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尚未落幕,国内AR领头Rokid出路在哪?

智慧超人 2023-04-07
4423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日前,Rokid举办了一场新品发布会。在发布会上,Rokid对旗下产品从AR终端硬件、操作系统、空间创作工具、应用场景、生态合作等板块进行了全新更新。

以Rokid最新一代消费级AR眼镜Rokid Max为例,它在延续Rokid Air流畅简洁设计的基础上,将外观重点放到了对体积、结构、模组三方面的提升上。虽然在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Rokid与神州数码签署亿元新品订单。但坦白来说,Rokid此次发布会上的产品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创新。

比如,Rokid将投屏尺寸做大,依赖采购索尼更高规格的Micro OLED微显屏。近眼显示光学设计有短板,倚靠供应链厂商,缺乏深度设计能力。

不仅仅如此,Rokid Max Pro此次采用的灰度摄像头,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看到的画面是黑白的,这在降低用户分享欲的同时,实则也是一种技术的倒退。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VR头显,亦或是AR眼镜均是当前链接元宇宙最好的硬件载体,也是元宇宙发展的底座。但当下的现实问题是,元宇宙自身面临着研发投入资金巨大、短期内难以商业化的问题。

以元宇宙+农业为例,此前业内曾指出,由于元宇宙中的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性、防篡改性的特点,这不仅能记录并呈现农产品从生长到交易的全过程,也映射真实世界的每一个环节农产品生产环节,并溯源产品,这对保护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当下我国农业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小农经济在国内农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内元宇宙+农业的商业化之路注定坎坷。

基于此,元宇宙也从此前的爆火阶段,进入到冷静期。腾讯、Pico相继被曝解散XR的传闻,Meta则直接进行了万人裁员。虽然目前Rokid一直有资本介入,但在整个行业趋冷之下,Rokid真的能够穿越这波寒冬,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吗?

国内Rokid领头,从Air 到 Max

消费级AR现阶段大多是妥协式产品方案,拿掉本地算力、电池和存储,没有传感、手势识别和交互,只有最静态的虚实画面融合。

分体式主打C端的AR眼镜,得益于近些年高亮度高饱和色彩Micro OLED微显屏成熟,关键厂商索尼和视涯均实现了硅基Micro OLED高良率量产并且成本降低,这给BirdBath/自由曲面原理的AR眼镜带来了质变。BirdBath眼睛目前显示效果突出,在虚拟大屏观影、游戏、办公上实现了场景突围,从2021年底到2023年年初,Rokid、雷鸟、Nreal,乃至后面的华为、魅族、中兴、荣耀,正把AR观影市场一点点做起来。

同时进行的,单色Micro LED+光波导+轻量SLAM主打信息提示的AR眼镜,INMO、小米、李未可、OPPO也在消费市场投石问路。

3月21日晚8点,守在电脑前全程看完了Rokid的发布会,个人感觉从2021年年底Rokid Air面世到2023年Rokid Max,除了虚拟投屏尺寸增大,进步完全是乏善可陈。以下是根据发布会产品内容的几点推断:

1.投屏尺寸做大,依赖采购索尼更高规格的Micro OLED微显屏

2.近眼显示光学设计有短板,倚靠供应链厂商,缺乏深度设计能力

3.根据眼镜顶部的厚度判断,Rokid Max光机大概率沿袭了上一代Air小eyebox和很短的出瞳距离,让IPD设计难度增大。IPD适配出问题导致双眼合目容易出现重影,短出瞳距离导致VAC视觉调节眼球辐辏冲突更明显,长时间佩戴眩晕和不适加重

4.关键的光学模组MTF参数,从画面边缘到中心的畸变矫正没有披露,减小色差、过滤炫光和杂散光的光学设计改进也没说明,这两项十分影响真实的画面显示质量 。唯一的光学介绍居然是类似Nreal Air减少正面漏光注重个人隐私的「墨镜」设计。

5.发布会演示的灵境,创作时的交互精度、用户学习成本、实用性、体验存疑

6.Rokid Max Pro 以黑白化周围环境来对比凸显彩色视觉增强信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甚至是一种倒退

AR眼镜场景受限

易观曾指出,消费级AR眼镜的成熟还要等到2027年前后,但从当下来看,估计比易观预估的时间还要晚。

其一,类似于Rokid的AR眼镜实则相当于是翻版的“投影机”。用户在购买后Rokid的产品后,需要和手机、电脑互相连接,才能进行使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投影仪”的功能,到底能带来多少出货量,撬动TOC端多大市场,仍值得观察。

目前Rokid AR智能眼镜支持0-500度近视可调节,但若是近视度数偏高的消费者,则必然需要佩戴隐形眼镜,并且由于行业技术限制,用户设备是DP输出且支持type-c可以即插即用。

如果是非DP输出的设备,都需要购买转换器才能连接使用。但目前Rokid适配苹果的整套产品和适配电脑的转换器,在京东官方旗舰店的售价分别为2849元和799元。这就意味着用户想要体验“投影仪”的功能,整体的支出至少要在三四千以上。

但若是考虑到当前消费市场复苏程度远低于预期,3C产品销量持续下滑。以智能手机为例,TechInsights报告显示,2023年2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批发)和销量(零售)分别同比下降11%和5%。而相对于电脑和手机这些3C类产品,AR眼镜对消费者并非刚需。

事实上,借助第三方设备才能使用Rokid的AR智能眼镜,其最大的风险点还是来源于智能设备厂商。面对手机销量的持续下滑,目前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均在发力AR眼镜。

那么,若是整个AR眼镜市场竞争持续恶化,厂商通过技术手段禁止第三方AR眼镜和自家手机相连,以提高自家AR眼镜出货量。这对Rokid而言,将面临着更大的销售压力。

其二,目前运动健身、全息影视、游戏为VR头显的主要应用场景,但若是对标VR头显来看,就不能发现当前Rokid的AR眼镜,在TOC端所能覆盖到的场景及其有限。

首先,Rokid的AR眼镜暂时只能支持一些小游戏的应用,类似于《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国民热度相对较高的游戏暂不支持。而在影视方面,虽能使用Rokid的AR眼镜也能观看类似于爱奇艺、芒果TV等APP内的影视资源,但缺乏自有内容的AR眼镜,仅仅依靠第三方资源很难对用户形成较高的粘性,并且运动健身这一场景也不支持。娱乐领域相对较少的覆盖场景,则会继续劝退部分消费者。

其次,在办公场景下,用户需二次付费才能解锁这一功能的使用。目前Rokid的AR眼镜是与阿里云无影合作打造云办公双系统双桌面。但根据知乎网友@小燕子建站笔记的分享来看,若想要使用阿里云的无影云桌面,需要二次付费才能使用。

其中,阿里无影云桌面4核8G/80G系统盘/50G数据盘和无影云桌面2核4G/80G系统盘价格分别为699元/年和499元/年。但购买设备后在继续付费,这和当前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不符合,而这也必然会提高Rokid的AR眼镜的退货率。

最后,Rokid虽然先后官宣和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合作。Rokid将旗下产品Rokid Max带入理想L系列车型,通过一线直连,Rokid Max即可接入车机娱乐与音响系统,获得大屏沉浸式音视频体验。

但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出租车司机张奇(化名)却告诉DoNews,由于车辆在驾驶过程中佩戴AR眼镜,会影响驾驶安全。因此,这一场景也只能放到休息时使用。但问题是,又有多少车主会愿意花大几千来体验这个功能呢?毕竟现在很多汽车的大屏导航功能也能观看音视频。另外对于很多车主而言,他们更愿意付费的是类似于自动泊车这类能够提高驾驶体验的功能。

其三,目前Rokid的AR眼镜用户体验有待提高。用户刘思伟(化名)告诉我们,自己在使用Rokid的AR眼镜时发现,投屏所显示的屏幕过小,全程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手机屏幕不能出现息屏,且佩戴过久,眼镜易出现酸痛等等。但显然产品功能上的相对鸡肋,也必然影响到用户的后续复购以及推荐身边更多朋友的购买。

场景上的缺失,短期很难补齐

面对场景上的缺失,虽然目前Rokid官网也已上线开源教程,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但我们在和国内多位APP厂商负责人沟通后却发现,目前厂商对于接入Rokid AR眼镜的兴趣普遍都不大。

孙子明(化名)是国内某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总监,他告诉我们,APP厂商若想要接入Rokid AR眼镜,其大致流程为:首先,双方的产品经理确定具体的使用场景,并对场景进行优化。

其次,双方的技术人员互相支持,完成底层技术的搭建。最后,双方的测试人员进行场景下的测试,完成产品功能的发布和上线。整个过程少则三个月,慢则六个月。

但孙子明也接着表示,当APP厂商们投入如此大的精力、物力、人力后,AR眼镜能给厂商们带来的收益又有多少呢?国内APP目前的盈利主要有广告、会员、产品售卖等方式,可这些场景很难复用到AR眼镜上。

尤其是疫情三年,叠加当前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增长已经达到瓶颈。目前很多APP厂商的想法都是降本增效,先活下去。若AR眼镜无法给厂商们带来直观的收益,仅仅借助AR眼镜实现产品的曝光,估计没有几个厂商会愿意浪费时间去投入这件事。

事实上,孙子明的话也对Rokid 的AR眼镜提出了灵魂拷问。据IDC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AR设备的出货量约27万台,其中消费级AR品牌的出货量为17万台,而类似于Rokid 的AR眼镜估计出货量更低。

以京东平台为例,京东ROKID智能眼镜旗舰店多款商品的评论量也才在500+左右,但雷鸟单款商品的评论却在2万+,较少的评论量也能侧面证明当前Rokid的出货量有限。

在现有出货量本身较低的情况下,若让APP厂商增加广告则必然意味着要放弃用户体验,不让APP厂商增加广告,他们的兴趣更低。

同时,若想要调动厂商的兴趣,则必然要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出货量。但应用场景上的缺失,又无法带动出货量。如此以来,也让Rokid AR眼镜最终陷入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恶性循环,未来TOC端的商业化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TOB端,更难大规模使用

TOC端出货量难以提高下,ROKID旗下AR眼镜也只能从TOB端入手来打开市场。从目前来看,AR眼镜也的确能在TOB端中的实际场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以工业场景应用为例,质量检测对于工业产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企业巡检人员在佩戴AR眼镜完成智能自检,质检员开始质检后,AR眼镜将自动开启全程录像,通过AR眼镜,质检员可以在检测现场查看到流程中每一步骤的检验内容、操作指导等数字信息、还可通过语音进行程序控制、质检项目选择、检测结果输入等。

在完成整个场景后,将检验信息上传到质检后台,后台支持相关数据的查询、展示及报告的生成。通过AR巡检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打通,实现无纸化操作。

场景虽然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来自北京的孙磊(化名)是国内一家制造业的老板,他告诉我们,一方面,降本增效大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考虑使用AR眼镜的成本问题。这里的成本不单单是单次采购所使用的成本,还包括后续由AR眼镜使用所带来的软件维护成本、维修成本等等。

即使成本能被压缩,但由于每家制造工厂所处的行业不同,内部从人员到生产、到管理均有不同,大家更倾向于使用符合企业自身的定制化AR眼镜。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很多制造工厂均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企业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都禁止AR眼镜拍摄,以避免出现知识产权泄露的风险。

然而和企业需求相反的是,当前国内的AR产品在TOB应用时均面临终端侧和边缘侧算力成本高、定制化严重、落地应用周期较长、软件更新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无法满足智能、变化快、场景多的需求,不能支持多终端异厂商同步快速接入、统一业务体验。传统的基于固定场景系统,无法用于复杂、多样化的应用。

而且对标国内围绕TOB端服务的SaaS产品来看,由于TOB需求所带来的分散性,导致国内SaaS产品虽也走过多年,并且市场渗透率也相对较高,但亏损几乎是整个SaaS行业的常态。

以2022上半年为例,有赞的经营亏损同比扩大5.5%,达到了4.74亿元。除有赞外,微盟在今年上半年经营亏损同比扩大285.2%至6.31亿元,经调整净亏损更是同比扩大499.2%。长期的亏损,也让这些公司的市值严重缩水。

另外,ROKID长期以来都是靠资本“输血”度日。若是在TOB也无法打开市场找到并清晰的盈利模式,未来资本对ROKID还有多少耐心呢?

更为重要的是,和国内其他AR公司不同的是,ROKID的两位创始人徐驰和祝铭明因两人的专业背景不同,也导致公司对产品方向的定位不同。比如说,有媒体曾描绘徐驰说说道,他并不像祝铭明那样天马行空的技术理想和热情,更偏务实、理性,对产品、技术、商业理解更加结合。

但从以往公司的经验来看,创始人因意见不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内耗,甚至因意见不同导致创始人出走的不在少数。因此,ROKID的两位创始人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后续ROKID的发展将至关重要。

后话

AR有潜力成为time killer 设备,因为日常眼镜佩戴,看到周边环境,随时随地进行视觉增强和虚实交互,信息提示、学习、工作、娱乐,使用高频,场景不限。

AR在消费市场普及关键在虚实交互和光学显示,依赖传感器、算力、更小体积的高透光高亮度光学设计,特别是眼球追踪、手势识别、SLAM功能的传感器。SLAM能否做到高精度,眼球追踪能否低功耗低延时快速画面渲染,手势识别能否做到空中打字的程度,还有整个体积、续航、能耗的限制,单拎出来一项其实可以做好,但AR难就在任何这其中任何一项关键技术都不能有短板。

AR还是要等硬件技术的成熟,其实大家普遍吐槽的内容和应用没什么好担心,硬件做好了一定会最快速度普及,至于时间点,几项关键技术这几年进步很快,可能2025-2027年初步成熟的硬件可能就出来了。

希望一直都在。

文章来源: 钛媒体APP,智东西,DoNews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慧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