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料≠环保:与传统塑料具有相同毒性,解开塑料污染“死结”,哪个才是良方?

材料每日新鲜报 2023-04-11
3723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自2022年以来,澳大利亚各州相继颁布和升级限塑令,禁用各种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吸管、刀具、餐盘、聚苯乙烯餐饮容器等。眼下,全澳都已禁用一次性轻质塑料袋。

有些人发出疑问:“全面、彻底地禁用它们,真的必要吗?有没有可能,我们用植物制成的、环保的生物塑料来替代传统塑料,制造各种产品?”

曾有研究估计,工业界有望将高达85%的化石燃料塑料替换成生物塑料。

但令人失望的是,即便机遇来到,生物塑料也还很不中用。短期内,人类缺少广泛可用的途径,于生物塑料生命周期的尽头,对其做堆肥或其他环保的处理。它们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进入垃圾填埋场。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我们要解决塑料问题,要可持续发展,就只能完全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无论它是传统的化石燃料基塑料,还是看起来更环保的生物塑料。

1、替代材料的风险

生物塑料是由植物等生物体或由微生物分解而来的塑料的总称。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本应环保的生物塑料却含有与传统塑料相同的有毒化学物质。

塑料对环境是有害的,无论是制造还是丢弃。

首先,当制造塑料时,会释放出威胁健康和温暖地球的污染物。 即使用完了,处理掉了,也是非常棘手的,因为它的耐久性,不会自然分解。 除非全球回收系统奏效,否则塑料垃圾将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在垃圾焚烧炉中处理,自然会释放污染物。

如果您目前使用塑料包装材料,从环保和实用的角度来看,改用替代品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

生物塑料真的环保吗?

最近,在环境信息杂志《环境国际》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个研究小组检查了43种不同的生物塑料产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巧克力包装纸、碳酸饮料瓶和酒塞。 这些产品都是由目前市场上9种不同的生物塑料材料制成。 具体来说,就是用植物、藻类等有机材料制成的材料,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及符合两者标准的材料。

科学家团队利用一种被称为 "体外生物分析 "的基因分析和光谱分析(一种观察生物塑料与光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对43种产品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所谓生物塑料也会诱发与传统塑料相同的毒性。

调查显示,80%的产品含有1000多种化学物质。 其中有的产品被发现含有多达2万种化学物质,令人咋舌。 生物塑料,它其实是相当化学的。

研究小组对这些材料的毒性进行测试时,他们发现生物塑料和植物性材料会诱发与传统塑料相同的毒性。他们还发现,现代塑料制品中可能含有与传统塑料几乎同样多的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

研究小组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这些材料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例如,他们发现的化学物质有多少会被人体吸收,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说,他们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感到担忧。

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水生生态毒理学博士生、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丽莎·齐默尔曼说:"生物降解塑料并不比其它塑料更安全。

今年早些时候,英国的一个跨议会组织也曾警告说:消费者强烈呼吁在商店里停用塑料包装,然而这实际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为许多被认为是更环保的材料事实上对环境的破坏更严重。 例如,虽然玻璃可以被完全并广泛地回收,但它比塑料重得多,因此会在交通运输方面带来更大污染。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改变产品的包装方式也会给制造商带来很大的风险。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会让生产过程产生连锁效应。而且人们往往忽略一点,即我们也要确保新材料能够可靠并清晰地进行人机可读打码,并且这些赋码可以在不影响产品可回收性的情况下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

2、未来塑料污染的破局之路。

重复使用被呼吁列为优先治理模式

据统计,为了应对塑料污染,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出台了有关塑料管理政策和塑料污染防治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集中在对废塑料的回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在专注解决塑料污染的机构——摆脱塑缚的总干事郑雪看来,虽然这些方法是塑料污染解决方案的重要举措,但仅靠对废弃塑料后端的回收或污染治理,没有办法有效阻止塑料垃圾的继续增多,也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塑料污染的扩张速度远快于防治措施的落实速度,塑料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

根据皮尤慈善基金会与某环境智库2020年发布的报告《打破塑料浪潮》显示,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塑料产量和消费量的预期增长,预测未来20年,海洋塑料垃圾的数量将是2016年的3倍,从1100万吨增加到2900万吨——相当于全球每米海岸线上都有50公斤塑料。

为了化解塑料污染危机,我们需要一套侧重于从源头入手的系统解决方案。即为塑料产业链的前端——源头减量设置更高的优先级,除了减少非必要的一次性塑料使用外,还要通过可循环、重复使用的模式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在源头上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包装以及产品消费模式。

3、究竟什么是循环、重复使用模式?

它和人们日常行为中的自发循环利用,是一个概念吗?大规模推广循环、重复使用模式,优势到底如何?

据了解,业内所探讨的重复使用模式,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重复使用”的界定,它应该至少具有以下特点:同一个包装保持原来的功能和形态,包装被设计为反复使用,有系统支持包装的重复使用。

目前,被视为大规模“重复使用”的案例包括饮水机桶装水、快递循环箱以及在国外流行的外卖循环杯等。而被视为重复使用模式可推广的重点领域,正是塑料使用体量巨大、规模增长迅速的快递、外卖行业。

这也正是“助力‘双碳’目标——探索快递外卖可循环与绿色包装推广论坛”聚焦所在。

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瞄准破局之路

快递行业为何被视为重复使用模式的重点行业?一方面,这源于快递业务量的持续增长以及随之增加的塑料污染,另一方面,也源于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据了解,目前,快递行业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已经有一系列实践与成效。深耕循环包装领域的知路科技,是一家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向用户输出绿色循环包装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其技术研发总监郭鑫介绍说,其公司研发的循环快递箱,可多次使用,其单次使用成本比传统包装要降低30%以上。中通集团也与其签订供货合同,按中通投放50万个循环快递箱计算,所购快递箱每个月能循环使用5次,一年可节省3000万个纸箱。

只是,要想取得成效,真正实现绿色转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循环快递包装,必须实现规模化应用。

但是,面对消费者参与意识低、末端基础设施差、标准化问题缺失、周转率低等多个循环快递包装应用难题,如何才能实现破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建议:“一是对快递包装的产废特征进行识别,实现精准管控;二是对循环共享等不同治理路径进行比选,量化全链条的环境影响;三是对责任主体进一步认定和明确。”

京东物流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认为,首先要在标准化和共享上去解决,“除了尺寸之外,还需要在版面上取消定制,以便实现循环包装在企业间流转。”

复海董事长严海影表示认同:“标准化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阶段。”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单位之一,复海在试点过程中除了在物理性能、包装结构角度进行考虑,也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实现系统的解决方案。

通过电子化的追踪将箱体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是循环快递箱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方向。

末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搭建社会化的循环包装回收体系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系统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一个行业或企业解决,需要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激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循环回收基建工作,从而引导电商平台、寄递企业、社区、消费者等全链路各方共同推进循环快递包装的投放应用。

4、政策支持是关键

与快速增长的快递行业一样,随着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外卖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介绍,2020年,中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已达6646亿元。

但是,由此带来的外卖业包装塑料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根据杜欢政团队与中国石化日前共同发布的《外卖业包装塑料环境影响及回收循环研究报告(2021年度)》研究发现,2020年,全国通过主流互联网外卖平台共消耗(废弃)57.4万吨塑料,5年时间增长10倍之多。

如何让人们在享有舒适便利外卖的同时,减少外卖塑料包装带来的环境影响,应从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变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

如何实现整体突破?应构建外卖包装的循环利用体系,要从材料到包装、到餐饮企业、到外卖平台、到消费者、到回收企业、到处理企业……构成一个全产业链参与的塑料闭路循环。同时,杜欢政建议,分行业、分场景、分品类地推出塑料闭路循环试点示范,如在高校和写字楼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率先推动外卖包装循环试点。

据了解,在中国香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获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与线上外卖平台企业foodpanda合作推出“可重用餐盒计划”,顾客点外卖时可选择可重用餐盒,餐点会用可重用餐盒送达。用餐完毕后,顾客简单清洗餐盒即可归还到附近的自助收集机。此外,一些内地城市与高校也在探索可循环餐盒实践。

不过,包括可循环餐盒在内的外卖包装循环,面临成本、安全性、接受度等多方面障碍,突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据了解,目前,欧洲各国发力推行的可重复使用政策中,将目光放在了相对容易的领域,如奥地利和德国将重复使用模式化目标放在饮料包装上。相对其他产品包装而言,玻璃瓶包装更容易实现重复使用和重复灌装。

作为探索与推广循环可重复使用模式的重要一环,企业的作为至关重要。国内外卖巨头美团推出青山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纸质、降解塑料、易回收易再生”三类绿色包装推荐名录,共计纳入101家生产企业的161个产品。2020年至今,美团针对中餐、茶饮等应用场景孵化了两批次30款绿色创新包装,累计投放191万件供餐饮商家使用。

除此之外,产业链的其他各方也需协调配合,同时配以政策、法规、标准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同和参与。只有在行业、政府和公众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下,塑料污染治理才能迎来真正的破局。

文章来源: 世界科学,技术力量,绿色安徽,多米诺标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每日新鲜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