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回落,碳酸锂价格俯冲20万元,储能产业链笑开了花?

NE人 2023-04-12
3111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从最高点时的每吨60万元到最新20万元出头,价格一路“狂飙”的碳酸锂逐步走下“神坛”。

4月10日 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下跌5000元/吨,均价报21万元/吨,创近一年新低,今年年内,碳酸锂价格累计跌幅已近60%。

碳酸锂价格似乎并未“跌到头”,有市场人士直言,目前下游情绪并不乐观,碳酸锂仍有跌价空间。碳酸锂价格俯冲20万元/吨,让此前大量囤货未能及时出手、或者高位买矿的企业日子十分难熬。

告别“暴利时代”!

据盖世汽车统计了的国内21家锂矿厂商2022年财报业绩显示。2022年,国内锂矿厂商预计最高净利润累计1371.7亿元,预计最低净利润累计1256.9亿元。其中天齐锂业总收入404.49亿元,同比增加427.82%,净利润241.25亿元,同比增长1060.47%,毛利率更是高达85.85%。另一大锂业巨头赣锋锂业实现营业收入418.23亿元,同比增长274.68%,净利润205.04亿元,同比增长292.16%,同样不遑多让。

锂业双雄取得如此傲人成绩,当然离不开锂价格的上涨红利。

据了解,目前国内盐湖加上拥有自有矿的碳酸锂产量约30万吨/年,约占去年总产量的一半,这部分属于低成本,只有3-6万元/吨的水平;近期将新上的一些锂盐项目,这部分项目初期成本约在16-20万元/吨,这部分产能虽大,但产能爬坡需要时间,今年有效产量最多只占供应量的1/10;头部企业在海外的权益矿,碳酸锂的成本约在25万元之间,这部分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3,是碳酸锂价格的主要支撑所在。剩下还有近10万吨碳酸锂属于是需要从市场上外购锂矿的产量,其中一部分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跌跌不休的锂价,近期有消息称,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等国内主要锂生产商将碳酸锂的底价定在25万元/吨左右,试图“挺价”,显然,上游资源企业有点着急了。

价格回归理性,优胜劣汰,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一些实力不足以及只谋求赚快钱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在经历了产能调整和市场格局重塑后,锂电全产业链将迈向新的平衡,并孕育出新的增长点。

储能市场的意外之喜

碳酸锂价格的快速下降,带来储能电池的成本走低,将刺激下游的装机需求,也让市场对于今年储能行业的增长有了更高的期待。

4月7日至9日的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上,多位储能行业的高管均在接受36碳采访时表示,储能行业因为碳酸锂价格下跌迎来了新的利好,下游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的储能系统大部分场景下均仍不具备经济性,已建储能项目大多还未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模式,新能源强制配储且建而不用较为普遍。在此背景下,锂电池价格的下跌带来的即使是微小的收益率的提升,对于储能的经济性和下游业主的投资决策都有着重要的边际影响。

张翼表示,目前国内储能电站的整体收益率相对偏低,碳酸锂价格下跌带来初始成本的降低对于电站收益率的提升将是非常明显的。

据中航证券测算,碳酸锂现货价从58万/吨降低至30万/吨以下,磷酸铁锂正极/电芯成本将分别减少7万元/吨和0.18元/Wh,若未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下降,储能企业的成本也将降低。

目前来看,电池级碳酸锂21万元/吨的价格似乎还未触底。

3月末,电池厂商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一场论坛上表示:碳酸锂实际成本应该在3万元左右,没有任何理由涨到60万元,预计后续价格会飞速下降,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则预计,今年年底碳酸锂价格可能会跌至15万元/吨以内。另据市场消息,目前市面上也已经有低于20万元/吨的零单成交。

可以预见,随着碳酸锂价格的继续下降,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或进一步加快。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到7.3GW/15.9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在新型储能中,锂电池储能是主流,占比高达97%。

储能国际峰会上,多位储能行业的高管向36碳表示,他们都预期所在企业今年的储能产品出货量将至少翻倍增长。

储能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

碳酸锂价格的快速下降有望带来储能市场需求的放量,但对于电芯、PCS、系统集成等不同的环节的玩家而言,并非全是利好消息。

碳酸锂价格下跌背后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动力电池的产能过剩,而电池厂商普遍布局储能电池产能并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同样的问题也已经存在于储能锂电池市场。

去年末机构GGII指出,2023年储能锂电池产能的快速释放为2023年带来储能锂电池产能过剩风险。近期发布的《储能产业白皮书2023》也明确发出追问,国内锂电的上游产能规划将于2025年达到4000GWh,是否是当年光伏产能过剩的历史重演?

在储能电池供过于求、库存高企的背景下,储能电池市场也会转换成为买方市场,这对于储能电池供应商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科士达产品总监黎志荣告诉36碳,今年储能电池厂商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在产能过剩状态下,行业内可能会“磕价格”。

目前国内储能电池生产厂商的利润率并不算高,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2022年储能电池系统的毛利率为17.01%,同比下降11.5%。而2022年半年报,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曾一度降至6.43%。在产能过剩和潜在价格战的背景下,储能电池厂商的利润率可能会进一步面临压力。

相比之下,PCS厂商和储能系统集成商面临的竞争压力则相对和缓,两个环节的厂商都有望受益于储能市场放量带来的需求增长,它们是碳酸锂价格下跌的最大受益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游环节储能电池价格的下跌并不意味着下游环节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可以提高利润率。这与部分券商所鼓吹的“下游集成商利润空间增大”有着明显出入。

徐清清告诉36碳,上游储能电池降价很快就会传导到下游客户端,储能系统集成商的利润率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

此外,在总体利好的大背景下,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对于储能市场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在碳酸锂价格不稳定的背景下,部分下游业主也会形成相应的价格预期,会因此等待某一心理价位的到来,可能会短暂放缓了储能项目招标的步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游储能电池环节激烈的竞争也是正常的市场出清过程,经过优胜劣汰,储能市场的整体产品品质和转换效率都望得到提升,这有利于整个储能市场的长远发展。

目前,储能电池企业努力地在朝着大容量、长循环、安全性方向发展。在产能过剩和潜在价格战的背景下,不具备产品性能持续升级能力的电池企业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徐清清告诉36碳,过去两年碳酸锂价格飙升,电芯厂忙着搜寻碳酸锂资源,碳酸锂产品类型的频繁变更不仅给电芯厂,也给下游集成商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行业技术进步速度被拖慢了很多,而目前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美欧市场需求大增,储能企业发力海外

今年,各省市政府加快推动企业出海找市场找项目,近两年储能企业出海情况如何?

王树伯分析,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规模120GWh+,其中,海外欧洲、美国是主要的出货场所,此外,中东、非洲的储能市场也在兴起。海外储能利润更高,效益更好,这主要是依赖于其完善电力市场体系,给予了项目有保障的收益率,项目业主愿意为品质买单。

具体到亿纬储能方面,王树伯透露,近两年来,国内储能企业,纷纷出海拓展,亿纬储能与海外头部的集成商POWIN达成战略合作,拓展欧洲和美国市场;集成商诸如平高集团等,也纷纷开发非洲、澳洲等市场。海外市场,已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战场。

随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企业在出海拓展中也遇见了许多不同的问题,王树伯分析,一是认证周期较长。海外不同区域,认证体系不同,欧洲区域的要求IEC认证、澳洲区域需要CEC或IEC认证,美国需要UL认证、日本需要JIS或EMC认证,认证周期过长制约了国内储能的出货。二是品牌培育周期长,渠道受限。欧洲、美国等主要市场,对当地品牌认可度高,国内储能企业需要长周期培育,且需要从代加工开始做起,利润大部分被当地企业攫取。国内储能企业出海,渠道是关键,质量是保证,认证是基础。

在2023年清洁能源博览会上,亿纬储能也带来了众多新产品,亿纬储能本次展示了涵盖全系储能电芯和液冷系统的产品,提供电力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和IDC备电解决方案,其中,亿纬储能全新一代储能电芯产品LF560K,是业内首款560Ah超大容量储能电芯,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单体电芯容量最大的储能专用锂离子电池。

“亿纬储能,充分看好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预期国内外市场将随着政策改善,将持续投入研发,推进电芯型号更新迭代,以满足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需求。”王树伯说。

文章来源: 矿业汇,华夏时报,36氪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NE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