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材料学博士放弃铁饭碗,回小家乡创大事业,将最好的材料 献给祖国

新材料君 2023-04-18
4753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在材料界中有这样一家公司,他不想别的企业一样将公司开在城市,而是选择在河南一个小村庄扎根。但是这样一个公司却拥有16位博士,百余位硕士,这个聚集尖端人才的公司做的事情也不简单,不仅把产品卖到了“中”字头航空航天、船舶领域央企,甚至还接到了冬奥会火炬的订单。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家公司的创立是一位博士小伙他拉上一群博士师兄弟回家乡创业的成果。

时光回到9年前,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在读的姚栋嘉,赴学校常熟研究院交流。期间,一家企业辗转找来,希望帮忙解决“一个拉链的问题”。

时值国家大力倡导环境治理与保护,服装拉链沿用多年的化学电镀工艺污染多、治理难,企业主必须找到清洁替代方案,想来想去,想到了新材料。

已经在材料领域深耕6年的姚栋嘉觉得,一个新材料拉链,能有多难搞。然而,等他做出来一算成本,大吃一惊,“65元!一件衣服的成本才多少钱?”没能做成符合产业化需求的拉链,姚栋嘉羞于跟企业进一步对接。

这次挫败让他惊醒:中国材料人能把火箭送上天、让航母下水,却被一条清洁、便宜、耐用的拉链难住了,这怎么行?

几经思考与选择,他拉上一群博士师兄弟,来到自己的家乡河南巩义,决定在一个小村庄里,谋划并实践新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

9年过去,从兼职到全职,从一个旧仓库到三个成熟、宽敞的厂房,年轻的博士们在自身的不懈奋斗和当地政府保姆式的服务下,从籍籍无名到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令人惊艳。

▲泛锐熠辉厂区

记者见到姚栋嘉时,已是近600人公司董事长的他,一身普通蓝色工装,讲述了一群材料学博士从零起步的创业故事。

这也是一个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与家乡互相成就的故事。

回老家,创业去

2014年3月,姚栋嘉和自己的6个博士同学,聚在西安讨论了一天,最终决定:创业去。

▲初创会议留影

这实在不容易——这些30来岁的博士要么在高校,要么在研究院任职,且基本都已建立家庭,让他们丢掉铁饭碗、走出舒适圈,顾虑着实不少。

但身处材料领域,在过往的学习调研中,他们十分清楚这样一个事实: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新材料的研发、生产至关重要,没有新材料,很多高端制造无从谈起。我国新材料领域的论文、专利数量虽已排在全球前列,但实际应用中,很多设计、技术人员对新材料的认知存在巨大局限。

据姚栋嘉说,不少行业对材料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边是材料领域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边是大量产业需求无法被满足,“论文数量、科研成果和实际需求之间,是有鸿沟的。”

在姚栋嘉导师——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的鼓励下,姚栋嘉等人觉得,“鸿沟”的存在,正是他们创业的空间。

问题来了,材料是实体产业,要做研究、搞生产,去哪里落地?

这群博士把目光投向了郑州——郑州是重要交通枢纽,基本实现全国“当日达”,很适合“周末工程师”的工作模式。

然而,团队一时没能在郑州市区找到适合泛锐熠辉生产的场地,再三思索后,姚栋嘉建议回老家巩义看看,这一看却收获了意外之喜。

“没想到巩义制造业基础这么好!”高中毕业后离家求学十多年,再回巩义的姚栋嘉感受到了家乡的“热情”:“巩义主导产业就是材料,因此很容易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场地;巩义厚重的制造业基础,让我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可用。”

而更让博士们感动的是,产业落地巩义胡坡村后,村长主动召集大家开会,表示“人家博士们来咱这儿是帮助咱们的,你们不能为难他们,都得配合人家”。因此,初来乍到的几名博士和当地村民相处十分融洽,“缺什么工具就会有人送来,让我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

2014年10月,7个博士自筹3000万元,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科技城创新孵化基地,注册成立了河南泛锐复合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注于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立志“把最好的材料献给祖国”。

经过大半年实践,他们发觉,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室,远不够施展他们的理想,“时代的发展进步告诉我们,学术界和工业界泾渭分明的状态必须被打破,学术应该为工业服务。”

于是,他们决定将研发从技术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提高泛锐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

生产基地的地点,大家选定了姚栋嘉的老家巩义:郑州四环以内不允许工业生产,巩义作为郑州的县级市,距离郑州不足一小时车程,时间成本不高。

此外,巩义是河南省排名第一的全国百强县,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活跃,水电成本相对较低,材料更是主导产业之一,有不少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可用。巩义市政府在获悉姚栋嘉的创业意愿后,提出按当地政策以优惠价格出租50亩地,供他们建设厂房。

“偶然与必然之下,大家这些原本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的人,来到了巩义。”姚栋嘉说。

“关键小事”与“顶级赛车”

2015年中,生产基地的厂址被定在了巩义市站街镇胡坡村。一开始,他们租下了村里一个有两间办公室的旧仓库,一间用来办公,一间架起大木板床,用来做宿舍。

“这是为了完成我们自己的梦想,所以大家不会觉得苦。”但姚栋嘉心里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

2015年11月6日,7个博士在巩义创立新公司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泛锐熠辉”)。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周末工程师”工作模式不再适应,全力投入成为必然。

姚栋嘉出生在巩义,对巩义有天然的归属感、亲切感,但让北上广等大城市过来的师兄弟们抛家舍口地留在这里,不只是“情何以堪”的问题,他必须思考解决:如何让人才安心留下来?如何吸引更多人才?

巩义市政府很快注意到了这群博士创业者的需求。经过申请、协调,姚栋嘉公司有需要的技术人员,住进了巩义市政府刚建好的人才公寓。当地还为来巩义的高技术人才提供定期体检、绿色就医通道、子女按就近原则到公办优质学校就读等多项生活便利。

巩义市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倒不觉得“做了天大的好事” 。他认为,“我们很清楚,只有解决好了关键小事,才能让人才心无旁骛做好大事。”

姚栋嘉认为,如果把他们这些材料人比作赛车手,那么对顶级赛车手而言,最有意义的不是解决吃穿用住行,而是政府为他们提供的“顶级赛车”。

姚栋嘉提到的“顶级赛车”,包括坐落在中心商务区、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办公设施的科技创新中心,针对科技型创新团队采取的“一事一议”举措,为企业建设提供政策优厚的工业用地,以及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配套的上下游链条,等等。

▲姚栋嘉(右二)在车间

姚栋嘉告诉记者,为帮助改善团队研发条件,巩义市政府不仅提供相应的补贴支撑和帮扶项目,在企业资金短缺时帮助协调、担保银行贷款,还帮助企业申请建立了河南省轻质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郑州市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于这些省级平台,博士创业者们不仅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申请政府支持的各种项目研究,还能利用纵向课题的研究来支持企业的研发。

“冬奥会火炬材料,爸爸公司产的”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姚栋嘉和家人一起,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幕仪式。直到主赛场主火炬升空,姚栋嘉才告诉儿子:“这个火炬的材料,是爸爸公司生产的。”

这是泛锐熠辉此前接下的一项保密任务。他们用时一个月,就成功攻克多项火炬燃烧难题,将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于奥运火炬中,并将2700件产品保质保量提前交付。

▲泛锐熠辉火炬项目产品

火炬升空,保密期止。

看着熊熊高燃的火炬,姚栋嘉感慨良多。落户巩义之初,不少人质疑泛锐熠辉能否活下来,然而从2018年起,凭借突出的技术实力,他们在行业崭露头角,陆续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最近三年,泛锐熠辉还成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海油等一批“中”字头高科技企业和头部科技公司的供应商,有的甚至是独家供应商。

2022年8月,经过巩义及郑州市、河南省的层层申报,泛锐熠辉被成功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回忆起这样的进阶之路,姚栋嘉提到了胡坡村那片开辟出来的工业用地上,林立着的三个厂房:

从1号厂房到2号厂房,也即从一个中试线到一个标准化产线,10米的距离,泛锐熠辉“走”了5年;而从2号厂房到3号厂房,同样是10米的距离,他们用时仅8个月。

▲2018年1月,泛锐熠辉1号厂房封顶,当年6月30日实际投入使用

他把这种飞速的提升,归结为成功技术人员的心态。官方点的说法,是找到了一条打通学、研、产、用的有效路径。

巩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这家“小巨人”的成长经验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相比一般的民营科技创新公司,泛锐熠辉在掌握核心技术力量的基础上,让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到客户的实验室去,能更快速精准地捕捉客户的产品需求。

具体来说,以博士等技术人员作为市场销售第一梯队,利用专业知识抓住市场需求背后的技术瓶颈,并反馈给研发团队;研发团队能解决的,顺利向工业化、产品化推进;解决不了的,研发团队会将需要物理、化学、数学等底层逻辑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与高校合作解决,再反哺工程实践。

如此一来,不仅供需两端形成了强锁定关系,学、研、产、用之间也建立了及时有效的连通。

“靠研发而不是靠销售去打开局面,维护客户关系反而成了最简单的事。”姚栋嘉一语道破。

这样的探索得到巩义市政府的高度认可,有意在全市范围内将其打造为创新标杆,带动巩义材料产业的整体发展。

为家乡在材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进入2023年,姚栋嘉的工作日程更加忙碌,出差频次也更高,但他并不觉得劳累,反而觉得心里那团火烧得更旺了。

“放眼全国,在新型复合材料细分领域,我们都有极强的竞争力。”近三年来,这家企业已获得国有创投基金及市场资本的认可和融资支持,姚栋嘉认为,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众对好用、耐用、物美价廉的新材料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新材料发展迎来机遇期。

这让他决心带着企业冲刺一下IPO:“我们不想跟巩义传统的材料企业那样做加盟。上市是现代化企业生命的开始,更是企业生命周期延续的重要一步。”

除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从企业内部到对接帮助他们工作的政府部门,一群人一条心一起干一件事的氛围,让他也时常思考:能为巩义带来什么?

多年创业下来,他发现,任何行业规模再大,总归会有天花板效应。而巩义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虽然不错,但研发后劲存在不足。

他告诉记者,郑州的产业链与巩义新材料产业并不十分匹配,巩义近年来虽大力投入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区,努力酝酿产业集聚效应,但在新材料产业的长远布局上仍有待完善。而且,目前活跃在巩义一线的企业家多以50后、60后为主,70后、80后企业家较少,急需在青年人才的引育留用上多做文章。

巩义市政府方面也深知这些情况。为此,近几年当地已推出诸如青年管理人才培训班、全民技能大赛、巩义电商创业平台、国家院士/专家/500强企业负责人高端讲堂等一系列举措。

作为巩义材料业典型新秀,姚栋嘉和他的企业自然不想在家乡建设中缺位。

姚栋嘉介绍,在专注自身创新的同时,泛锐熠辉主动与周边企业联合进行技术交流,并不断引入更多新材料项目及企业,在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链的同时,共享客户。

如今,在泛锐熠辉一路之隔的对面,泛锐新材料科创园正拔地而起。泛锐熠辉和巩义市政府都希望,未来他们能更多地参与、带动巩义、郑州乃至全省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

“种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除了汇聚新材料产业企业,姚栋嘉认为,他们的博士师承材料领域院士,也有在顶级团队工作的经验,挖掘这批人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社会价值,大有可为。

比如,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以入站的形式慢慢进行人才和项目的聚合。两年过后,人才能留下最好,留不下来也没关系——每个入站博士/博士后会配备三个硕士,即使博士/博士后离开,硕士也能在他们的知识体系、研发思路上获益。

再比如,与巩义、郑州的院校合作,鼓励他们的硕士多向泛锐熠辉的博士学习,接触研发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当然,“大学生也不能落下。”姚栋嘉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坐落在巩义的郑州商学院合作,在其信息工程学院建了一个“卓越班”,大三学生可通过选拔加入,由企业的博士、硕士亲自授课,大四学生可进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习。

这样一来,企业帮忙培养了院校学生,学生也支撑了企业的阶段性成长。在此过程中,不仅企业能在预备役人才心里早早建立品牌影响力,巩义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此工作、创业,可谓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种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政府‘筑巢引凤’,我们企业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反哺社会,为巩义的工业经济发展土壤增增肥力。”姚栋嘉说。

三年前,姚栋嘉应邀回母校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以优秀校友的身份为学弟学妹开展讲座。在回到巩义创业之前,姚栋嘉对巩义的记忆,基本停留在18岁之前。看着场下朝气蓬勃的少年,他讲到了新材料,讲到了自己从巩义走出去又走回来。

令他没想到,三年过去,竟有一些少年人,因为他讲到的我国新材料发展,最终选择报考材料专业,甚至还在寒暑假期间进入企业实习,未来也打算继续在这个行业耕耘。

“这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做好的事。”姚栋嘉认为,“产业需要持久深耕,人才培养也需要传承。”

“从小城镇走出去看世界诚然优秀,从大城市走回来创业也需要气魄。如果能在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的过程中,对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不是也很有意义吗?”姚栋嘉说。

文章来源: 前沿科技FrontierTec,投资界,猛犸视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材料君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