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管理层面上,如何促进数字化落地?

电力大力士 2023-04-18
2729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顾名思义,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不是一个真实的电厂,既没有厂房,也不烧煤和消耗其他燃料,却具备发电和调节电网的能力,本质上,虚拟电厂是一种新型电源协调管理系统或管理模式。它通过运用IOT、云服务、AI等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多种分布式资源聚合和协同优化。

在虚拟电厂中,能量管理系统(EMS)控制中心通过智能电网的双向信息传送,将不同空间的多种资源聚合起来进行统一调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灵活地削峰填谷。

虚拟电厂的本质,是一种能源协调管理系统

电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发电,为电力市场提供电能;二是根据现实情况,对供电的负荷进行调节,从而保证电网的稳定性。而虚拟电厂,就是要利用一套数字管理系统来模拟出电厂功能。

从定义上来看,虚拟电厂的本质,是一种能源协调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技术链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电动车等用电端多种灵活性资源,实实现对不同海量分布式异构资源的优化调度和精准控制,实现削峰填谷(即降低负荷高峰、填补负荷低谷),最终整体呈现实体电厂的技术功能形态,参与电力市场运行。

“严格来说,2022年并不是国内虚拟电厂产业的直接爆发点,而是社会关注的爆发点。”在刘沅昆认为,四川限电等现实时间,让“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以一种更具有社会体感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在刘沅昆的测算中,2022年国内虚拟电厂的市场规模约为百亿体量,但到2030预计将超过千亿元/年。

在其看来,虚拟电厂将会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虚拟电厂在当下来看,是最具落地可能性的成熟路径。“对比其他技术路线,虚拟电厂其实是对存量的优化与挖掘,相对来说模式更轻。”

另一方面,这是国际范围内已经得到过印证的发展经验。虚拟电厂能为公用事业部门和聚合商带来效率跟高、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在已经较为成熟的欧美地区,其价值已经得到社会与市场的双重认可。欧盟能源联盟副主席就在2015年表露虚拟电厂在电网改革中的地位:“智能电网之于欧洲,就像页岩气之于美国……截至目前,实现电网智能化能为我们减少30%的供电容量”。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虚拟电厂可以在用电高峰进行差别式供电,比如充电桩等可以错峰调配的用电端资源,保障电网运营;又可以在夜间等低谷时期为有需求的用电端调配资源,将本赠送,通过调动闲置资源,实现区域内的供需平衡。

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虚拟电厂在国内电力系统的价值。依据国家电网的测算数据,传统火电厂要实现5%峰值负荷要求的调峰控谷,投资成本预计在4000亿元,而虚拟电厂要实现这一要求,从建设到运营的整体投资预计在500-600亿元。

目前制约虚拟电厂发展的,除了电力市场机制不够成熟,更重要的是负荷侧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其背后是企业电力能源的运营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在可管理层面上并未促进数字化落地。

虚拟电厂的第一层次:可观

计量,解决的是虚拟电厂的可观测问题,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观测对象:通过对涉及到虚拟电厂的相关设备,包括:负荷设备、线路设备、变电设备、开关设备、保护设备、光伏和储能设备。这里不仅仅是负荷设备,因为虚拟电厂涉及到用户关口负荷曲线的量化和调整。用户关口的净功率曲线,不仅仅是负荷的叠加,还涉及到用户配电系统的其他要素,比如光伏和储能就会影响负荷曲线,所以是一个“系统”的观测,而不是单纯的负荷表计的数据采集。这里既有计量(遥测),也有自动化(遥信)。

2、观测周期:对于负荷侧的相关设备观测,目前虚拟电厂主要以调峰服务为主要目标,基本上达到分钟级即可,还需要以年为周期的长期数据积累,所以保证运行期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是非常关键的。对开关类数据需要做到秒级采集。

3、观测手段:通过测量、变送、采集、传输等工作,实现负荷侧的可观测,也就是分钟级的持续通信。

虚拟电厂的第二层次:可管

可观测是虚拟电厂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解决负荷侧设备的可管理问题。这恰恰是目前国内虚拟电厂的薄弱环节——观测容易,管理困难。这个困难背后反映的是负荷侧的能源管理水平低下,同时也制约了能源数字化的发展。

在中国,负荷侧大量的数字化系统,并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人看”的。一方面是中国绝大多数电力用户的能源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不够,导致对管理软件和功能的需求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国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数字化是以“项目验收”为主要目标,数字化系统的开发者并不太考虑验收完以后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所以很多系统是空转的。

所以虚拟电厂的第二层次是解决负荷侧的管理问题,也就是“人和能源的关系”。

既然是管理,首先是有管理条线,比如围绕资产的条线(设备资产管理)、围绕能量的条线(能源管理或者调度管理)、围绕交易的条线(交易管理)等,每个条线都有自己的管理目标、管理体系、管理指标、管理流程和管理价值。能源数字化需要支撑上述管理能力的构建,并且解决管理价值的发现和实现的过程。需要建立与管理模型相适配的数据模型,便于多业务应用和后续的分析需求实现。

目前大多数的能源数字化无法回答管理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从设计开始就是为了某个项目验收,它们的成本也是作为项目投资成本的一部分而涵盖的,一旦项目验收了,它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为什么德国的虚拟电厂可以如火如荼,因为德国企业的能源数字化是融合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的,数字化是为能源管理服务的。

数字化只是可管理手段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还需要能源运行的管理咨询、管理体系设计、管理实施、管理能力共享、管理改善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服务。

虚拟电厂的第三层次:可析

解决了设备的物联,和人的管理,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虚拟电厂进入到分析阶段,比如建立分析模型、构建分析算法。

分析包括三种不同的方向:

1、针对某一类设备,比如光伏、储能、电气设备等的分析算法和模型。

2、针对某一特定的场景或者参数,比如功率、电压、电流、频率、可靠性的分析。

3、针对整个用户配电网络(微电网)的多场景分析与管理,比如潮流分析、运行状态管理、功率预测等。

这里的分析,既可以是基于规则、经验模型的分析,也可以在积累足够多的数据以后,通过AI去识别复杂的关联。

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可观和可管的水平,比如微电网的运行和分析,其实在管理层级上,需要建立能量管理的体系,离开了管理的需求,分析模型没有来源,也没有去处。

这也是目前国内微电网技术应用的尴尬:谁来用微网控制系统或者微网管理系统?

对电网来说,电网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是给电网专业的管理部门使用的,因为电网企业管理电网是专业的。

而在用户配电系统中,大多数没有专业的电力自动化和电力调度部门,对能量的最优负责,自然谈不上需求和使用。甚至大多数电力用户连能源消耗的数字化都不关心。

与其研发高大上的虚拟电厂或者微电网控制系统,需要先培养起用户的专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还是管理不足的问题。

虚拟电厂的第四层次:可控

控制的前提是分析,能分析出控制策略和控制的目标参数。

控制的结果是产生实际的价值,无奈论是虚拟电厂的交易,还是怎么和用户分成,本质还要回到可管理层面。

控制不能脱离前面的层级存在。

前几年,电网企业信心满满,以“负荷控制终端”或者“需求响应系统”的名义,在用户负荷设备上安装了很多控制器,然后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对外宣布具备了多少多少MW的控制能力。

实际上这些设备的利用率,用户的响应度都很低,因为它不是个单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价值的闭环问题。

文章来源: 鱼眼看电改,36氪,大公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大力士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