尔之际,力排众议砍掉了公司主产品,豪赌趋势型产品,他的眼光和判断力远超一般的企业经营者。

在2008年的一次交流中,摩尔被问:“您的什么成就可以成为传承?”他略加思索后表示:“只要不是摩尔定律,其他都可以。”

近年来,科技界流传着一种观点:“摩尔定律已经失效”。芯片制造商虽然已经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跟上摩尔定律的步伐,但还是无法避免摩尔定律的加倍效应已经开始放缓的事实,不断地缩小芯片的尺寸总会有物理极限,例如,处理器速度在最近几年趋于平稳。

对于摩尔定律的有效性,摩尔也亲自作出过回应,他在2005年接受《Techworld》杂志采访时说:“它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没有摩尔定律,产业仍会快速发展”“继续向下推进新的制程节点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不知道摩尔定律还能持续多久。”

但2021年,时任英特尔公司CEO的帕特·基尔辛格(Pat Gelsinger)公开表达认为“摩尔定律仍然有效”,他预测未来十年摩尔定律将继续保持,甚至更新迭代速度会更快。

摩尔定律之父虽然走了,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半导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会激发人类继续努力延续摩尔定律。

帕特曾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摩尔通过他的洞察力和远见定义了科技行业,在揭示晶体管的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几十年里激励了技术专家和企业家,“英特尔仍然受到摩尔定律的启发,并打算继续研究它,直到元素周期表耗尽为止。”

3月25日,他在推特上表示英特尔将继续朝着“超越”摩尔定律努力,“摩尔曾经说过,所能做的事都可以超越,作为他定律的‘管家’,英特尔将不懈努力,以指数级的速度超越他和罗伯特·诺伊斯设定的目标。他留下的遗产改变了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他的记忆将永存。”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封面新闻,科学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