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脱碳打开增量空间,国内外绿氢倍道而进,绿氢制备仍需降本

氢能加 2023-04-04
4518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全球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依然较高,氢能是能源转型重要途径。从全球能源结构 来看,目前终端能源中化石能源消费仍占据了较大比例,2021 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的占比分别为 32%、25%和 28%,化石能源占比超 80%,长期以来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 来源。为实现国际能源署(IEA)2050 年“零碳经济”愿景,全球能源结构低碳绿色转型 势在必行。氢能具有来源丰富多样、清洁低碳、灵活高效以及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据能 源过渡委员会(ETC)预测,在 2050 零碳场景下,直接电力和氢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结构 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氢能生产应用广泛,绿氢具备减碳优势,或是未来主流。目前行业中有三种主要氢气 制取途径,通过制作过程中碳排放量可以划分为: 灰氢:以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重整制氢或者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等工业 副产气制氢方式,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约 22.6 kg CO2/kg H2); 蓝氢:在制作灰氢的过程中结合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约 10.5 kg CO2/kg H2); 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在制取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碳排放(约 1.5-5.0 kg CO2/kg H2)。

01

传统行业减碳为绿氢发展提供广阔需求

氢能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交通、工业、发电及建筑四大领域。从 2020 年二氧化碳 排放量占比来看,我国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四大领域,分别占比 40.5%、36.5%、11.3% 和 11.6%。2020 年我国应用在合成氨、甲醇、炼油、直接燃烧及其他工业领域的氢能占 比分别为 37%、19%、10%、15%和 19%。其中,工业、交通是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建筑、发电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双碳转型的长期驱动和欧美碳关税的中短期驱动下, 我国各行业脱碳势在必行,而绿氢具备“零碳排”的制备优势,在各行业应用场景中减碳 空间极大。

新能源消纳需求保障绿氢制备,长时储能拓宽应用场景: 可再生能源装机加速,预计 2050 年将成为电力主体。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1 年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 23.8 亿千瓦,同比+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 3.3 亿千瓦,同比 +16.6%;光伏装机容量约 3.1 亿千瓦,同比+20.9%。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 2.48 万亿 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9.8%。其中,风电 6526 亿 kWh,同比增长 40.5%;光伏发电 3259 亿 kWh,同比增长 25.1%。随着“十四五”电力规划的实施,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及发电量将达 10.87 亿 kW、1.87 万亿 kWh,到 2030 年, 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 12 亿 kW 以上。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成为电源 装机的增量主体,80%以上的电量将由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共同承 担。

绿氢助力风光消纳,实现能源高效利用。随着新能源装机的迅速发展,风电、光伏发 电在发电量结构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对于边际成本为零的新能源电力的弃电消纳问题凸 显。用新能源风光互补耦合发电制氢,有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解决“弃 风弃光”的消纳问题。此外,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产生直接储电需求,储氢是长时储能 的最优选择。相比于电化学储能兆瓦级(MW)容量,以日计储能时间;抽水蓄能容量的 吉瓦级(GW)容量,以月计储能时间;氢能储能的容量是太瓦级(TW),时间可以达到 1 年以上;加之跨区域长距离储能和能量转化形式多样化的优点,储氢是长时储能的最优 选择。

02

海内外绿氢布局加快,试点项目多点推进

多重因素驱动,欧美诸国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首先,从环保的角度,欧洲和欧盟在碳 市场(EU ETS)的框架之下,各国都肩负着脱碳的任务;其次,从能源安全角度,化石 能源禀赋较差的国家,希望通过氢能革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典型如日韩,此外 俄乌冲突使得欧盟也将发展氢能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此外,出于经济原因想要保持 产业领先地位或希望通过氢气出口赚取经济收益,典型如美国、澳大利亚。目前,全球氢 能发展相对领先的地区有美国、欧洲、日韩已出台相应氢能战略目标,支持本国绿氢产业 发展。

欧洲能源企业大举布局,规划项目制氢产量 700 万吨。欧洲各大能源公司已入局绿氢, 除了布局本土项目,也在新能源发电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有所布局,项目目 标大,以满足 2022 年 5 月“REpowerEU”计划提出的 2030 年本土产绿氢 1000 万吨及进口 1000 万吨目标。其中,英国 BP 完成收购澳大利亚绿色氢开发项目“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 40.5%的份额,该项目拟建 26GW 新能源发电,并配套 160 万吨绿氢或 900 万吨氨/年。此 外,包括德国 Svevind Energy Group、壳牌、法国 Lhyfe、西班牙能源公司 Cepsa、法国道达尔在内的欧洲能源公司加速在各地布局绿氢项目,规划项目年制备绿氢规模达 700 万吨。

美国 IRA 法案提升绿氢经济性,项目规划稳步推进。2022 年 8 月,美国 IRA 方案为 绿氢提供开创性税收减免和可直接用于付款的条款,制氢工厂在生产每 kg 氢气产出二氧 化碳小于 4kg 的条件下,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同,可享受 0.12-0.6 美元/kg 氢气的税 收抵免额度。对于 2033 年以前开始建设的制氢项目,项目运营的前 10 年将获得 5 倍的税 收抵免额度,即 0.6-3 美元/kg 氢气,绿氢可享受 3 美元/kg 补贴,且 10 年后将继续受益 0.12-0.6 美元/kg 的标准税收抵免额度。在此政策支持下,美国能源公司集中在加州及德 州规划布局绿氢项目,预计 2023-2024 年开始建设,按计划将于 2024-2026 年逐步投产。

中国顶层设计明确氢能发展目标,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国家发改委 2022 年 3 月 23 日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简称“行业中长期规划”),明确氢 能产业的发展定位、量化目标和应用方向。产业定位方面,氢能被正式确定是能源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且氢能产业链相关环节也被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范畴。2025 年量化 目标方面,行业中长期规划提出,一是氢能车保有量达到 5 万辆,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氢量 在 10~20 万吨。应用方向上,政策规划了包括交通、储能、分布式能源以及工业领域的 减碳四大方面。截至 2022 年底,22 个省市相继制定并出台了本地区氢能发展规划以及相 关配套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氢能战略,支持绿氢产业发展。

风光大基地就地消纳,配套绿氢项目密集开建。风光大基地建设地区存在新能源开发 模式较为单一和应用场景不足的特点,因此电网消纳和调度运行压力较大。在地方相继出 台绿氢产业支持政策后,为获取新能源建设指标,国内能源公司纷纷布局风光一体化绿氢 耦合项目。截至 2023 年 2 月,我国规划年产绿氢超过 2 万吨的大规模绿氢示范项目近 20 个,从区域上看,由于内蒙古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的良好条件,潜在制氢产能 超过 330 万吨,上述项目多集中于内蒙古,其次为新疆和吉林等地。

03

绿氢发展痛点分析

痛点一:相比化石能源制氢,绿氢制备仍需降本

对比所有制氢方式的成本看,目前化石能源制氢经济效益最好,工业副产氢短期供应潜力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主要取决于电价。

1) 不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煤制氢成本是所有成本中最低的制氢技术,目前应用也较为广泛,天然气制氢成本取决于气价,波动较大。若考虑 CCUS,经济性相较于工业副产氢明显不足;

2) 工业副产氢成本在 9.3-22.5 元/kg 之间,成本相对适中,波动区间相对较大,未来产氢的潜力巨大,尤其是焦炉煤气副产氢、合成氨及合成甲醇副产氢,生产相对灵活,可根据经济性进行调节;

3) 电解水制氢成本目前经济性明显不足,成本大多取决于电价,碱性制氢较 PEM 有经济性,但接近零碳排放的特点,短期可选用“三弃”电力进行制氢,预计供应潜力接近百万吨级别,中长期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规模提升。碱性电解和 PEM 电解技术的成本存在较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相比化石能源制氢经济性均不足。

我们测算按照电价 0.3 元/kWh,二者的制氢成本分别为 23.8、37.2 元/kg,电费成本是制氢成本的主要部分。碱性电解技术商业化应用较广泛,电解槽单槽制氢规模1000m3/h,电解槽基本实现国产化,价格 2000-3500 元/Kw,国内已有 MW 级别制氢应用;PEM 电解技术刚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有 MW 级风电制氢应用项目,但是价格相对较高,在 7000-12000 元/Kw,降本进程需要加速。

痛点二:质子交换膜壁垒高,进口依赖程度大

PEM 电解水技术的核心材料——全氟质子交换膜:用全氟磺酸树脂为原料制备全氟质子交换膜技术壁垒较高,需要企业在原料选择、合成工艺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目前全氟磺酸树脂的主要玩家有:美国杜邦、美国 3M、美国戈尔、比利时索尔维、日本旭化成等。目前国内全氟磺酸树脂市场的主要生产厂家为科润等,有项目在研的厂家有:上海三爱富、巨化集团等少数企业,但产能较小,无法批量供应市场。

截至 2020 年,科慕(原主体为美国杜邦)、索尔维、旭化成三家占据了全球 90%以上的产能,国内对全氟磺酸树脂进口依赖度高达 99%。目前国产质子交换膜主要通过主动压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如果实现国产化替代,我们预计将降低质子交换膜的价格 30%-40%。同时近年来随着技术突破和大规模生产,质子交换膜的成本有望随之下降。

痛点三:氢气储运难度大,高端气瓶国外领先

绿氢全生命周期核心环节:氢气储运。按照储存性质分可以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全球范围内,高压气氢和低温液氢是两种已商业化的储氢路线,我国以高压气氢为主,低温液氢由于军用管制,在民用方面还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海外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氢能强国已经建立起规模化的液氢工厂。

在高压气氢储运过程中,核心环节在于高压气态储氢瓶。目前高压气态储氢瓶有四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其中Ⅰ型、Ⅱ型价格相对便宜,但储氢密度低,重量重且容易发生氢脆问题,目前 20MPa 的Ⅰ型瓶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工业应用,并与 45MPa 钢制氢瓶、98MPa 钢带缠绕式压力容器组合应用于加氢站中。而Ⅲ型、Ⅳ型车载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国外多是 70MPa 的碳纤维缠绕Ⅳ型瓶,而国内由于高强度碳纤维工艺尚不成熟,Ⅳ型储氢瓶的大规模商用化尚待时日,目前主要是35MPa 碳纤维缠绕Ⅲ瓶。

04

氢能的未来

据彭博新能源(BloombergNEF)估计,到2030年,全球各地绿氢制取成本可能都将低于蓝氢。而蓝氢所依赖的CCS技术,多年来推广困难、成本居高不下。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相关投资仅占全球清洁技术投资的不到0.5%,全球目前有21个CCUS(碳捕捉、利用和封存)项目,每年二氧化碳捕获能力为4000万吨。

前述研究的共同作者、康奈尔大学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教授罗伯特·豪斯(Robert W.Howarth)称,世界各地的政治家都把赌注押在蓝氢上,将其视为能源转型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是首个在有同行评议的期刊发表的、阐述蓝氢生命周期排放强度的研究,也是在向政府发出警示,应将公共资金投入到风能和太阳能驱动的绿氢,这是唯一清洁的氢能,也是通向净零排放的重要路径。”

目前全球有超过40个国家颁布了氢能发展战略,其中许多都在提倡“清洁氢气”。近期,美国将”清洁氢气”定义为以任何方式制取、生产1公斤氢排放2公斤或更少二氧化碳当量的氢,也就包括了蓝氢。日本早前计划把2020年东京奥运会打造成”氢能奥运会”,承诺了包括奥运村动力、100辆氢动力燃料电池巴士、500辆氢能汽车、奥运圣火台及火炬燃料等应用场景,但最终仅兑现了一小部分。英国预计将在几周后推出一项氢能战略,其中可能包括对蓝氢的支持。

更早之前,德国在其2020年6月通过的《国家氢能战略》中称,“绿氢”将是未来投资的优先领域,但利用化石燃料制造但结合碳捕捉技术的“蓝氢”将在转型期内被允许。同年7月,欧盟的氢能战略在中短期内为“蓝氢”保留了发展空间,因此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而在今年,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安全、经济、低碳、多元化应用为核心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随后,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落实氢能的发展路线,布局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建设。而在企业方面,中国石化、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股份等企业正在布局绿氢生产。其中,中国石化已经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并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这也意味着,绿氢已经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并非一蹴而就。业内专家表示,通过化石能源制氢把氢燃电池汽车产业的基础打好,然后再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慢慢实现过渡。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提出:“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发展绿氢是实现碳中和的理想途径,绿氢会是氢能发展的未来。

文章来源: 嘿嘿能源heypower,氢能项目部,流程工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氢能加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