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碳”目标进程中,青海如何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之家 2023-04-11
23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数据显示,2022年,青海完成能源领域投资424亿元,第一批大基地并网150万千瓦、第二批大基地开工建设,青豫直流2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全面建成,玛尔挡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完成,羊曲水电站开始坝体填筑。全省电力装机4468.3万千瓦、发电量992.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装机4075.2万千瓦、发电量838.5亿千瓦时,累计输送清洁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青海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纳军表示,青海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清洁能源与先进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将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效能。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4075.2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加快衔接,从硅材料、光伏组件等装备制造到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从能源外送到就地消纳,支撑特色产业减排降碳,青海“清洁能源+”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青海电力系统正逐步进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阶段。

在新能源供给方面,快速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建成海西州、海南州2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省内坚强智能电网和青豫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保障年均近25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消纳;连续5年创新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在新能源消费方面,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完成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电能替代改造319万平方米,年减少燃煤消耗9万吨;电解铝等行业采用绿电生产,为产品贴上“绿色制造”标签;依托大电网将绿色电力输送至河南、江苏等地,实现新能源发展成果全国共享。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优化多能源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建成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新能源接纳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全国首家新能源大数据中心,服务300余座新能源场站数智化发展;创新“共享储能”模式,增发新能源电量1亿千瓦时以上;首创提出“绿电指数”,科学指导地区新能源全面协调发展。

在新能源体制方面,系统性出台《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指导意见几十项,有效引导省内清洁能源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新能源跨省跨区交易、省内直接交易和发电权交易,推动省间辅助服务市场建设,2021年新能源外送规模达到100亿千瓦时,省内新能源直接交易规模超过150亿千瓦时。

创新——光伏“蓝海”迈向深蓝

把科技创新融入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正释放出蓬勃张力。

3月29日,记者一行来到黄河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一眼望不到边的银色支架,已实现并网的深蓝色光伏组件,正逐渐汇聚成产业发展的深色“蓝海”。

统筹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抢抓政策叠加机遇,青海省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090万千瓦的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南、海西项目。

作为项目之一,黄河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50万千瓦已实现并网发电。眼前一个个光伏子阵整齐如一,源源不断的绿电经过从直流到交流的转化后,最终通过青豫直流通道输送至千家万户,“种”下太阳,“借光生金”更具成效。

青海黄河新能源工程建设分公司工程项目中心副主任王琦指着眼前的逆变一体化平台说:“作为项目技术创新之一,从规划到建设都在不断优化,将十几台组串式逆变器集中到一个平台,实现统一汇流。”

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必将离不开一次次技术的升级。“箱变、逆变器一体化平台是把原本分散在子阵各处的组串式逆变器集中到一起,它的应用不仅为后期的检修运维提供了方便,而且将交流汇流柜连接箱变采用的电缆换成了铜牌,提高了电流传输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电能,设备故障率也是大大降低。”王琦说。

一项项技术创新被攻关应用于项目建设,也印证着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的足迹。

同时,记者还关注到了一处细节,光伏支架固定处的基础桩,从原来的水泥桩全部换成了钢管螺旋桩。王琦说:“这个项目钢管螺旋桩80余万根,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貌,采用打桩固定的方法,更容易把控偏差确保施工质量。尽管每根钢管螺旋桩成本比水泥桩高几十块钱,但从长远来看,钢管螺旋桩最关键的是能够把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一方面展现了青海积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有力作为,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完善拓展了空间,企业在清洁能源产业建设中也在不断创新,在“风光”项目展示发展成果。

智造——盈盈“绿色”点亮沙海

在清洁能源建设中,如何从“沙海淘金”?对大唐青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而言,“金”具有双重含义,依托于国家第一批大基地建设项目,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是其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兴海县大基地50万千瓦光伏建设项目现场,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当第一根螺旋地桩打入地下,戈壁沙漠“披绿添金”的场景不再遥远。

“该项目位于兴海县河卡镇红旗村,光伏区共由150个子阵组成,计划于4月份开工,12月底全容量并网,年平均发电量10.77亿kWh,年利用小时1772.36h。”大唐青海公司兴海县大基地50万千瓦光伏建设项目负责人陈涛说。

在“双碳”目标之下,想要抓住大基地建设带来的清洁能源发展机遇,既要牢牢抓住能力布局和体系建设,也需要在光伏组件选择、创新发展模式、智慧化运维管理等多个维度发力。

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迅速发展,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产品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实验室实验水平不断提升,降本增效与促进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保障电站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我们首次在高海拔、高寒地区采用N型680Wp大功率单晶硅双面双玻组件,具有高转换效率的特点,在相同条件下,发电量至少可提升1%。”陈涛继续说道:“项目所在位置地域辽阔,无遮挡,地面为反射率较高的沙土地,反射率一般可达到30%,非常适合高功率双面双玻组件,而N型高效组件具有更高的双面率。”

今天,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不断扩大,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青海势头正劲。

文章来源: 青海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电力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能源之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