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板最后一根独苗破产了:面板产业最初的“王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

LED信号灯 2023-03-28
3575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3月27日,日本本土显示面板厂商JOLED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负债额达337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7亿元),将成为日本今年来最大规模的破产案件。JOLED最大股东日本官民基金 INCJ(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对此表示“断肠之痛”。

JOLED发布新闻稿宣布,已于27日在东京地方法院申请适用日本“民事再生法(破产法)”,并于当日受理,将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据日本最大信用调查公司Teikoku Databank(TDB)指出,JOLED负债总额约337亿日元,将成为日本今年来最大规模的破产案件。

日本曾一度称霸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不过技术优势并没有让其在市场变革中站稳脚跟。短短几年,日本这个“显示巨人”迅速瘦身,到底是大势所趋还是另有原因?

1、面板产业最初的“王者”

日本面板产业的辉煌还要从液晶显示面板(LCD)的诞生说起。1960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兼职的George Heilmeier发现了液晶材料新的电光特性,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世界上第一片LCD问世。然而RCA在展示液晶平板电视后便没了下文,摩托罗拉、AT&T、惠普等美国公司在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漫长的研发周期面前也都败下阵来,相继退出面板领域。

在美国公司放弃LCD之际,日本公司却选择入局,须羽精工和夏普就是两个“头铁”的先驱,二者在1972年分别从RCA和美国人弗格森手中买下了LCD技术,并从微型LCD入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其中,须羽精工于1973推出了全球首款能够显示6位数字的LCD土豪金版手表,10年后,又研发出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器(TFT-LCD)电视,由此也吸引松下、东芝、日立等众多日本老牌电器公司投身TFT-LCD研发。

夏普则于1973年将LCD用在计算器上,在精工TFT-LCD电视的刺激下开始追赶。1987年,夏普设法使得3英寸液晶电视投入生产,然而产量却不尽人意。直到次年凭借世界第一台14英寸TFT-LCD名声大震,而后开始尝试将大尺寸TFT-LCD量产的可能性,在经历连续5年的砸钱与亏本后,终于将良率从8%提升到80%。

与此同时,日本更多企业尝试建立面板生产线。例如IBM日本与东芝于1989年8月成立DTI制造联盟并共同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TFT-LCD量产线;次年8月,NEC也宣布入局。有数据显示,1991年-1996年间,全球至少有25家大批量面板生产线建成,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

随着更多企业的参与,日本建立了从原材料供应、设备组装、到生产制造、工艺规范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在全球面板产业的份额跃至94%,夏普更是风光无限,被誉为“液晶之父”,甚至长期掌握定价权。

2、十年呕心沥血,一朝化为泡影

最先倒下的是东芝。

就在佳能与东芝宣布合作成立 SED 株式会社的第二年,Nano-Proprietary 公司向佳能发起诉讼,指责后者违反当年签订的专利授权协议。

1999 年,Nano-Proprietary 与佳能缔结了专利授权合同,包括向佳能提供可在图像和显示领域应用的碳纳米管专利,这成为日后 SED 制造工艺的关键。但合同中规定,该项专利授权仅限于佳能及其子公司。

显然,合资公司 SED 株式会社并不在授权其列。

白纸黑字,佳能无可辩驳,原本 2005 年的 SED 上市计划被一再推迟。2006 年 10 月,东芝仍然信心满满,位于兵库县的姬路 SED 量产工厂已箭在弦上。双方初期砸下 1800 亿日元,为冲刺 2007 年 7 月上市做准备。

然而仅过两个月,东芝的态度发生 180° 的大转弯。他们宣布 SED 电视可能不会推向消费者市场,而是选择转战专业的广播级监视器领域。

原因是,过高的售价。

2004 年双方曾预估,一旦 SED 电视量产后,30 英寸机型的售价将达到 8 万至 10 万日元,当年折算约 1 万人民币,依然具备可观的竞争力。佳能东芝觉得,有戏!

谁料,就在 SED 接近量产之际,液晶和等离子面板的价格以每年 20% 的速度开始雪崩,电视厂商都在放飞自我,疯狂降价,勇闯天涯。当佳能东芝清醒过来的时候,彻底傻眼了。

2006 年,佳能东芝相继展出 SED 电视原型机,图像质量大受好评,这成为 SED 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短短两年时间,整个电视行业天翻地覆,在一轮轮的价格围剿下,当年的 SED 上市计划已不具备可行性。佳能想抄底,却发现永远没有底。

N 多年后,三星、LG、奇美、友达等 6 家面板厂商被曝出,曾在 2001 年至 2006 年期间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任何新兴产品的售价往往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产量不高、规模不大,进而成本无法均摊。液晶和等离子技术成熟、市场接受度高,无论 SED 如何压缩成本,都无法降到能与之一战的水平。

这和后来 LG 大力推广 OLED 电视不同,首先 OLED 已被市场所接受,其次 LG 愿意向外界供应面板,而非独占,最后 LG 也愿意忍受一定时期的亏损,用时间换取市占空间。

显然,佳能和东芝并不打算这样做。而且佳能还面临专利困境,它必须在官司与合作伙伴中做个取舍。

2007 年初,东芝卖掉了 SED 株式会社的合资股份。东芝已不抱希望,佳能觉得还能抢救一下。

2008 年是一个分水岭,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杀伤了各大企业,也导致很多计划中的新商品折戟沉沙。

2010 年,4K 时代即将来临,SED 已再无希望,佳能宣布解散 SED 株式会社,SED 电视正式退出历史,却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上。

索尼的自发光道路也并不一帆风顺。尽管其曾在新世纪头几年发表过 OLED 的试作品,但全球电视销量相继被夏普、松下、三星、LG超过后,它也开始举棋不定。

2004 年,为了获得稳定的液晶面板供应,索尼与三星合资成立 SLCD,属于第七代液晶面板工厂,每月产能 6 万片,索尼拥有优先采购权。次年,索尼发表 BRAVIA 品牌,宣告液晶市场的卷土重来。

这件事一直被日本家电企业视为耻辱,讽刺索尼是“家贼”,失心疯了——付出了资金,去喂饱竞争对手。

如果只是钱,那倒也罢了。索尼电视技术的外流,始于 SLCD。因为索尼经常需要对面板进行定制,一知半解的三星工程师跑来询问索尼技术的要点,索尼只能如实相告。渐渐的,人们发现三星的色彩调教,越来越像索尼。

而且随着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液晶工厂开始成长起来,索尼的面板供应链在价格上毫无优势,SLCD 反倒成为拖油瓶。2011 年底,预料到一场巨亏来临的索尼,干脆终止了和三星的合资。在此之前,索尼电视业务已连续亏损长达 6 年。往前推 6 年,正好是索尼推出 BRAVIA 液晶电视的时候。

SLCD 这桩事,很多人认为是三星狠狠坑了索尼一把。

2007 年,索尼结出了自发光的第一颗果实 XEL-1,一台 11 英寸的 OLED 电视。这操作非常的索尼,只有技术偏执的厂商才愿意推出这样的产品。用高精尖的商品宣告新时代的到来,至于可用性?不重要的。

于是 XEL-1 理所当然地失败了,全球出货量仅约 2000 台。

2010 年,索尼宣布退出 OLED 电视市场。前一年,还终结了 FED 的研究。索尼,这个自发光电视的坚定支持者,暂时性的偃旗息鼓。直到 2012 年初的 CES(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一台 Crystal LED 电视原型机,再次向世人展现了索尼强大的技术力。

Crystal LED 其实就是今天风光无限的 MircoLED,LED 灯泡模组不再作为电视背光的存在,而是将其小型化变成密集的显示像素。这项显示技术拥有 OLED 的所有优点,寿命和亮度更是领先。在液晶统治的年代,其画质可谓登峰造极,看现场照片就知道。

索尼的想法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虽然其 OLED 研究得早,但韩国三星已经在中小型 OLED 面板上遥遥领先,这让陷入经营危机的索尼难以超越。面对未来 OLED 市场可能由韩国人把控,索尼用划时代的 MicroLED 来一次降维打击,其实是一个并不算差的选项。

当然,熟知显示历史的人都知道,韩国的实力还是吊打了日本。三星后来也加入了 MicroLED 市场的争夺,但并没有掀起浪来。人家毕竟财大气粗,拍拍屁股转身便走,研究起了 QD-OLED 。索尼终究也没有实现 Crystal LED 的商品化,四年后这项技术被改装成了 CLEDIS ,推向专业领域市场,也算没有白白浪费这门好技术。

2012 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传统电视两强索尼和松下宣布联合开发 OLED 电视,这可能是日本 OLED 产业自救的最后一次机会。因为索尼拥有 OLED 的一切高端技术,包括材料和超级顶部发光结构(可提升开口率),但苦于无法量产。松下手握量产技术——印刷法,却在基础研究上相对落后。

彼时,韩国 LG 虽已实现大型 OLED 面板量产,但采用的是蒸镀法,良品率低。而且在像素排列上使用的是劣化的 OLED 结构,全白光 OLED 子像素,叠加彩色滤光片输出三原色。为了弥补亮度不足,还加入白色 OLED 子像素,导致发色不纯。这和日本、三星主推的三原色 OLED 方案,在显示质量上有较大差距。

如果索尼和松下真的愿意搞出一番大事业,日本显示产业不可能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2013 年的 CES 上,索尼和松下同时发表了世界第一台 4K OLED 电视原型机,向世人宣告两家合作的结晶,但两家各自的展品在技术上稍有不同。韩国人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 4K OLED 来得那么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那是索尼松下的高光时刻,也是日本显示产业的高光时刻,之后再也没有过。

就在同一年年底,索尼松下背弃了当初的诺言,宣布解除合作,不再开发 OLED 电视。这一幕,似曾相识。日本企业间的联盟,总是开局操作猛如虎,光速秒变一泡污。

日本就此沉沦,将 OLED 市场拱手让给了韩国。不知道当年韩国人是个什么心情,可能有些惊喜,也有些惊险。

松下到底是有点骨气的,押宝等离子虽然是战略误判,但仅守护高画质灯塔这一点,就无愧于世人。两年后的 2015 年,它带着自己的首款 4K OLED 电视商品 CZ950 亮相了,注意,是商品!比隔壁只出技术不出产品的索尼,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怕了索尼哥在技术上,也是有两把刷子的。CZ950 用的是松下向 LG 定制的 OLED 面板,在经过松下高水平调教后,真正充分挖掘了 OLED 的潜力。当年的 IFA 展会(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 ,首次亮相的 CZ950 甚至吸引了不少LG 的工程师前来观摩学习。后来松下曾谈到,CZ950 结合了很多松下在等离子电视上的经验积累。

韩国人做做面板还行,拼图像处理还是不及日本人。

松下是日企中,第一个吃 LG OLED 面板螃蟹的家电厂商。至于索尼东芝,那是 2017 年以后的事了。

哦,对了,还有夏普,它从来没发表过 OLED 电视产品,一心护着液晶这个亲儿子。可就是这个亲儿子,拖死了老爸。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人出局,也有人崛起,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对于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密集的面板产业更是如此。日本面板产业成功的秘诀在于从微型LCD入手开拓应用市场以及不惧失败的韧性,然而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韩国赶超、中国台湾短期辉煌以及中国大陆的发力后日益萧条,如今随着JDI这颗代表着日本面板产业的“独苗”落幕,宣告日本面板的彻底落败。

文章来源: 芯智讯,集微网,大声Loud,中科CASAioT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LED信号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